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0年01月01日 星期三

    生态文学的一次发现之旅

    伊子依 《 中华读书报 》( 2020年01月01日   11 版)

        人民文学杂志社与利川市委、市政府联合举办的生态文学采风创作活动落地生根,就是眼下朴素而茂盛的《人民文学》“生态文学·水杉树”增刊。40余位国内知名作家参与并创作出一批以水杉等为主题的优秀生态文学作品,集中在同一舞台亮相,展示出姿态万千的水杉。

        1941年水杉以科学的方式被重新发现,《人民文学》组织作家们以文学的方式对于水杉的再发现,也使得我们对这本“生态文学·水杉树”的阅读,堪称为一次“发现之旅”。

        首先是对于作家的发现。作家大多是熟悉的,但这次集中阅读他们对于水杉的描写,对作家有了新的发现。一是作家的真性情,黄咏梅有童趣,就能观察到水杉活泼泼的心态和生态,张者热烈明快的书写,像极了他笔下的《龙船调》;二是作家的才情和学养,堪称植物学家的阿来,美食家的斯继东……散文最不容易藏拙,又是在同一个主题下,十八般武艺使出来刀光剑影,高下立见。作家们对生命、对生活的真切的热爱和体验,观察生活的敏锐细致,让人叹为观止。三是作家的叙事耐心和人文关怀。短短三天时间,主办方可能给出的是相同的资料以及相同的旅游路线,百度再查搜不出个性化见解,怎么写?在这里,我们发现了作家超于常人的发现,这种发现,基于他们平常的观察和积累,基于他们长期的思考和执着探索,也基于他们对细节的敏锐捕捉。比如马淑敏从发丝间落下的一粒球果中发现水杉纤细的种子,李青松在雨中发现水杉的侧枝、叶子、小芽以及树体上的苔藓。阿来寻找水杉,也在寻找一个中国人在文化上重新觉醒、重新发现世界的故事;刘醒龙由莼菜的故事,牵出来人情和人性,莼菜当如利川水田中所见,自成品格,自立繁华,自在天边。

        其次是对水杉的再度发现。无论是对水杉熟悉或陌生,相信经历这次阅读,所有读者对水杉会有新的认识。这种认识,既缘自作家们立体的感观描写和常识表述,也来自时间和空间交叉中对于水杉的发掘,以及无意有意中作家文本的内在衔接。王必胜从《水经注》发掘水杉的原生优势,对于这株可进入历史的大树,生发出的联想和书写非常自由放松,既有宽阔的视野,又有细腻的切入;接下来冯艺的一篇,开头就是“人类一直探寻着自己的来路”。冯艺从水杉的生存发现了除自然因素外更得益于利川土地上各民族同胞的呵护,善待水杉,善待山水,才使水杉生命有序恒久不衰。

        在作家们细腻的描写中,我们发现了水杉之大美,同时,也使水杉和它所在的利川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李青松笔下的水杉始终有一股神秘的气息。他的书写也试图解开水杉存在和基因的密码;任林举在文末说,必须离开了,离开这山寨,离开利川,这地域有着太多的不可思议,仿佛每一件事物都被施过时间的魔法。作家们对生命、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则带来更多的思索:比如黄国辉笔下尊重生命与自然的威严,崔君在雨中所感受到的对植物的敬畏并由此延伸至植物给我们的安慰和启发。

        第三是对生态文学的再度发现。我们在作品中发现了新媒体时代对于生态文学写作的影响,可以发现有植物识别软件,也发现很多作家对写作中的问题先向百度问询;但是更深层次,水杉的发现和保护,超出了植物学的范畴,是中国濒危植物保护史的缩影和中国社会变革的投影,也记录着地球变迁的信息,甚至象征着民族的崛起和生命的繁衍不息。水杉、利川和作家都是和时代同呼吸共命运。正如文珍笔下所言,利川人的存在,在任何时代都像水杉一样,生命力极强,只要有机会,“让文明的种子散布到更遥远更意想不到的地方”。

        同时,我们也能从这次“生态文学·水杉树”增刊中,发现了人类对大自然的责任和担当,更发现了一本文学刊物的担当和责任。“人民文学”知人善任,所选择作家,一是本身就常年关注自然文学,二是与利川有关,利川的民俗风情连着他们的呼吸和血液,对于水杉的书写,又怎能不打动人心?当然,“生态文学·水杉树”的推出只是生态文学的阶段性成果,但是谈及生态文学,这辑增刊将是无法绕过的话题,为引领新时代的中国生态文学产生不可低估的推动意义和史的价值。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