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盖棺定论”,但无数历史事实证明,许多历史人物盖棺难定论,随着时空形势的变化,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会出现分歧,甚至得出相反的结论。1940年5月,张自忠战死疆场,成为当时在战场壮烈殉国的最高级将领,全国上下都视其为民族英雄。可是近几十年,对其评论又有所反复,主要是围绕二十九军主政平津时期,尤其是“七七事变”前后,宋哲元、张自忠为首的二十九军在平津对日和战问题,不战而失去北平,谁负主要责任等问题,在史学界里曾引起波澜,对宋哲元、张自忠的民族英雄地位评价也出现了疑议。马亮宽等人最近出版的《张自忠传论》,对张自忠一生主要史实进行梳理、考辩,对其历史评价问题进行了客观评述,在某种意义说是了却了一段历史公案。
2007年马亮宽应邀赴台湾“中研院”史语所进行学术交流和访问,在查阅傅斯年档案资料时,发现张自忠胞弟张自明在张自忠将军殉国后写给傅斯年的几封信,其内容是将张自忠的有关资料送交给傅斯年,请其为张自忠撰写传记。傅斯年答应了此事,但由于时局动乱,傅斯年事务缠身,传记一事暂时搁置。1949年,傅斯年赴台就任台湾大学校长时,将这些资料带到了台湾保存。马亮宽教授发现后,经过多方商谈,史语所负责人同意把张自忠有关资料复印惠赠。翻阅这批档案资料,多是张自忠将军书信手稿和殉国后有关人士的回忆、悼念文章,手抄本400余页,约50万字。近几年,马亮宽教授在此基础上,广泛收集中国、日本等地有关文献档案资料,其中包括宋哲元、秦德纯、刘健群等相关人员的档案资料、回忆录,以及日本方面有关该时期的资料汇编等,撰成《张自忠传论》一书,于2018年11月出版面世。
《张自忠传论》的撰写,不仅在史料上有新的创获,而且论述视角新颖。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其一,以新资料和地方史料丰富了张自忠早期的人生轨迹。对张自忠自幼至成年整个生活环境中进行考察认知,将其一生归纳为三个阶段:一,家世与少年时期。张自忠1891年出生于山东临清市唐园镇。临清是山东西部历史文化名城,又是明清京杭大运河北方重要的码头城市,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历史上受齐鲁文化、燕赵文化等区域文化的交汇影响,文化积淀深厚。二,青年接受教育和在军队的成长历程。1911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学堂,次年转入山东法政专门学校。张自忠在求学期间不仅学习知识,而且受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的影响,加入了同盟会,初步形成了以天下为己任,报国救国的志向。三,自1931年开始,张自忠做为二十九军高级将领和地方长官,与日本侵略者斗智斗勇,直至血染疆场,壮烈殉国。
其二,著作对以下几件史实进行了详细论述,为读者揭开了隐藏于表象之下的历史事实:一、二十九军在华北与日本侵略者斗争的策略问题。“七七事变”后,张自忠、宋哲元等人一直处于与日本侵略势力对峙的前线,一方面与日本人进行周旋和斗争,一方面应付国民党的各种指令,同时还要应对社会各界的批评和指责,其环境之恶劣,情势之复杂,非大智大勇者无法应对。从整体上,他们与日本人斗争的方式和策略是多种形式的,其中有针锋相对的斗争甚至是武装冲突,有和平谈判式的周旋、应付甚至频繁往来。而斗争的方式多是秘密进行,而公开进行的又多是表面现象,外界产生种种误解和误判,以致张自忠被指斥为亲日派、汉奸,但历史事实证明,他们的各种应对策略和措施是正确的。随着马亮宽教授研究的逐步深入,许多历史事实得以还原,《张自忠传论》一书的出版,使得张自忠蒙冤受屈的历史进一步澄清。二、著作中通过梳理张自忠在主政华北地区时期与日斗争的活动轨迹,凸显其所领导的第二十九军整体对日态度。“九·一八”事变不久,宋哲元、张自忠统率的二十九军成为华北地区与日军对峙的主力,张自忠也成为中外瞩目的人物。
