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0年05月20日 星期三

    从“主题出版”到“中国好书”

    ——《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编辑手记

    陈叶 《 中华读书报 》( 2020年05月20日   06 版)

        樊锦诗与顾春芳

        从2019年到2020年,敦煌和它的守护人樊锦诗的名字频频被人们提起,热度不断。与此同时,樊锦诗先生的自述《我心归处是敦煌》也备受关注,不仅入选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荣登中国版协、《中华读书报》、光明书榜、华文好书、新浪好书等十多个年度好书榜,今年4月还有双喜临门:获得“2019年度中国好书”,并入选了教育部《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上市半年来,该书印量已破15万册。很多人问我们,你们是提前知道樊先生会获得这么多国家荣誉,才做了这个选题的吗?你们是如何恰好能在此时做出这样一本叫好又叫座的热门书的呢?这就先要从这本书的出版缘起说起了。

        人生所贵在知己

        樊锦诗和顾春芳,一位是年届八旬的敦煌研究院院长,每天忙于莫高窟保护和考古工作,一位是风华正茂的北大青年学者,潜心研究艺术美学。2014年,两位老师在敦煌相识相知。顾教授被樊先生坚守大漠、甘于奉献的精神所深深感动,樊先生被顾教授的才气和灵气所深深吸引,两人一见如故,成了“忘年交”。向来谦逊低调的樊先生,之前婉拒了许多人想为她立传的提议,却在顾教授提出做深度访谈的请求时,毫不犹豫地向她敞开了心扉。2016年,她们进行了为期十天的深入面谈,之后她们几乎每天打一两个小时的电话。很快,二十多万字的访谈材料就成型了。那段时间,我们正好在和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洽谈项目合作,得知这个消息后很感兴趣,便计划以访谈录的形式出版此书。没想到,在接下来的两年间,樊先生和顾教授家中先后有至亲离世,她们心中悲痛万分,虽然书稿已有雏形,但她们都无暇顾及,这件事就暂时搁置了。

        2019年年初,樊先生向顾教授主动提出,想把这本访谈录变成她唯一的自传,她想要到北大住一段时间,专心修订书稿。得知此讯,译林编辑团队立即赶赴北京和两位作者见面商议具体出版计划。译林社在名人自传出版领域有着非常丰富的出版经验和积淀,从国家元首到体育明星,很多世界名人都在我们这儿出过自传。这次面谈,我们带去了很多参考样书,定下了基本的样式。最关键的是,两位作者早已达成共识,这本书不仅是樊先生个人的传记,也照应着敦煌研究院的发展史,是守望莫高窟的一份历史见证。因此,要把她个人的命运和时代的背景结合起来,和一代代莫高窟人在大漠戈壁的艰苦条件下筚路蓝缕的保护、研究和弘扬的事业结合起来——这就为全书的主题定下了基调。

        多年辛苦不寻常

        顾教授是一位特别勤奋、细致的学者。在访谈材料的基础上,她还花费数年,查阅了大量关于壁画艺术、石窟考古、遗产保护等方面的资料,读遍了樊先生所有的文章、著作,甚至去北大档案馆和校史馆,把樊先生读书时期的学籍卡、功课成绩,乃至食堂伙食的情况都找了出来。无论走到哪里,她都随身带着那一大箱资料,随时查阅。与此同时,她利用碎片化时间,反复回听她和樊先生的通话录音,直到把樊先生的思维方式、用语习惯都内化到了自己的脑中,只要落笔,流淌出来的文字就变成了樊先生的想法和口吻。因此,当她搭建十三个章节的框架时,就“如有神助”,一气呵成,并立即获得了樊先生无条件的支持;当我们在一起为书名苦思冥想而不得时,顾教授脱口而出:“心归何处?就叫《我心归处是敦煌》吧!”樊先生赞许地望着她说:“还是你懂我!”

        2019年3月初到5月底,刚刚获得“改革先锋”称号的樊先生,大部分时间都悄悄住在北大的一个宾馆里,和顾教授一起,以考古学人的严谨态度逐章校稿。因为书中涉及不少考古和文保的专业知识,每一页的文字、数据都需要精心核对,仔细推敲,两位老师每天都熬到深夜,花了整整两个月的时间,终于把这部近三十万字的书稿修改完毕。

        6月,中宣部公布了2019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我心归处是敦煌》榜上有名,这给了我们很大的惊喜,也促使我们快马加鞭,必须赶在“十一”之前保质保量地把书做出来,为国庆献礼。时间紧,任务重,全社上下都绷紧了弓。在社委会的部署下,我们迅速组建了一支编校骨干小组,安排了一张精确到小时的出版计划表,每个校次同时出三份校样,轮番校稿。同时,樊先生带领敦煌研究院的专家团队和身在上海的顾教授一起也争分夺秒地同步审稿。编辑的主要工作是去粗取精,精校文字。作者们的重心是再次审定和文博考古相关的知识性细节,光是专家修订意见,就又提供了几百条。在这期间,还发生了一些跟樊先生本人、包括和敦煌研究院相关的新的重大事件,我们同步对文字内容做了实时更新。就这样,敦煌、上海、南京三地的十几位人员披星戴月、昏天暗地忙碌了一个多月,期间顾教授和责编都累得病倒了。终于,这部书稿按照原定计划,赶在9月初顺利付印。

