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9年08月21日 星期三

    一书之遥

    丁超 撰文、摄影 《 中华读书报 》( 2019年08月21日   10 版)
    布加勒斯特的大学中心图书馆
    布加勒斯特大学中心图书馆阅览室
    ▲著名汉学家罗明大使和夫人萨安娜博士
    ▲侍书人——时代出版社社长、《文学谈话》杂志社社长、诗人卡西安·玛利亚·斯皮里东
    锡比乌“卢奇安·布拉加”大学“孔子学院”的汉语学习角

        第26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主宾国挑选了一个颇有意趣的主题词:“罗马尼亚:一书之遥”(RomaniawithinReadingDistance)。虽然中文读起来略显生硬,但不难看出其中传递的罗马尼亚人民对中国广大读者观众的亲近之情,还有发出的阅读邀请和以此来沟通心灵的真诚期盼。就让我们沿着这个标识,去发现那个遥在远方又近在咫尺、曾经来往密切而今又似久违的国度,撷取语言、文字、文化和图书出版的几个镜头,感知罗马尼亚民族文化非同寻常的历史维度和当下景观。

     

        一先祖达契亚人和早期的语言文化

     

        像世界上许许多多民族一样,罗马尼亚民族的历史与生存地域的文明进程紧密相连,受到来自周边地区多种文明的影响。尽管历史上长期受到不同民族的侵掠和统治,但始终保持着民族的统一和延续,并且在近代以来逐渐走向独立和进步。其中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等都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罗马尼亚民族的先祖盖塔伊人或曰达契亚人,在希罗多德的《历史》中被称为是“一切色雷斯人当中最勇敢,也最公正守法的”,他们已经有宗教信仰,“相信他们是不死的,死去的人只是到撒尔莫克西司神那里去而已”,这个神就是被人格化的天空。考古发现表明,达契亚人会书写,他们最初使用古希腊字母,后来又改用拉丁字母。一个经常提到的例证就是在达契亚古城萨尔米泽杰图萨发现的祭器残片上的钤记。在现代罗语中,仍有大约160个词语源于盖塔伊—达契亚人的语言。公元初年,古罗马诗人奥维德被奥古斯都大帝放逐到黑海西岸的托米斯(今康斯坦察),还用盖塔伊人的语言写过长诗。因此,他又被视为罗马尼亚土地上的第一位诗人。

     

        达契亚人在植物学、经验医学和天文学方面也积累了许多知识,一些药用植物名称流传至今。考古学家从萨尔米泽杰图萨的一个圆形大祭坛上,推测出达契亚人已经具有自己的历规。达契亚人掌握陶轮制作、铁器加工、铸币等技术,而属于色雷斯艺术的原始绘画和图案也大量出现在金银器物、兵器、挽具和墓室墙壁。

     

        罗马尼亚是一个信奉基督教的国家。公元2至3世纪,基督教开始在当地流传。1054年东西两派教会分裂,罗马尼亚人皈依东正教。在中世纪,宗教场所在精神和文化保护传承方面一直起着难以替代的作用。今天罗马尼亚国徽的主体图案是一只金雕,口衔的十字架正是基督教在国家精神层面地位的象征。可以说,罗马尼亚文化本质上就属于基督教世界,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与基督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罗马尼亚文化的源流和内涵至关重要。

     

        从9至11世纪,多瑙河南部的保加利亚人基里尔兄弟创制的字母推动了斯拉夫文化的传播。中世纪,罗马尼亚人在语言上大量吸收了斯拉夫语源的词汇,而宗教的传播主要通过教会斯拉夫语进行,当时的书面语还使用拉丁语。16世纪初,印刷术开始进入罗马尼亚诸公国,《祈祷书》《福音全书》《圣经》等一批宗教书籍被翻译成罗马尼亚文刊印,在一些城市出现教会学校,文字记载的史料大量增加。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罗马尼亚文的文献为1521年的一封书简。

     

