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9年11月27日 星期三

    读“字”的乐趣

    《 中华读书报 》( 2019年11月27日   08 版)

        在汉字的长廊中品味风景,让人感怀千年往事的悠长。

        据唐代学者封演考证,文字的起源,是从模仿动物的行迹开始的。《封氏闻见录》卷二“文字”条谓:“黄帝史官苍颉视鸟兽之迹以作文字。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形声相益,则谓之字……古有六体:一曰指事,上下是也。二曰象形,日、月是也。三曰形声,江、河是也。四曰会意,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考、老是也。六曰假借,令、长是也。推此六体,文字大端可得而见矣。”我们最早识字,皆从大写“一二三”、自己姓与名及身边最亲近之人姓名开始,根本不懂也不考虑所谓的“六体”,求的是增长识“量”。

        对汉字第一次产生敏感,源于青少年时期的临摹字帖。临摹颜真卿的楷书,笔画结结实实,掷地有声;模仿柳公权的楷书,用笔干净利落,端正俊丽。后来陆续模仿王羲之、苏东坡、黄庭坚、米芾等书法大家的字,发现汉字仅写法就千变万化,一个字,有篆、有隶、有行、有楷、有草、有行草、有狂草等等,突然觉得汉字的不同凡响:这哪是字,分明就是一个生命,一个世界。一瞬间,就被字迷倒。以至于每到一地,对刻在岩石、墓碑、废墟、木板等上面的字都很着迷,哪怕是一个字、几个字或一行字,给了它们生命,甚至每个字也像人一样有激动的情感、不屈的气质、顽强的品德。即使是重重的涂痕,也有生命的张力,让我如梦如幻。

        后来受钱锺书先生“出门带字典”蛊惑,平时除翻史书、笔记小说、经典名著等,闲时最爱翻字典、辞典,读“字”却并不把它当工具书,而是视为“一字小说”“一字散文”或“一字杂文”看。看多了,就觉得每个汉字甚是有趣。比如,中国的“国”字,繁体“國”字就包含明确的国土定义:将一个区域用围墙圈定起来,便是国家。其字形以会意兼形声方式构成,包含最简洁明快的文化密码;中华的“崋”,是枝繁叶茂之象;而汉字的“漢”,又描述着水泽草木丰茂之象……汉字本身内涵丰富,字与字组成的词语也有说法,姑苏、羊城、金陵等,仅此地名就让人浮想联翩:岁月的痕迹、文明的光泽依然存在。

        因而,汉语言学家称,汉字符码就是古代文化核心密码(代码)的奇妙结晶。盯着某个汉字看,启动大脑想像,顿感确是这回事。每个汉字似乎都简洁地描述自然场景、生活方式和事物逻辑,传递着古代文明的基本资讯,俨然是日常生活的行动镜像。我们至今仍可从数千年前造字者的逻辑里,发现当下生活的相似面貌,由此产生跨越时空的愉悦。这大概也是汉字就此维系中华文明自我延续性的重要原因。

        汉字起源于原始图画,汉字的发展也是东方民族“具象思维”的结晶,并衍生出“隐喻、会意”等思维方式。而西方民族的文字起源于类似的图画文字,因其有“尚思”传统,“抽象思维”的结果就是抽去了具体的物象,逐渐形成概括性的符号,因此便没了汉文字的直观现象。这是读“字”的一大收获。

        安徽省池州市赵柒斤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