        樊先生和大漠深处的壁画、佛像厮守了大半辈子,顾教授长年从事艺术研究、教育工作,她们的审美眼光是被世间最精美的艺术品长期濡染过的,这对于这本书的装帧工作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每一个细节,我们都反复斟酌,做了精心的打磨。顾教授请敦煌资深摄影师孙志军先生专门为樊先生拍摄了封面照,又请出了她的书法导师、我国书法界泰斗沈鹏先生为内封题写了书名。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亲自为腰带挑选了莫高窟第103窟《化城喻品》,认为这种青绿山水图最能体现樊先生清雅的气质,果然和封面图相得益彰。封底的图案,我们精选了敦煌学泰斗史苇湘先生亲摹的莫高窟盛唐第320窟“双飞天”之一,在哑光金的背景衬托下,飘逸灵动,余韵袅袅。有趣的是,在70周年国庆阅兵仪式上,我们发现这个飞天还飞到了甘肃花车上,真是心有灵犀啊!樊先生和敦煌研究院还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和莫高窟美图,敦煌研究院甚至发动全院员工来贡献照片,让我们深为感动。我们从中精挑细选,保证每一章都有和文字内容相匹配的黑白照片,并配以多幅彩插,使其尽显敦煌之美。我们找了全球最大的《圣经》印刷基地爱德厂来承接印刷工作。出版科主任、设计师和编辑到印厂待了整整一天,现场反复校色,一遍遍调整方案,终于做出了令人满意的品相。

        赢得美名传世间

        鉴于这本书既是主题出版物,又是可读性强的自传,因此,针对不同的受众人群,我们确立了两种宣传路径。面向官方主流媒体:我们要弘扬正能量,宣传以樊锦诗为代表的莫高窟人甘于奉献、勇于担当的崇高品质;面向大众市场:我们要深挖人物本身的志业与爱情,宣扬光辉灿烂的敦煌文化。因此,在营销的第一阶段,我们围绕新书上市节点,确立了密集造势的几个方向。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把握樊先生获得个人荣誉的时间节点,做好不同面向的宣传文案,并且用新书发布会引爆热点。

        从9月底到10月初,紧随着这本书的上市铺货,一个个喜讯接踵而至:樊先生被授予国家荣誉称号,被评为“最美奋斗者”,还分别赴香港和巴黎获颁“吕志和奖”和“中国学奖”……10月21日,我们为樊先生在她的母校北大举办了一场隆重而朴素的新书发布会。来自考古、文博、艺术、文化等各领域的专家学者们都到场祝贺,向樊先生致以崇高的敬意。大家认为,这本书展现了一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者的感人事迹,弘扬了以莫高窟人为代表的考古学人的坚守与付出的精神,展现出民族文化代际相传的动人精神。

        随后,央视、央广、学习强国、人民网、《中华读书报》《光明日报》等主流平台纷纷做了大版面、长篇幅的深度报道,地方性媒体也及时跟进,全面开花。与此同时,我们在微博、微信、腾讯、新浪等网络媒体和平台都同步发力,这本书迅速冲上了京东和当当网新书畅销榜前三名,许多企事业单位也纷纷下了团购订单来自发地组织学习。

        到12月底,这本书依然保持着强劲的销售势头,各大年度好书榜单的助力也使得此时的营销工作进入第二阶段:渠道下沉,营销细化,走进校园。很多成人读者读了这本书后,开始向他们的孩子或学生推荐。考虑到樊先生对于青少年来说更是一个励志楷模,于是我们发起了向全国老师赠书的活动,获得热烈反响。我们期待着老师们能给孩子们讲一讲樊奶奶的感人事迹和敦煌的璀璨文化,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一颗美好的种子。与此同时,我们也在酝酿用融合出版的思路打造一本青少年版《我心归处是敦煌》,让莫高精神和敦煌之美走进更多小读者的视野。入选教育部《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的契机,将激励我们在今年尽快推动这个项目。

        机会来时非偶然

        回首来看,这本《我心归处是敦煌》从原先的访谈录变成了厚重的自传,从阳春白雪的主题出版物到加印不断的中国好书,甚至还将衍生出融合出版产品,这里面既有偶然的因素,但更多的是通过作者们和译林团队的共同努力使其变成了必然。

        首先,顾教授和樊先生心意相通、惺惺相惜,共同成就了这部独一无二的佳作。虽然有很多媒体采访过樊先生,但顾教授的写法跟以往的报道都不一样。她没有把樊先生刻画成“金刚力士”,也没有一味地渲染崎岖坎坷和悲欢离合,而是用克制而精到的笔触,还原了一个真实而纯粹的樊锦诗:质朴、纯真、坚毅、高贵;一种至柔至刚的精神,一颗守一不移的心。

        在获颁“中国好书”荣誉时,樊先生深情地说:“我在敦煌待了五十七年了,见证了莫高窟的巨变,见证了一代又一代莫高窟人无怨无悔的奉献,我觉得自己有义务把莫高窟人的精神告诉世人,留给后代,为敦煌留史,这就是我做这本自传的初心。”因此,这本书无论是框架设计还是主题立意上,都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人物自传,它还是一部新中国考古和文保事业的探索史,一幅前赴后继的莫高窟人的群画像,一曲波澜壮阔的敦煌乐章。

        在编辑出版阶段,我们抓住了敦煌和樊锦诗在2019年成为热门话题和国庆七十周年的宝贵机遇,并且能够在关键时刻迎难而上,团队精诚协作,高效地完成了出版任务。而且我们也没有因为时间紧张而放弃了对质量的追求,而是精耕细作,内外兼修,使其经得起各个层面的严格检验。

        在宣传营销阶段,我们能够把握各种时间节点和社会热点,思路清晰,节奏分明,针对不同的目标读者进行精准营销,打造了一部双效合一的瞩目之作。难能可贵的是,数万名读者在各大平台上留下动情评价,纷纷表达对莫高窟的向往,对樊先生的感佩,对顾教授的赞誉,以及对这本书的肯定,让我们深受感动,倍感欣慰。做一本好书的意义与价值,也正在于此吧!

        (本文作者为译林出版社人文社科出版中心主任)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