        17世纪以后,罗马尼亚语成为三个公国的主要文化语言,广泛运用于史学、法学、地理学、哲学、文学、人种志等方面的著述。1640年,瓦西里王公书院在摩尔多瓦文化古城雅西建立;1694年,圣萨瓦学院在布加勒斯特创办;18世纪80年代前后,在特兰西瓦尼亚的锡比乌、克卢日、奥拉迪亚等地也诞生了一批书院;它们共同奠定了罗马尼亚民族高等教育的基础。

     

        史书编纂是罗马尼亚诸公国中世纪文化最为重要的体现,它始于15世纪,在17世纪达到鼎盛,而三个公国中摩尔多瓦的编年史成就最高。这些著作主要记录公国的朝政本末、君主业迹、治国方略、道德教化、方志传说等,具有宝贵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诸如《涅戈埃·巴萨拉布训子(特奥多西)篇》、格里戈雷·乌雷凯撰著的《摩尔多瓦国纪事》、米隆·科斯丁的续编《阿隆·伏德朝以来的摩尔多瓦国纪事》等,都是其中的传世杰作。

     

        从14世纪末开始,随着阿尔杰什等地的主教区的设立,宗教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宗教建筑大量出现,建筑水平也不断提高。14世纪在阿尔杰什建造的属于拜占廷风格的圣尼古拉教堂,在阿尔巴-尤利亚等地建造的罗马式教堂,在克卢日、布拉索夫、锡比乌等地建造的哥特式教堂;15至16世纪摩尔多瓦风格的布特纳、沃罗内茨等修道院,以及建筑内外墙壁上独特的壁画和装饰;17至18世纪在布加勒斯特修建的拉杜·米赫尼阿教堂、波特洛吉和莫戈什瓦亚的布伦科维亚努宫等,都是罗马尼亚中世纪宗教文化和建筑艺术的杰作。

     

        二近现代民族文学的兴起与繁盛

     

        从1821年到1918年的近一个世纪,在欧洲政治和文化艺术的影响下,罗马尼亚民族的教育、科学和文化都得到显著发展,文学创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与之相应的报刊出版也相当活跃。

     

        1848年革命时期,一批作家以笔墨为武器,鼓舞民众参与社会革命,争取民族解放。他们的诗文充满爱国主义激情。安德烈·穆雷沙努的诗歌《觉醒吧,罗马尼亚人》闪烁着民族的理想之光,经安东·潘恩谱曲后,成为唤起民众革命的时代强音,以后一直传唱不衰,成为今天的罗马尼亚国歌。1859年公国联合时期,瓦西里·阿列克山德里创作的《统一霍拉舞》,深刻表达了不同公国罗马尼亚人同根生共命运的兄弟之情和实现统一的心声。

     

        1863年,著名文学批评家、美学家和政治家蒂图·马约雷斯库在雅西发起成立文学团体“青春社“,依托1867年创办的杂志《文学谈话》,总结民族文学,探讨创作方向,展开文艺论争,联络作家群体,提携文坛新秀,极大地推动了民族文学的发展,马约雷斯库本人也成为罗马尼亚文化的一代宗师。

     

        这一时期,经典作家和作品大量涌现。浪漫主义诗人米哈伊·爱明内斯库的创作中奔涌着爱国主义激情,意境宏大,视角独特,语言优美,意象奇妙,折射出他对宇宙、自然、历史、社会、爱情等关乎人类生存的重大方面的思考。他的代表作抒情哲理诗《金星》,长3920行,以民间传说为素材,着力表现爱情生死、天才凡俗、瞬间永恒等主题,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和很高的审美价值。作家扬·克良格的创作以个人的童年回忆、故事和童话为主,诙谐生动,体现了罗马尼亚民间智慧和浓郁的摩尔多瓦地方文化色彩。戏剧大师扬·卢卡·卡拉迦列的《一封遗失的信》等作品,深刻剖析社会现实,针砭时弊,揭露讽刺资产阶级政治的虚伪,在人物刻画、剧情设计、语言风格等方面匠心独运,将罗马尼亚戏剧提升到欧洲水准,其思想性和艺术性直到今天仍有着生命力。还有扬·斯拉维支、乔治·考什布克等一大批作家、诗人,都以题材丰富、紧贴生活、个性鲜明的创作,丰富了民族文学宝库。

