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0年02月12日 星期三

    图书推荐

    腐败治理道路上的探索

    许红兵 《 中华读书报 》( 2020年02月12日   08 版)
    《腐败治理的微观制度基础:内部控制中心论》,李连华著,厦门大学出版社2019年11月版,定价88.00元

        腐败行为不仅腐蚀着各行各业身居要位者的心灵,还造成社会矛盾的激化,影响我国社会的稳定。正因如此,近些年,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一系列持续的艰难的反腐败行动,打“虎”拍“蝇”并举,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腐败治理,如果就其治理路径的选择来分析,不外乎宏观监控与微观治理,也即外部巡视与内部自查两大类。如果以中国的反腐败实践来考察,我国在反腐败上所采用的主要是以上级巡查为主的一种治理路径。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可以迅速获取腐败线索,追踪打击腐败分子,在短期内形成高压严打态势,故而,效果立竿见影。可以说,我国目前在腐败治理上之所以初见成效,不敢腐、不愿腐和不想腐的局面之所以得以初步形成,是与这种治理路径的成功实施密切相关的。

        然而,任何一条治理路径都有其局限性。本著作作者认为,腐败治理路径,从理论上讲,应该扣合腐败发生的主脉与节点。唯二者一致,才能有好的治理效果。据此分析,腐败治理路径的指向和重点,首先应该放在单位或组织内部。因为单位或组织内部是腐败发生的第一现场。腐败行为,虽然表面看来是个体或者团伙行为,但实质具有组织属性。因为任何一个腐败案件都是在某个组织下发生的。换言之,所有的腐败分子一定都是有组织或者有单位的人;如果一个人没有组织依附关系而是一个无业游民的话,那么他(她)就不可能成为腐败分子。因此,把腐败治理的重点放在单位或者组织内部,以单位内部的监管作为反腐败的第一战场,就可以实现对于腐败行为的源头性阻控,从而预防腐败行为的滋生。事实上,假如一个单位内部治理完善,监管严密,那么,在正常情况下它就不会发生腐败行为。从这种意义上讲,内部治理,其实就犹如改良了组织的生态,根除了腐败的土壤。没有土壤,腐败之芜,焉可生存!所以,以内部治理而得到的腐败防控效果,从理论上讲,不仅制度上可靠,而且效果也长久。

        以内部控制作为切入点来进行反腐败,其所体现的是宏观问题微观化、外部监管内部化的一种管理信念。它与巡视反腐异曲同工,并不排斥,而且这种方式相比较于外部巡查而言更能够由表及里、由外至内地防控腐败行为的萌生与蔓延。正是基于这一思想,作者在总结我国的腐败现状,验证内部控制与腐败防控之间的学理关系的基础上,系统阐述、总结和设计了内部控制在预防采购腐败、销售腐败、人事腐败、工程腐败、担保腐败等方面的制度机制、实施方式与保障措施。这些防控机制寓腐败治理与业务流程于一体,从而实现了腐败防控的自动化、业务化和常态化,为微观经济组织实现效率目标和反腐目标的协调统一提供了制度基础和方法指南。

        在任何国家,反腐败都是一种国家行为。这主要是由于腐败治理所具有的政治性、社会性和公益性特征所决定的。但是,反腐败,如果仅仅是由国家机构在宏观层面上进行查处和推动而没有微观组织的主动治理,那么反腐败的很多措施恐将最终难以落地生效,其治理功效难以透入到组织内部,治理效果当然也难以期冀。而立足于微观组织进行反腐败,则可以将国家的宏观意旨与微观组织的经济追求相互糅合于一体,本著作为此专门论述了外部治理与内部治理实现融合的路径接口与具体方法,从而将反腐败的宏观目标建立在了更加可靠,而且也更加广泛的微观组织及其相应的制度保障之上。

        本著作的研究结论及其政策建议为中国的反腐败实践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与方向,其对于提高中国的反腐败效果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在治理路径上,本著作所倡导的内部治理路径将与我国现行的腐败治理路径形成互补之势,有利于促使中国的反腐败实践由时下的外部巡视而转向外部巡视与内部治理、事后查处与事前预防相互结合,从而使腐败防控链条更加完整,反腐效果更加可靠。

        腐败治理,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路漫漫其修远兮”,但愿,作者的探索,本著作的出版,能对我国的腐败治理实践有些许助益。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