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9年11月27日 星期三

    文人画像

    罗雪村/作 《 中华读书报 》( 2019年11月27日   03 版)

        曹靖华先生画像(毛笔·墨)

        他是俄苏文学翻译家,但他盛年时翻译的小说、剧本,却多是苏联一些普通作家写的与战争有关的如《铁流》《虹》《望穿秋水》《保卫察里津》等。后来有人颇为他那个时期较少翻译像列·托尔斯泰等文豪的作品而遗憾。

        人脱不开所处时代。父亲曾跟我讲,当年晋察冀边区也排演过《钦差大臣》《日出》《雷雨》那样的洋剧、大戏,但战士、老乡还是喜欢像《洛唐哥》《新探亲家》《热锅蚂蚁》《王大炮回头》《苏联人民复仇者》等直接反映战斗生活的作品,“因为在抗战残酷、艰苦的时期,唯一的原则就是活下去,要动员民夫,要鼓舞士气。”

        国难当头,一切服务于战争,一切为了祖国。文艺家最当做的就是将手中的竖琴和芦笛换成火把与号角。

        不久前,和曹彭龄先生看望95岁的老作家袁鹰先生,老人回忆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读曹靖华翻译的《铁流》等苏俄作品对自己的影响时,用了一个词——哺育,并重复了多遍。据说《铁流》还对参加长征的红军将士产生过很大影响。由此想到鲁迅曾经为章太炎先生写的那句话——“先生的业绩,留在革命史上的,实在比在学术史上还要大”。那天,曹彭龄先生说先父其实非常敬仰那些俄国文豪,从苏联买过托尔斯泰的画像带回来,一位诗人还特为这幅画像写过诗。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