     

        民族戏剧、建筑艺术、美术和音乐也呈现出勃勃生机,一批城市文化设施相继落成,许多都成为所在地的标志性建筑。这是罗马尼亚历史上一个教育、科学、文学和艺术高涨,名家辈出、群星璀璨的时期。

     

        三闻名于世的文化艺术大师

     

        罗马尼亚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民族,在与世界文化的交融过程中也不断贡献着自身的价值,在不同的时代和领域总能看到一些卓越的罗马尼亚人和他们的非凡贡献。

     

        18世纪出自摩尔多瓦的迪米特里耶·坎泰米尔,根据史料和实地考察撰著《奥斯曼帝国兴亡史》,是近代第一部关于奥斯曼帝国历史的著作,被译成欧洲多种通行语言,他本人也因此被视为东方学大家。1714年,他成为柏林科学院院士,又应邀编写了《摩尔多瓦实录》,全面介绍公国的地理、政治、社会和文化。

     

        著名音乐家乔治·埃乃斯库在欧美享有盛誉。他4岁随民间艺人学习小提琴,5岁登台演出,先后在维也纳音乐学院和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举办个人音乐会。他是杰出的作曲家,一生创作交响乐11部,其中《罗马尼亚第一狂想曲》是开创新罗马尼亚民族乐派的代表性作品。他同时还是指挥家和音乐教育家,是音乐大师梅纽因的老师。为纪念埃乃斯库,罗马尼亚每四年举办一届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国际音乐节。

     

        在雕塑艺术方面,康斯坦丁·布朗库西是20世纪公认的最具原创性的雕塑家之一。他从小受到罗马尼亚民间木雕的影响,1904年移居巴黎并就读于美术学校,长期在法国从事创作。他的作品善于通过象征性的高度抽象和现代主义美学推崇的造型与材质,来表现生命的单纯状态。他创作的《吻》《波嘉尼小姐》《沉睡的缪斯》《空间的鸟》都是代表性作品。他1938年在罗马尼亚特尔古日乌完成的雕塑群《英雄之路》,包括《沉默的桌子》《吻之门》《无穷柱》,是献给第一次世界大战阵亡者的作品,已经成为罗马尼亚在塑造国际形象时经常使用的文化艺术符号。

     

        一批出生在罗马尼亚的作家和学者,由于不同的原因移居西欧或北美,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领域都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为他们的祖国赢得了世界性声誉。达达主义倡导人查拉,荒诞派戏剧鼻祖尤奈斯库,哲学家萧沆(又译齐奥朗),定居美国芝加哥的著名的世界宗教史学者埃里亚德,都是罗马尼亚离散知识分子群体的代表人物。

     

        罗马尼亚文化艺术在中国也产生过

     

        广泛深刻的影响,尤其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中国上映的电影。从表现民族历史的《达契亚人》《斯特凡大公》《勇敢的米哈伊》,到反映艺术家生涯的《奇普里安·波隆贝斯库》,从反法西斯战争题材的《多瑙河之波》《橡树,十万火急》《侦察英雄》《最后一颗子弹》,到展现和平时期社会生活的《爆炸》《权力与真理》《沸腾的生活》,以及《多瑙河三角洲的警报》《神秘的黄玫瑰》等等,都给那个年代的中国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成为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精彩的一页。

     

        四对中国的接受和文化摆渡人

     

        罗马尼亚在历史上是一个弱小民族,远离经济文化发达的中欧和西欧,但这没有影响他们对世界的探索和对知识的热爱,包括对中国社会文化的认知和仰慕。早在17世纪摩尔多瓦的编年史中,就有对东方和华夏世界的文字。1676年,出自摩尔多瓦公国的人文主义学者和外交家尼古拉·斯帕塔鲁·米列斯库作为沙俄使臣来华,沟通两国外交。他撰有《中国漫记》等三部使华著作,对早期的中西交通殊有贡献,也实际成为到达中国的第一位罗马尼亚人。1795年,雅西主教公署刊印了法国历史学家和地理学家克劳德·德·布菲尔的《世界地理》的罗文译本,其中有专门章节介绍中国。19世纪下半叶,多位经典作家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诗人爱明内斯库和小说家斯拉维支在维也纳留学期间,大量阅读孔子、老子的著作并融入了自身的思想和创作。马约雷斯库在1880年从德文转译了《今古奇观》中的作品,发表在《文学谈话》杂志。阿列克山德里甚至还写有两首充满奇想的“中国诗”。

