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范镇的《东斋记事》卷四载有文彦博在成都平抑米价的故事,书中写道:
文潞公任成都府日,米价腾贵,因就诸城门相近寺院,凡十八处,减价粜卖,仍不限其数。张榜通衢。翌日,米价遂减。前此或限升斗以粜,或抑市井价直,适足以增其气焰,而终不能平其价。
文潞公即文彦博,因被封为潞国公,故称。当时文彦博以枢密直学士知益州、驻成都。从记载来看,成都米价高,并非暂时现象。至于导致米价腾贵的原因,并非货源不足,而是市场失控,卖米者居为奇货,不肯大量供应;买米者人为恐慌,竞相抢购。在文彦博之前,当地官员们也曾采取措施试图平抑米价,但效果甚微。因为他们采取的措施有问题:一是限量购买;二是强制降价。强制降价固然卖者不服;限量购买则只能加剧买者的恐慌心理,所以米价仍然居高不下。文彦博的做法则反其道而行之:一是增开网点,十八处靠近城门的寺院都被用作卖米的场所;二是不限数量,爱买多少买多少。结果第二天米价就降下来了。
无独有偶,司马光的《涑水记闻》卷十里也载有文彦博与货币流通有关的一件轶事:
文彦博知永兴军。起居舍人母湜,户(按:今陕西户县)人也。至和中,湜上言:“陕西铁钱不便于民,乞一切废之。”朝廷虽不从,其乡人多知之,争以铁钱买物,卖者不肯受,长安为之乱,民多闭肆。僚属请禁之,彦博曰:“如此是愈使惑扰也。”乃召丝绢行人,出其家缣帛数百匹,使卖之,曰:“纳其直尽以铁钱,勿以铜钱也。”于是众晓然知铁钱不废,市肆复安。
因为时任起居舍人的陕西户县人母湜一条并未被批准的奏议泄露出去,在当地引起极大的市场混乱。此前铜钱、铁钱并行,突然要废止铁钱、只用铜钱,对民间生活和市场交易自然是大事。因此,买东西的都想把铁钱花出去,卖东西的却谁也不肯收铁钱。以至于“长安为之乱,民多闭肆”,正常的经济交流和居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当时文彦博以观文殿大学士身份为忠武军节度使、知永兴军,驻长安。面对这样的麻烦,他的僚属为他出主意,想发布禁令,迫使卖主售货必须收取铁钱。文彦博没有同意,他认为这样做的结果,只能使市民更加相信铁钱将要废止,从而加剧恐慌和混乱。他采取的办法说来很简单,把家里存的一批缣帛交给经纪人(丝绢行人)出售,收钱的时候只收铁钱。大家见他文彦博卖绢都收铁钱,便都知道所谓铁钱将要废止的话是不可信的了。于是市场立竿见影般地恢复了正常。
文彦博为北宋名臣。《宋史》本传仅记载了他所经办的军国大事,对上述两事均未涉及。但范镇、司马光均为文彦博同时代人,范镇曾参与《新唐书》的编修,司马光更主编有巨著《资治通鉴》。他们作为史学家,所撰写的笔记著作史料价值甚高,两件事的记载均应可信。两条史料足以证明,文彦博作为一代名相,不仅处理军国大事老成持重,在治理地方、管理经济方面也是很有见识的。他的要诀,在于要疏不要堵,而疏导之法,又是用事实说话,不是空口说教;是釜底抽薪,不是扬汤止沸。
当今社会的市场调节功能,比北宋时不知增大了多少倍,但这些年社会上因人为炒作导致某种商品价格暴涨的现象却屡见不鲜。其中真正因为货源不足、供不应求造成的固然有之,但为数也不见得很多。而政府部门干预调节效果不佳的情况却时有出现,有不少措施甚至是事与愿违的。我们今天管理市场时,是否可以从文彦博的做法中有所借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