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0年02月12日 星期三

    勾画了中国西部新文学从1900年至2017年百多年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进程。

    在“文明差序格局”视域下重构“文化西部”版图

    郁勤 《 中华读书报 》( 2020年02月12日   20 版)
    《中国西部新文学史》,丁帆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9月出版,定价89.00元

        著名学者丁帆领衔主编的《中国西部新文学史》是《中国西部现代文学史》的修订版,再次系统又极具开创性地勾画了中国西部新文学从1900年至2017年百多年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进程。在中国现代化进程所造就的“文明差序格局”视域下,丁帆及其团队的修订致力于从西部以游牧文明为主体的多元民族文化生态作为切入口,准确有力地展示了在“文化西部”中西部新文学所特有的多元民族文学形态、作家作品、文学思潮现象及“三画四彩”的美学特征。该著全新钩沉了在游牧文明为主体的多民族文化交融与现代化进程下中国西部新文学的跨时空图景,全景式、多维度地呈现出“文化西部”中西部新文学的复合风貌、成就得失,富有突出的史料性、学理性、审美性、思辨性等优秀文学史所应有的品质,为各种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撰及修订提供了新的典范和标尺高度。

        《中国西部新文学史》作为《中国西部现代文学史》的修订版,并非一般性的例行增删。该修订版通过研究百多年来“文明差序格局”下“文化西部”视角中的西部文化、西部新文学,在西部多民族文化交融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宏阔背景下让我们得以走进、发现一个多维度的“文化西部”,重构了中国西部新文学的版图。修订版在保持西部新文学发展脉络和整体风貌的前提下,克服工作量巨大、团队成员众多、资料收集艰巨等困难,耗时费力却质优品佳,仅在字数、章节、时段等方面就可窥一斑:该部著作对原有的所有章节都有增删,从原版的51万字增至68万多字、九章增至十一章;新增“新世纪西部文学的演进(2000-2017)”“民族文化透视:新世纪西部少数民族文学(2000-2017)”两章和“西部想象与别具一格的文学书写”“西部新文学中的英雄主义文学思潮”“西部新文学中的生态主义文学思潮”“西部新文学中的神秘主义思潮”等十五节达16万余字,对初版的“旷野独语:西部散文”“生命极境:西部纪实报告”等四个章节有15万多字的修改、删减,加之对一些作家作品分析、论述的修订从而使该著整体增删幅度达到了三十万多字。

        如何把握这部厚重的文学史力作?极好的入口莫过于其长达32页、具总纲性质的“绪论”——“独特的文明形态与西部新文学的视域”。该“绪论”由“西部的边界与独特的文明形态”“西部新文学色历史演进”“西部新文学的美学风格”三大部分组成。第一大节“西部的边界与独特的文明形态”,分别从独特内涵、互融形态、宗教文化底蕴、文学艺术遗产这四个方面来论述了“文化西部”的概念、范畴。作为一个统摄全书的核心理念,什么是“文化西部”?该著认为“西部,是一个由自然环境、生产方式以及民族、宗教、文化等因素构成的文明形态的指称,与地理意义上的西部呈内涵上的交叉”。西部既是地理上的,更是基于宗教、民族、文化等复合意义上的。西部的边界和视域是宏阔而具体的,对西部的界定主要以具多样性、混杂性、独特性的生产方式、文化民族、宗教信仰等。“文化西部”的概念由此而生:“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青海、甘肃两省为主体,以游牧文明为背景的融汇了游牧及农耕和前工业的文明范畴”。对“文明差序格局”中“文化西部”概念的确立,跳出了既往整体、区域或地域文学史多局限于一元中心论的主流文学史观的窠臼。在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的参照下,对以游牧文明为主体的、多民族文化交融的西部新文学展开了多元的文学史叙述。由此,在第二大节“西部新文学的历史演进”中,论著提出“西部文学”是百多年来凡是主旨与西部紧密相关的文学形态、各民族作家作品、现象思潮、事件活动等都可纳入西部文学的研究视野。就创作者和文本而言,既有西部多民族的神话传说、口传史诗、民歌、谚语等民间文学,也包括历史上及当下的文人书写。该部分从西部文学的“萌动(1900-1949)”“成长期(1949-1979)”“繁荣期(1979-1992)”“发展期(1992-2000)”“演进期(2000-2017)”等5个方面来呈现出跨世纪的发展动态。该种时段的界定及下限的推延,将作为中国文学之一部分的西部新文学置于共时性、历时性的跨时空研究,既立足于文学内部的发展规律,又是对中国西部现代化进程的反映。绪论第三大节“西部新文学的美学风格”,对西部新文学因游牧文明为主体的多元民族文化交融而产生的迥异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的审美风格,从“风景画”“风情画”“风俗画”和“自然色彩”“神性色彩”“流寓色彩”“悲情色彩”的“三画四彩”多维美学形态中给予了酣畅淋漓地挥洒与褒扬。西部新文学所独有的“三画四彩”中的“三画”构成了西部新文学美学品格的最基本元素,赋予西部文学“以苍凉、粗犷、孤寂、浑厚、辽阔、悲怆、坚忍、雄壮的美学风格,以及魅力四射的生命力度”。“三画四彩”形成了西部文学重要的内在风格与外在叙述模态,也是该著评判作家作品能否进入研究视野、进入文学史的重要尺度。

