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0年05月20日 星期三

    一部自强不息的家风画卷

    张小锋 《 中华读书报 》( 2020年05月20日   08 版)

        《陈家沟延鼎家史》,陈贵辉著,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定价116.00元

        陈贵辉先生以自己的父亲陈延鼎——甘肃省皋兰县第四区(西固区)丰乐乡陈家沟一位普通平凡的农民——为主人公,凭着过人的胆识和勇气,积十年之功,著成《陈家沟延鼎家史》(以下简称“《陈家沟史》”),是近年来涌出的家族史苑中难得一见的娇艳花朵。

        全书24万字,凡十二章,详尽反映了作者父亲陈延鼎、母亲李维英平凡而伟大的一生,客观记载了陈氏家族的发展流变,同时也真实细微地呈现了乡土中国的深刻变迁。该书既是一部文笔朴实、严谨缜密的家族发展史,更是一部德钦可敬、自强不息的家风传承史。诚如该书扉页中所云:“这是一本浓缩亿万农民艰辛与创造的家史,叙写了陈家沟陈氏一族自强不息、继往开来的生动篇章;这是一部唤醒一代人情感记忆的作品,流露出‘百善孝为先,敬人先敬祖’的民族气质;这是一出演绎中国好家风的活剧,传延着勤俭温良、厚德载物的中国符号。”通观陈氏一个家族发展,彷佛看到了中国亿万家庭自强不息、砥砺奋进,由几近赤贫而走向富裕的历史画卷。

        细细品鉴,该书具有几个鲜明的特点。第一,考证精微,资料翔实。作者陈贵辉虽非史学专业出身,但却有着史学家的坚韧执着。为追朔陈家始出本末,作者查阅史书、爬梳家谱、求证专家、实地探查,对陈家始祖、迁徙动向做了详细而可信的考证。为了确凿可信,作者借鉴“多重证据”方法,“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不仅多次实地探查,遍访乡贤,还先后委托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安徽省地方志同志查阅资料、请教陕西师范大学等有关专家教授,反复对比清光绪五年陈大器《陈氏支谱·陈官营》之《陈氏家谱序略》、民国十九年陈登相《皋兰陈氏家谱》、民国三十年陈霞亭《陈家家谱》、民国三十四年陈以谟《陈氏家谱》之记载异同,又从族亲处寻觅到最具权威、可信的明末实物史料——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七始祖陈伯勋“供状”(即《兰州卫右千户所陈伯勋供状》),以资佐证。同时,书中采用了大量的照片、图表、票据等资料,数据翔实,结论可信。全书态度严谨,用词精准,落笔有度,不妄语,不虚美,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披露:该书的是作者“六去西固,三去皋兰县档案馆,两去陈家沟,四去盐锅峡陈家村,并多次去甘肃省档案馆、甘肃省图书馆、兰州市图书馆……”的硕果,是花费十年时间,翻山越岭,走村串户,拜访老人,搜集资料,据实考证整理的结晶,精神可嘉,令人肃然起敬。

        第二,角度新颖,写法别致。家风关乎国风,国风关乎国运。通常的家史,多以考镜源流、叙述本末为要,讲究“寓论断于叙事”之中,把观点隐藏于文字之下,而《陈家沟史》则别出心裁,突破了传统的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的写法,兼采众长,“为我所用”,在按照时间脉络讲述家族历史的基础之上,又设专题重点探讨了家族赓续不绝的深层原因——家风。书中专设一章,深入阐述“传承家风”之内涵,包括“家”字本义、家庭之于国家、家风之于家庭的深远意义、作者先祖“延鼎家训”的具体内容,处理手法颇为别致。勤学是持家之本,悟道是成事之魂,乐善是为人之基,聚力是成功之要,健康是立家之根,富强是兴家之梦,作者归纳提炼的这些祖宗之训、兴家之决,并不是什么藏之于金匮玉函中的遥不可及的“秘笈”“宝典”,而是通行于尘世之中的可以学得来、做得到的人生体悟,它不仅与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吻合,而且对当代中国的亿万家庭繁荣兴盛极富借鉴。

        第三,情感真挚,文笔洗练。书中尽力“以原生态的语言为载体”,保持了家乡浓浓的“泥土味道和乡村气息”,通俗易懂,极易引起读者的共情感,特别是《母亲的心》尤为突出。“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中国人素来含蓄,不善表达情感,特别是对父母的爱,常藏于心中,羞于言表。而该书《母亲的心》的一文,用朴实无华的文字,近乎白描的手法,描写了母亲的容貌特征、生活习性、勤俭持家、睦邻育子、英年病逝的生活片段,勾勒了母亲吃苦耐劳、孝亲爱幼、与人为善的一生,寥寥数千字,蕴含着穿透纸背的力量,直抵人心,令人不觉潸然泪下。事实上,作者母亲李维英1972年病逝时年仅38岁,当时作者年仅6岁,尚在懵懂,然而他对母亲的记忆却随着时间的流逝反而越益清晰。文中情感饱满浓烈,可谓字字含情,句句噙泪,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的思念,歌颂了山高海阔般的母爱精神;同时也写出了每一个中华儿女“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的母爱情怀。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