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9年12月04日 星期三

    倦怠社会里,如何安放自己的心灵

    冯正强 《 中华读书报 》( 2019年12月04日   10 版)

        《倦怠社会》,[德]韩炳哲著,王一力译,中信出版集团2019年6月第一版,35.00元

        在给学生讲述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的故事时,偶然看到德国哲学家韩炳哲《倦怠社会》一书中对普罗米修斯这一人物形象的另类解读颇为新颖。仔细翻阅之后,发现这本书非常发人深思。

        作者以普罗米修斯的故事为切入点,将遥远的神话传说赋予新颖的时代意蕴。在他看来,普罗米修斯神话描述了一种现代功绩主体的心理机制隐喻,即对自身施加暴力,同自身发动战争。不断啄食被铁链束缚的普罗米修斯肝脏的那只鹫鹰,实际上就是另一个自我,肝脏本身作为一种身体的器官并无痛感,痛感是作为器官主体的人的自我感觉,这种痛苦感即是今天我们每个人都能感同身受的倦怠感,普罗米修斯受苦受难的经历是当下这个倦怠社会的原初喻像。

        作者认为,当下这个社会是一种“兴奋剂社会”。简单地说,当下这个社会是一个不断寻求刺激、并通过不断的刺激刷存在感的社会。如果我们对这一点感受不深刻的话,我们绝大部分人对其相反的一面肯定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今天的我们已经变得难以忍受孤独和无聊了,这种难以忍受的痛苦感与我们寻求刺激的种种行为之间构成了相互刺激、相互依赖的共生关系。不断寻求刺激的结果,就是让我们的生命变得简单、浅薄。韩炳哲指出,人的生命原本应该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现象,但在今天却被简化成一种生命机能、生命效能。无节制地追求效能提升,导致了人类心灵的梗阻。其结果,就是让每个人的生命降低成为赤裸的、纯粹的生活,生命的强度逐渐弱化,生命体验转变成消费体验、社交体验。甚至生命变成了商品,人口贩卖、色情交易、器官买卖,等等,无不是将生命转化为赤裸裸的商业利益的体现。

        作者认为,倦怠社会是一个自我剥削的社会。我们一般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充满了剥削,但现在,这种明显的、外在的剥削在资本主义社会变得更加地隐秘,甚至转变成了一种自我剥削,这种自我剥削意味着自我同自身发动战争。对此,我们应该深有同感,今天的我们,特别是职场中人,在工作、生活过程中已经是很少有间隔或者停顿以用于休息的时间了。为了提高效率,我们经常加班加点,白加黑,五加二,九九六,所有这些略带调侃式的感慨,其背后彰显的正是作者在这里提到的自我剥削。

        书中,韩炳哲有一段话非常耸人听闻,他说,在今天这个规训社会里,“每个人都身处自己的劳动营里。这种劳动营的特殊之处在于,一个人同时是囚犯和看守、受害者和施暴者。人类以这种方式进行自我剥削。在没有主人的情况下,剥削也能照常进行”。今天的我们,每一天都面临着数不胜数绵延不绝的诸多事情,面临着挥之不去如影随形的种种压力,更面临着若有若无无以言说的隐形恐惧,几乎每个人都曾经甚至正在感慨,活着不容易。韩炳哲从哲学层面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回答,让我们对当下的无奈现实有了一种更加清晰透彻的痛感。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客观上看,这是当前这个社会强制权力的一种体现和后果。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工作业的社会,它意味着一个人在同一个时间段里要同时扮演多种角色,同时处理多项任务,这也从根本上改变了每一个人的注意力的结构和运作方式。这也带来了主观上的后果,那就是人的注意力的涣散。今天的人们已经很难保持一种深度的注意力,而只能不断地在多个任务、信息来源和工作程序之间转换焦点。注意力涣散也导致了我们今天生活的碎片化,我们几乎不可能再用一个相对完整的时间段去完成某件事情了。所谓的碎片化阅读大行其道无疑是一个典型的证明。其实真正的读书人都知道,对于那些真正的著作,是无法通过碎片化阅读去感受其内在的深刻、思想的魔力的。

        今天的我们,看似拥有了一切,上可九天揽月,下可五洋捉鳖,但实际上我们却失去了整个世界,失去了感知世界之美的能力。现实中的这个世界变成了一个商品化的世界,变成了一个由电脑、智能手机构建的新的移动集中营。在这座新集中营里,我们不再思考,不再惊奇,而是狂欢至死。

        置身于这种倦怠社会之中,我们应该怎么办呢?韩炳哲给了我们一个答案,那就是学会思考,学会沉思生活。韩炳哲认为,“正是由于丧失了沉思的能力,积极生活变得绝对化,从而导致现代积极社会的焦虑和歇斯底里症状”。尼采《偶像的黄昏》中说,人要过一种沉思的生活,就要学会观看,学会思考,以及学会说话和书写,而学习观看意味着“使眼睛适应于宁静、耐性,使自己接近自身”,学习观看是“获得智慧的第一项预备训练”。只有在沉思状态中,人才能从自身出离,将自己沉浸于事物之中。唯有沉思才能让人类获得其应有的状态。

        孔夫子早有明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无论我们这个社会如何发展,如何进步,我们都需要面对如何安放自己的心灵这一根本性问题。今天的我们,也许生活中充满了无奈、焦虑,也许面对未来我们困惑、迷茫,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必须学会思考,学会通过思考来安放自己的灵魂。无论科技如何发达,无论我们置身何种社会,人之为人的根本所在就是人的精神和心灵。没有思考,我们只能苟且偷生。有一句很俗套的话:生活中不只有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在此我姑且更改一个字来作为本文的结尾:

        生活中不只有苟且,还有思和远方。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