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0年02月05日 星期三

    始于热爱,终于成人

    欧阳国焰 《 中华读书报 》( 2020年02月05日   08 版)
    《细读〈呐喊〉:大先生的绝望与希望》,王志彬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年10月出版,定价58.00元

        【图书推荐】

        在冷冽的寒冬里,《细读〈呐喊〉:大先生的绝望与希望》一书几经波折终于诞生了,因为书名的缘故,可以说恰逢其时吧。寒冬里,不正是在绝望中孕育着希望吗?

        作为一名中文系现代文学专业毕业的学生,鲁迅是一个绝对绕不过去的研究对象。毕业十年,我从一名文学编辑跨界到教育编辑,鲁迅的文字已多年未触碰(汗颜)。如今,再次通过《细读〈呐喊〉:大先生的绝望与希望》一书读鲁迅的文字,他和他的文字留给我的印象翻涌于心头——身在其中的反抗。这是一种伟大的姿态,是一种“看清之后仍然爱它”的勇敢,是一种“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的担当,是一种“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的使命和情怀。以前读鲁迅那种为其思想的深度、做人的态度、广阔的胸怀所深深折服的情绪体验又回来了,所以首先我要感谢这本《细读〈呐喊〉》,让我重新与鲁迅和他的文字相遇。

        在审读这部书稿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作者王志彬老师对于鲁迅文字的热爱。作为一名编辑,我们总免不了要核对引文,于是我从志彬老师手里借来了他上细读《呐喊》选修课时用的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版的《鲁迅全集(编年版)》1-3卷,一知道他用的是这个版本,我就知道他是用心的。而当我翻开他用过的这套书时,我从欣赏转而敬佩他了。他的书上有很多标注,有画线标重点语句的,有批注自己的感悟的,有写该怎么教学的,甚至关于板书的框架等,也都在书上留有痕迹。由此我知道,他确实极爱鲁迅文字,而且是真正下了功夫细读文本的。所以说,这本书的成书,始于志彬老师对鲁迅及其文字的热爱。

        作为一名中文系现代文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当然也看过一些研究鲁迅的文章和书籍,它们给我的总体印象是深奥有距离感。而志彬老师的书却通过他特有的方式消解了深奥与距离。比如,他在引言里,描述自己如何与鲁迅文字相遇以及读鲁迅文字的心路历程,思考如何让鲁迅不成为中学生的“噩梦”,联系当代的事件阐发当代读鲁迅的意义与价值,都非常平易近人且有个性和时代感。又比如,他开篇第一讲绝不是板正地介绍鲁迅生平事迹,也不是搜罗研究者对鲁迅的评价然后一股脑儿展示给学生,而是为你讲生活中的鲁迅,从阿累、许广平、马钰、郁达夫、内山嘉吉、内山完造、萧红等人与他的交往和回忆文章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鲜活的与众不同的鲁迅形象。

        志彬老师的书更加注重挖掘作品本身的思想意义,并在每讲最后给出拓展阅读的资料和提出引人思考的问题,可读性更强,不仅适合一线教师阅读,也适合学生甚至普通大众阅读。

        志彬老师这部书的独特,还在于他解读《呐喊》中的作品,能融入他对当今社会现象的体察,以及联系对自我经历的体悟,让他的这份《呐喊》解读,打上了鲜明的时代性和独特的个性。

        志彬老师的书,脱胎于备受北京四中学生欢迎的《呐喊》文本细读选修课,如果说他这本书始于热爱,那么它是终于成人的。正如志彬老师自己所说:“写作此书源于个人阅读喜好和现实课堂的双重驱使,我一方面尽力探求鲁迅先生的伟大,一方面想方设法尽量贴近中学生。在深邃与切近之间,时常要做一些切换,我以为这样的切换是中学语文教师的优势和着力点。”也许志彬老师没有专门去做这门课的教学效果的调查,但从上过他的课的学生的文字中,我们能对他的“成人”之效有所感知:“志彬先生的课堂,不是让人为了学而学、为了考而学,而是真真切切为了理解和成长而学。”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