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网络文学+”大会上发布的《2018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报告》显示,网络文学平台发布的新作品中现实题材占比达65.1%,同比增长24%。书写现实日益成为近年来网络作家不约而同的选择。以前,人们对网络文学总有一种“隔空”感,很难将其与现实勾连起来——尽管此类作品在网络上很受欢迎。如今,聚焦现实题材却成为网络作家不约而同的选择,并且现实题材网络文学作品显示出日益强劲的生命力,作品数量节节攀高,总体艺术质量不断提升(《光明日报》2019年9月5日)。
世界从来没有像今天网络时代这样,依靠传播的穿透力影响到人的阅读与思考,直至这种阅读与思考的快捷反馈,同时扩展写作与阅读选择的边际最大化。但文学终归都是文学,如果依据纸质印刷品传播与网络载体的传播,强行将其划分为两大文学阵营并不足取。网络可以是真理的讲台,也可以是谬误的绞索,一切都在网络平台上无以遁形。若说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存在分野,那就是在网络时代,谬误存活的周期大大缩短,直至达到见光死的程度。所以,在网络时代,文学写作与思维被制约及单一化的情况被不可挽留地终结。
虽然我国网络文学从萌生到壮大已有20多年,但一直以来都难以进入主流文艺的视野,得不到传统文坛的认可。著名作家麦家曾经炮轰网络文学“99%都是垃圾,1%的精华如大海捞针,自然消失掉了”。在他说这话的2010年,网络文学用户接近整个阅读群体的42%,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规模,但网络文学彼时在质量上仍然存在粗制滥造、低俗空虚等问题,也是不争的事实。
近年来,网络文学迅速发展,广受众多文学爱好者及青少年喜爱。但同时也存在数量大质量低,有“高原”缺“高峰”,抄袭模仿、内容雷同,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以及片面追求市场效益,侵权盗版屡打不绝,市场主体良莠不齐,管理规则不健全,市场监管不完善等突出问题。网络文学作品应该跟时间“拔河”,如果没有生命力,最后都会被时间埋葬。
自2015年10月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提出要“大力发展网络文艺”,到同年“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被写入“十三五”规划建议,不少业内人士认为,网络文艺已进入发展的春天。但在网络文艺风生水起、发展壮大的同时,有关作品质量良莠不齐、网上媒体管理和产业治理水平不高等问题,仍令人忧心。对此,多位有识之士提出,必须加强网络文化的顶层制度设计,加强对网络文化的管理、规范和引导,建设德艺双馨的网络文化创作队伍,引导网络文艺健康发展。
网络文学并非发源中国,但它却被中国发扬光大。在这种商业模式下,中国网络文学业产出了天文数字的“文学作品”以及网络作家。然而,网络是柄双刃剑,网络在给文学带来自由、宽容、创新、颠覆的同时,也带来了懒于思考、不思进取、鱼龙混杂、文字垃圾。在商业利益的诱惑下,网络写作“兑水现象”严重。网络文学的“审美疲劳”,既是形式上的,也是内容上的。越来越多雷同的作品出现在网络上,越来越多的读者发现自己没有机会在网站上将一部还算不错的作品看到结局,写手们将网络当成一个寻找出版商的平台,而不是发布作品引起读者关注的地方。
网络文学兴起,陈旧作家体制走向没落,这应是在一个市场化改革社会中迟早要发生的故事;同样,文学走向商业化,也是市场社会的常态。在一个市场化社会,文学必然呈多元化发展的方向。可以预见,互联网的普及将使所有写作者都离不开网络;而网络文学的自由创作精神,必将成为主流文学形态。最终网络写作和传统写作的篱笆界限必将被打破,直至合流。这或许就是文学在网络时代的归宿。因此,以传统的纸质为载体的文学与以网络为载体的文学两者之间并不是相互排斥的,两者之间互惠互利的二元格局将长期存在。文学期刊可以开辟发表网络原创文学专栏,使文学期刊更具新的活力,而一些知名作家也可以加盟到网络文学的创作中来,两者取长补短、相得益彰,这对抛却网络文学的“审美疲劳”,提高文学创作的整体水平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