其三,有关张自忠“逼宫”说考辩。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本侵略者加紧从日本本土、中国关外、朝鲜等地调集重兵。7月28日上午,日军突然对北平城外南苑、清河、沙河地区的中国驻军发动突然攻击,与中国守军展开激战。同日,宋哲元写下手令,由张自忠代理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北平绥靖公署主任,及北平市市长,宋哲元率秦德纯、冯治安等人移驻保定,二十九军主力随之撤离。7月29日张自忠到冀察政务委员会就职代理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这看起来简单的历史事件却成为了一桩争讼不已的公案:有人说张自忠是代宋哲元留守北平,承担了失掉平津的丧土之罪,后人将此称之为“代宋受过”;另有人却断定张自忠是为了讨好或者勾结日本人,逼走了宋哲元,是汉奸行径,此种说法称之为“逼宫”。针对目前此种“逼宫”说等问题,马亮宽等人通过对各种材料进行了梳理、考辩,得出“逼宫”一说,证据可信度低,张自忠“逼宫”的汉奸行为根本不存在。根据马亮宽等人目前掌握的资料证明,二十九军在华北与日军斗争得到国民党政府的支持,全力应付日本人是总体抗日斗争的战略。“七七事变”期间,张自忠与宋哲元两人密切配合,与日本侵略者斗智斗勇,多数情况下,张自忠等在前台与敌人周旋。后期在国民党政府严令宋哲元赴保定坐镇,北平战守都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宋哲元要求张自忠留守,张自忠勇于负责,毅然受命。刘健群在其回忆录中详细记述了蒋介石派其赴北平与宋哲元商谈撤离至保定一事:“蒋先生约见我,要我和宋的驻京办事处处长戈定远一同飞北平,劝宋即刻到保定……(北平)局势相当紧张,环境也不如从前的单纯。”宋哲元当时向刘健群表示:“健群兄,现在话已说明,你先回去对蒋先生说,宋哲元绝不会卖国。现在北平城内无兵,是一个空城,我在三天之内,尽量和日本人敷衍,一面速调三团兵入驻北平,交张自忠负责主持。我便照中央意旨到保定去。”在秦德纯《我与张自忠》一文中也曾记述到:“当卢沟桥战争经过二十余日,七月二十八日,我军在南宛失利后,宋将军即遵蒋委员长电令,赴保定坐镇指挥。当时宋将军写了三个手令:一、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由张自忠代理;二、北平绥靖主任由张自忠代理;三、北平市市长由张自忠代理。一面电呈中央核备。立即决定当晚九时由武衣库宋宅出发。临行,张将军含泪告我曰:‘你同宋先生成了民族英雄,我怕成了汉奸了。’其悲痛情形已达极点。我却郑重向其劝勉说:‘这是战争的开端,来日方长,必须盖棺才能论定,只要你誓死救国,必有为全国谅解的—日,请你好自为之。’遂黯然握手作别。”张自忠是奉国民政府和宋哲元命令留守北平,当时此事属最高机密,外界难以明了真实。秦德纯、冯治安等人已有清楚的述说,宋哲元也在不同的场合加以澄清和说明。实际上张自忠本人也曾解释和表白。上述这些,与其他资料互相考辩,真实有据。
其四,研究和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其对人待物的方式和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是一个重要方面。马亮宽教授选取了几个侧面,如张自忠对家庭的关爱,对师长的尊重,对朋友的信诚,对部属的仁义,以此反映出张自忠的人格和品德。文中分别以“师长情谊深”“知恩报国公义心”“报国结成生死义”“曾同患难终离分”等话语,论述了张自忠与冯玉祥、蒋介石、宋哲元以及肖振瀛等人的关系,深层次多方面剖析张自忠爱国忠诚、舍生取义、忠贞侠义的性格,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奋斗一生的爱国情怀。近几年随着档案资料的公布,许多历史事实得以还原,张自忠蒙冤受屈的历史可以澄清,真正实现了人们“忠奸终有辨,人间正道存”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