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传统儿歌注入一道生命之水,借助图画书的形式生机勃勃地成长起来。
怎一个“下”字了得?一个“下”字激活了整个故事,活画了偷油吃的小老鼠的性格,不再是普通的小老鼠,而是“这一个”具有独特性格的小老鼠。仿佛《西游记》里观音菩萨玉净瓶里的仙水,让人参果树起死回生,金波先生的大手笔给传统儿歌注入了一道生命之水,借助图画书的形式生机勃勃地成长起来。
在传统童谣“小耗子,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吱吱吱,叫奶奶,奶奶不肯来,叽里咕噜滚下来”之中,小耗子是滑稽可笑又可怜的。人们对上灯台偷油吃的小耗子冷漠无情,“奶奶不肯来”,充满了讽刺和揶揄,只能是“滚”下来。在这个《小老鼠下灯台》之中,对传统的童谣进行了现代性的转换,完全以小老鼠为本位,对他处于危险之中充满了同情和深切的理解。爸爸妈妈哥哥姐姐一家人都来鼓励小老鼠,设身处地为他想办法,小读者也会不知不觉地进入小老鼠的困境之中,小老鼠的囧态活灵活现地出现在读者面前。
家长和老师在引导孩子阅读时,要在幽默欢笑有惊无险的大结局之中,让孩子想一想自己是不是也有无数次从高处下不来的经历呢?让孩子回忆一下自己那时的心情,以及周围人都是什么态度?再想一想自己最后如何从高处下来的。再回到图画书,引导孩子体会小老鼠的心情,替小老鼠想想下灯台的办法,能否想到一百种呢?如果想到了许多办法,比故事之中的办法还好,再进一步引导孩子想一想,小老鼠是怎么上灯台去偷油吃的,能否想到一百种上灯台的办法呢?那可是一种思考的乐趣和智慧的挑战。在一上一下反复游戏的过程之中,要让孩子了解做事情都有一个前因后果,做事情之前要尽量考虑得细致周到一些。
《小老鼠下灯台》这个故事对于成人来说,也具有生动形象、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作为成人,给孩子一个战胜困难、超越自我的机会,比无数的说教更有指导意义。给孩子一个自主成长的过程,欣赏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瞬间,比如上到高处下不来的时候,家长要淡定从容地引导孩子自己下来,而不是“唉呀妈呀,你怎么上到这么高”来吓唬孩子,家长惊慌失措的神情会吓得孩子没有主张,也会抑制孩子的自我发现与自我成长。故事之中,小老鼠的爸爸妈妈哥哥姐姐,都没有爬到灯台上去把小老鼠抱下来,而是让他自己下来。对于孩子来说,遇到困难要镇定自若,积极想办法,要有自信心,上到灯台上的小老鼠,总会有办法下来的,俗话说“办法总比问题多”。
人生真经验的获得不在于听别人说怎么办,而要自己亲自体验经历一番。中国古代哲学家王阳明倡导的“知行合一”,宋代大诗人陆游“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等深刻的人生体悟,在这样一个幽默风趣的小故事之中,得到了生动完美的再现。对于当下过度包办代替孩子生活的有些家长,也有一种警示和教育作用。
与故事相得益彰的是李红专精美细腻的图画表达,那个充满遥远历史感的油灯,翠绿的灯盏上一朵橘红色的火苗,使得整个屋子弥漫着橘红色的温暖;格子窗上的窗花是具有传统中国民俗风格的剪纸,剪纸上是两个可爱的老鼠形象。炕桌的木质感、锅台上的蒸屉和墙上的盖帘,许多日常生活的物品,都会引起孩子的好奇心。绘画也如摄影机镜头一样,俯视、仰视、内视角、外视角,镜头语言不断变化,丰富了语言文字没有表达的内容。如俯视的角度,倾斜的油灯让小老鼠随时可能从灯台上摔下来,让读者的视觉失去平衡,心弦绷紧,随时为小老鼠的安危担忧;还有许多人物表情,细腻生动地传递出人物情感与心理状态,比如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大花猫出现之后,小老鼠神情的复杂变化,通过人物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人物性格,需要细心的读者去探索和发现。包括封面与封底的呼应,在装帧设计上都考虑得非常细致周到。
故事文字语言完全用押韵的歌谣体,词语凝练,生动形象,浅显易懂,朗朗上口。形成了生动的语趣,表现了汉语的丰富和细微的变化。可以让孩子模仿儿歌,自己创作几种,如问答调加上连锁调,问:“小老鼠,为什么?上灯台。”答:“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问:“下不来,灯台高,怎么办?”还有绕口令,如“小老鼠,上灯台,上去下不来,小老鼠,偷油吃,吓得下不来”等等。尤其要关注“上”与“下”两个动词,能否用其他的动词“爬、跳、滚、跌、摔、蹦”等代替,如果换成了这些动词,故事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如果把“上”“下”两个字摞起来,就变成了“卡”,再引导孩子了解“卡”在日常生活中的状态,稍微大一点的孩子可以给他们讲一点汉字的构字法。做各种各样的汉字游戏和语言训练,寓教于乐,可以激发孩子学习汉字和汉语的浓厚兴趣。
这本《小老鼠下灯台》的图画书,不只是对原有老童谣的改编,形成一个新瓶子装旧酒的简单故事,从本质上来说,这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全新故事,是金波多年来秉持以儿童为本位的现代儿童观的生动阐释,融传统与现代、民俗与国粹、审美与智慧、美观与大方于一体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