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9年08月21日 星期三

    一片心迹 巴金《第四病室》手稿首次面世

    《 中华读书报 》( 2019年08月21日   01 版)

        本报讯近日,中国现代文学泰斗巴金的《〈第四病室〉手稿珍藏本》在上海书展首次与读者见面。华文出版社总编辑余佐赞表示,《〈第四病室〉手稿珍藏本》一书的出版既是对巴金先生经典作品的纪念,也是一种更能接近作品本源的再现,读者可将其视为一片心迹,从中感受历史的厚度与时代气息。

     

        《第四病室》是一部日记体小说。1944年5月,巴金住进贵阳中央医院三等病房,他以此为背景,虚构了一个姓陆的青年,因病住进了国民党政府开办的医院的第四病室,陆姓青年亲眼目睹工人、农民、城市贫民在第四病室中一个接一个地死去……小说为读者展开了一幅社会底层的众生病苦图。巴金在《后记》中说,第四病室“可以说是当时中国社会的缩影”。

     

        “手稿学”专家陈子善表示,手稿保留着作家的心绪情感与生命体温,看好的书法笔迹是一种审美享受,看字与词的修改、笔迹浓淡的变化能体会出作家情感与思想的蝶变;手稿蕴含着丰富的时代信息,稿纸上的格式、体例,字体,笔画等都能体现手稿创作的时代背景。手稿的价值远非排印后的文字所能比拟,且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文化的积累,手稿的收藏价值与意义一定会更加凸显。

     

        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学者周立民指出,学界对巴金在抗战以后的创作的研究极不充分。继2005年推出的《寒夜》手稿本,随后又出版的《憩园》手稿本后,这次《〈第四病室〉手稿珍藏本》的出版让“人间三部曲”手稿本得以出齐,为广大近现代文学研究者和公众提供一手史料,对于推动巴金创作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上海图书馆研究员张伟、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主任黄显功向读者介绍了巴金家属向上海图书馆捐赠《第四病室》手稿的来龙去脉,认为手稿珍藏本的出版能让更多喜爱巴金作品、研究文学创作的读者感受手稿的魅力,热爱文学。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