        从具有总纲性质的“绪论”和深蕴寄托的“序言”中,读者得以品读该著的修订缘由、文学史观、史料收集过程等中所蕴藉的人文理想、家国情思,窥见论著将西部新文学如何置于一个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学科研究系统,如何全面、系统、学理化地勾画了百多年来西部新文学的发展脉络和整体风貌。《中国西部新文学史》对研究的对象、范畴、方法、时段等予以了准确、完整的定位,扩容拓展了西部新文学的研究领域。在收集、整理了大量一手可靠的史料、资料基础上,对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影视、报告文学、儿童文学、非虚构纪实、口传文学、民族史诗、作家活动、事件关系、文学制度等多元的西部新文学生态进行了富有创见、学养深厚的论述。《中国西部新文学史》将“文明差序格局”中的“文化西部”作为研究新视角,更是审视一切西部新文学的价值理念。在“文明差序格局”视域下,以“文化西部”新视角去打捞和钩沉被中国整体、区域现代文学史所忽略、疏漏、遮蔽的许多优秀作家作品,如在“西部想象与别具一格的文学书写”一节中对日本作家井上靖在1950至1969年间创作的中国西部历史题材小说进行了富有新意的研究;以新的理念去重新解读和诠释大批各类文本丰富的意义,如“西部新文学中的生态主义文学思潮”一节对杨志军、张学东、红柯等作家作品中所蕴含的生态意识和新启蒙意识的开掘;在现代传播中重现了口传史诗、民间谚语歌谣等许多有待被发现的“有意味的形式”,如“天籁之音:西部的歌与诗”一节中对西部多民族广为参与的民歌形式“花儿”的生产与传播、影响意义等做了深入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对西部发展的密切关注、高度重视,“西部大开发”政策、“一带一路”构想以及相关政策得以持续推动西部的现代化进程。在此语境下,丁帆及其团队提出西部文学是中国文学整体发展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它既有多民族融汇的文学历史传统,又始终“呼应并参与着现代中国文学主潮的建构”。基于“文明差序格局”视域下进行的“文化西部”视角中《中国西部新文学史》的编撰工作,由此更具有了开创性、典范性、前瞻性的重要学科价值和社会意义。

        《中国西部新文学史》作为新世纪以来首部跨世纪的西部新文学史,做到了多民族文化共生、传统现代相融、宏观微观兼备,以大量详实鲜活的一手史料、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学理严谨的专业化评述还原了西部新文学史,在不断抵进中发现了多维度的“文化西部”,重构了西部新文学的版图。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