     

        20世纪前半期罗马尼亚人对中国的关注也催生了多种专书的出版,例如:历史学家约尔卡1904年撰写的《远东的战争:中国、日本、亚洲的俄国》,伯伊里亚努1906年出版的《中华文明简编》,诗人斯塔马蒂亚德1936年翻译的中国诗歌集《玉笛》,哲学家和诗人布拉加1942年发表的长文《论道》,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文学史家克林内斯库1943年根据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创作的戏剧《舜帝:平安大道》等等,都体现了那个时代罗马尼亚知识界对中国文化的积极探索。

     

        1949年10月5日,罗马尼亚继苏联和保加利亚之后成为第三个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双边的文化交流也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期。罗马尼亚在50年代出版了一大批中国文学书籍,范围从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草明的《原动力》、孔厥和袁静的《新儿女英雄传》等具有时代烙印的革命题材作品,到《道德经》《李太白诗集》《鲁迅选集》《毛泽东诗词》《郭沫若选集》等经典名著,还有儿童文学、民间文学作品。1966年,在新中国留学的第一代汉学家江冬妮直接从中文翻译的《聊斋志异》节译本《黄英》出版,罗马尼亚人从中文翻译图书的时代由此开始。

     

        中罗建交伊始,两国即开始互派留学生,最初学习对方的语言、历史和文化,很快又扩展到理、工、农、医等多个学科领域。在1950年罗马尼亚政府派到中国的第一批留学生中,罗明大使和夫人萨安娜博士是两国70年友好交往的亲历者和见证人。他们在清华大学“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奠定了坚实的汉语基础,在北京大学接受了本科专业教育,后来分别从事外交和历史研究,在各自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当年周恩来总理对罗明标准的汉语普通话大加赞赏,说他是“汉语讲得最好的外国人”。罗明从50年代进入外交到90年代出任罗马尼亚驻华大使,亲历了两国关系的许多重大事件。退休之后仍积极从事两国友好工作,经过十余年的努力,从罗马尼亚国家档案馆和外交部档案馆中整理了全部涉华档案,主编成四大卷《罗中关系文献汇编》,为后人研究两国关系留下了系统翔实的史料。萨安娜博士在米寿之年仍笔耕不辍,不久前出版了新增订的第三版《中国外交:历史与精神前提》,在《历史杂志》发表回顾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45周年的长文。他们一家三代人对中国的情怀和为两国关系的贡献早已成为佳话。

     

        罗马尼亚汉学界人士为传播中国文化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中国文化和出版界许多人熟悉的鲁博安先生也是这样一位突出的代表。作为职业外交官,他从60年代后期就在罗马尼亚驻华使馆任职,后来又出任过驻越南和新加坡大使,但同时他也是一位钟情于中国文化的翻译家和作家。从70年代开始,他与夫人、也是诗人的鲁美娜一起翻译出版了数十部中国文化书籍,包括《诗经》《论语·道德经》《儒林外史》《金瓶梅》《官场现形记》《水浒传》等古代经典,鲁迅的《故事新编》、巴金的《家》、老舍的《四世同堂》、叶圣陶的《倪焕之》、王蒙的《深的湖》,以及《中国现当代诗歌选》《艾青诗选》《中国20世纪戏剧选》等近现代和当代名著。2015年,已退休多年的鲁博安又受命出任北京罗马尼亚文化中心主任。在他的领导下,这个中心从零起步,日渐活跃,4年间组织活动近500场,为推动中罗文化交流和民间友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2016年8月,他获得第十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可谓实至名归。

     

