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朝宁先生今年四月出版发行了他研究《论语》这部伟大的经典著作又一倾心力作《〈论语〉言论评析》,这是他关于《论语》的第三本书了,他把自己的全部成果定义为“《论语》三评”。至此,完成了他退休前的宏愿,即:用青年时代追索学问积聚的功力,辟蹊径而沥心血,从不足一万六千字的《论语》中挖掘人物、找出事件、寻思言论,分别为“人”立传、为“事”评述,到今次花两三年的精力来为“言”评价辨析,实在是毕其人生而做到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自古以来,人们研究《论语》极少会从上述三个方面着眼,卞朝宁沿着这样的研究方法,除了熟读《论语》篇章外,一生的功夫下在与这部经典相关的古今中外的典籍中。
依照现代汉语的解释,言论,指言谈;谈论;发表的意见和议论。若是这样,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著作《论语》中,言论岂不俯拾皆是?当然,卞朝宁在研究和分析时,不是停留在字面上的认知,而是从其中的各种重要概念以及概念之间下功夫进行抽象。即便作为某一规定属性之概念的言论,就不是常态下某句话语或话语表达,或是一般性的叙述,而是有其规定性的内涵和外延,所以要找到其严密的逻辑关系。这一过程,对卞朝宁来说是十分艰辛的。在近500章的语录中共寻找并判断出来93个主题概念(命题),有大如“天”“道”“仁”“礼”等这些关乎全局性的,小则如“思”“明”“文”“艺”等。所涉《论语》三百余章,直接评析率达到70%,间接引用与评析则要数倍于此。就像一位著名的老中医在为人把脉治疗一样,通过望、闻、问、切的辩证过程,从中切准脉络,他所掌握的决不止一部《黄帝内经》,而是能融会贯通古今中外。同比,就是要从这本影响万世的《论语》中找到孔子的思想脉络,调度自己的知识体系再加以归纳而形成一类的言论来。呈现给读者的本书结构,展示了逻辑的力量。他自诩是在拼装一部经典的“老爷车”,而在我看来如同一个优秀的电工,卞朝宁则是用一根叫“脉络”的电线,做着并联和串联的工作。93个主题概念即是93条言论之脉,经过他的归类整理,把散布在不同章节中的“珠玑”并列地串在一根根相关联的脉络上,这才篇篇锦绣落华章。
《〈论语〉言论评析》最引人入胜的是卞朝宁为其研究著述的结构和布局时运用历史研究的方法,无论是提供历史背景时,还是在以言论为脉梳理历史史实,都能把史观、史料、史序等描写得仔细、可信,其过程让每一个言论的评析都显得智慧与厚重。一段精彩的导言,就如同一次杰出的导读,循循善诱地把读者引入某一个言论的逻辑当中,在定论的历史背景中解释《论语》中所涉言论的意义,以资读者对言论的理解和辨析。但是,作为著述的人,他却要在“读懂”“读通”的基础上,功夫下在“读活”之中,“寻绎其中义理,才能循序渐进。”比如,对“性”这个重要言论的评析,就是如此。引言部分提纲挈领,开宗明义地说:人性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先秦时期各家各派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研究,逐渐形成了以“人”为中心的主体认识。“人”成为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时,“性”则成了沟通天人联系的关键,所以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等等。在《论语》中,“性”字虽只出现两次,但是与之相关的言论则出现不少。卞朝宁在7章中找出了依据,来佐证这位中国最早提出人性问题的思想家有关人性论的基本观点:人和鸟兽不与为群,“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人性;人性是先天而成的,相关的人伦道德属于形而上的范畴、相关的性格心智等生理属于形而下的范畴;人性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改变的,主要取决于后天的主观努力与客观环境,等等,然后从一个个相关的言论中分析其产生的背景、孔子思想的脉络、诸子及后世的辨析与释义,当然这些都是因了孔子的思想之伟力。“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我们除了健全生理之性,要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是要在道德之性、心智之性上进行磨砺,而孔子则是从儒家思想的修炼与成“仁”的伦理道德上要求的,是更高层次的“性”。几乎在《〈论语〉言论评析》中都是这样去解构与解读,所以全部的分析显现出在历史光辉照耀下的理性光辉和朴素的辩证思维。至此,不能不叹服卞朝宁是“读活”《论语》的了。
的确,功夫在诗外。这些年,卞朝宁始终坚持史学研究的方法研究《论语》,开辟了一条对《论语》研究的新路径,始终保持探索资料而非生产资料,自然这就实现了与其它研究方法不同的独特之处。由此,产出了《〈论语〉人物评传》《〈论语〉事件评述》到这本《〈论语〉言论评析》皆颇具历史价值的丰硕成果。作为一个《论语》研究者,从“人、事、言”三个方面定位自己研究的逻辑起点,以评的方式解码《论语》中的人、事和言,构成了卞朝宁自己确立的独特“《论语》三评”之体系化的研究框架,一定会为世人瞩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