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先生说:“我们虽然由儿童变成大人,然而我们这心灵是始终一贯的心灵,即依然是儿时的心灵。这种感情的根,依旧深深地伏在做大人后的我们的心灵中。”
这也是《童年的纸飞机》作者杨光先生的创作缘起。杨光为画家、插图艺术家,1957年生于辽宁鞍山,毕业于洛阳大学美术系,进修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饰艺术系绘画高级研修班。
在上世纪50至80年代的中国,孩子们的游戏是推铁环、跳皮筋、扔沙包、跳格子、打陀螺、抓子儿、挤暖和……每天《小喇叭》定时广播,放映《地道战》露天电影……这种种简单而又充满童趣的游戏,这些旧时光中的生活片段,曾伴随着几代人度过快乐的童年岁月。《童年的纸飞机》用文化随笔和手绘图画的方式还原了一个个真实而自然的童年片段。
该书包括了180个那个年代间孩子们生活、学习、游戏的有趣场景。这些场景是作者从三百多个待选场景中,本着大众化、普遍化的标准,几经筛选精选出来的。
为了尽可能真实而准确地描绘出当年的场景,作者查找了大量的老照片和文字资料,并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电影中寻找和记录各种时代的细节特质。从不同职业、年龄人物的气质穿着,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具、生活习惯,再到当年的建筑风格等,作者都尽可能还原当时的真实场景,力争让看到这本书的亲历者们能够产生这样的感受:“这不就是当年的我嘛!”
所以阅读的过程,如同参与了一场难忘而有趣的童年游戏,孩提时与小伙伴嬉闹玩耍时的情景仿佛电影胶片般在眼前闪现,欢笑叫喊声不绝于耳。于回眸中有展望,在游乐间寓思想,在文化层面上通过对那个时代童真生活的回顾,还原出那些古朴简单游戏的原貌,展现了那个年代人物们的心灵与样貌,可谓绘在当今,忆于往昔,寓于未来。
在绘画语言及表现形式上,这本作品有着很强的自我特质。从观念性的摄入,概念性的融会,再到程式化的人物塑造,不仅透露出作者借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功力,更能令人感受到他不拘泥于写实主义技巧束缚的自由。尤其在人物形象的处理上,画作概括洗练,以类型化的方式结合发型、服饰与景物,舍去个性表现,突出共性展示,瞬间将人们带入到集体主义意识浓郁的时代。看着画面,我们仿佛能够听到人物的对话,鸟儿的鸣叫,并一次次被生命的鲜活与生活的单纯欢乐所打动。这一幅幅精心绘制的画作,除了展现杨光纯真率性、质朴无华的本色外,更显示出他对人生成长历程的思考和对生命的感悟。
该书稿从选题策划、确定书名、编辑加工、装帧设计到音频、视频制作、剪辑、铺码,编辑不辞辛苦、精心打磨。该书每个场景都配有MPR点读、二维码音频,和25个二维码视频。
看到这本《童年的纸飞机》,仿佛穿越回到了童年,那么亲切。从幼儿时期的“坐笸”,到孩童时期的“推铁环”,从爆米花到小人书,有童年的游戏、童年的物件、童年的营生、童年的场景、童年的风俗,丰富至极,有很多早已消失在记忆中,但这本书又把它们从记忆深处勾起,就像见到了分别多年的小伙伴。我们需要寻找记忆,孩子需要在简单中放飞,这何尝不是最温暖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