        在罗马尼亚,还有许许多多对中国怀有友好感情、为传播中国文化辛勤耕耘的人。布加勒斯特大学外国语言文学院的中文专业在1956年建立,几代教师与中国教师通力合作,培养了大批语言人才。杨玲教授、维珊教授都是学养深厚、著译丰富的老一代专家,她们的学生白罗米教授已经成长为这个专业的掌门人,同时主持着布大的“孔子学院”,与穆古列等年轻有为的同事承传着对中国文化的研究译介。他们与中国的教育界文化界保持着密切的交往互动,在研究范围和译介选择上不断突破。正是由于他们的努力,当代作家莫言的大部分作品都有了罗文译本,苏童、余华等人的作品也纷纷进入了读者视野。

     

        五开创中罗图书出版合作的新格局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中国―中东欧国家“16+1合作”的全面展开,中国与罗马尼亚出版界之间的合作交流也呈现出崭新风貌和诸多亮点。2016年“中国―中东欧国家人文交流年”之际,罗马尼亚与其他中东欧国家整体担任8月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主宾国;中国作为主宾国,参加了11月在布加勒斯特举办的罗马尼亚第23届“高迪亚姆斯”国际图书与教育展。国内50多家重点出版单位携精品图书约2000种参展,举办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系列著作推广会、中罗出版发展高峰论坛、中罗作家交流座谈会等30余场活动,引起罗马尼亚出版界和广大民众的极大关注。

     

        为加强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两国出版界积极搭建合作平台。2016年5月和8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与罗出版界先后在布加勒斯特和北京成立了中国―罗马尼亚学术出版合作中心。2018年8月23日,中国―中东欧国家出版联盟(16+1出版联盟)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举行启动仪式。首批成员中也包括罗马尼亚的利博斯(Libris)出版社。此前,外研社等多家出版单位已分别在罗马尼亚设立中国主题编辑部。这些机制和平台,在加强信息沟通、推动版权贸易、拓展营销渠道、培养人才队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9年7月5日,中国―罗马尼亚学术出版合作中心在布加勒斯特举行成果发布会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出版合作体新成员授牌仪式。活动由国家新闻出版署指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与罗马尼亚文化院共同举办,中宣部副部长孙志军等出席。两国出版界代表共同签署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系列丛书罗马尼亚文版合作出版协议。

     

        在本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中国出版协会与罗马尼亚出版商协会将签署关于“中罗图书互译出版项目”合作协议书,从国家行业的层面对未来的互译出版进行支持和统筹,加强两国出版界在组织、规划、选题、翻译、出版等方面的双向交流。这将有利于促进民心相通,有利于文化出版整体质量和社会效益的提升,有利于广大读者通过图书加深彼此的了解。

     

        更为可喜的是,两国的出版合作已经很快跨越了一般的意向,付诸于行动并且在开花结果。外研社与罗马尼亚文字出版社合作,正式启动《罗马尼亚艺术通史》中文版的翻译出版。这部由罗马尼亚著名艺术批评家和艺术史家瓦西里·弗洛雷亚编著的大型图书,是迄今为止最为全面厚重的专著,以专业的视角和精美的选图为读者呈现了罗马尼亚艺术源流。多种中文版罗马尼亚图书也纷纷亮相,女诗人奥拉·克里斯蒂的诗体长篇小说《心灵的守护神》和诗集《神的轨道》分别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和中译出版社隆重推出。由高兴主编、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大型书系“蓝色东欧”也为读者带来了诺曼·马内阿等多位作家合集的罗马尼亚20世纪小说精选《裸浴场上的交响音乐会》等新品。美术类图书有罗马尼亚著名画家科尔内留·巴巴、版画家米尔恰·杜米特雷斯库的作品发布。另外,还有多场专题研讨、版权贸易与合作洽谈、诗歌朗诵、音乐戏剧演出等活动举行。浙江出版联合集团罗马尼亚中国主题编辑中心也将正式挂牌成立。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从孔子的时代就形成了“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传统。罗马尼亚文化有着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品格,“一书之遥”让我们眼前为之发亮。世界不遥远,文化最怡情,我们有理由带着发现的兴致,去阅读去体验去赏心悦目。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