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一度的上海书展。十几年来,上海书展越办越好,已经成为上海的重要文化品牌之一。我个人参与上海书展的活动,也越来越多。朋友中有“书展劳模”的玩笑之说,据说我也已经当过了,至少成为“劳模候选人”是不止一次了。
十几年来,“没有人读书了”“书店要死了”“出版社要完了”之类的说法甚嚣尘上,但是上海书展每年都以它的红红火火驳斥着这些说法,书展上的读者们也以他们的购书热情驳斥着这些说法。而且图书市场上还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民营文化公司的品牌,这表明图书市场仍然是充满活力的,否则很难设想会吸引那么多民营资本的进入。
因为我在大学工作,又经常写书评,而且还常年在《中华读书报》上主持书评版面,算是一个货真价实的“读书人”,所以媒体经常会问我关于书业前景之类的问题,而我对此一直持乐观态度。一年一度的上海书展,以及国内的另外几大书展,都反复证明我的乐观态度并非虚妄。现在当然还是有千千万万的人在读书;书店当然没有死,只是主体变成了网店;而只要人们对图书有需求,出版社就不可能完。尽管互联网使得“出版”的形式有所拓展,门槛有所降低,但品种增加造成的“无限选项”恰恰使得读者的选择变得更为困难,因而更需要出版社帮助他们做出专业性的选择,所以出版社肯定还要长期存在下去。
书展另一个让我感到安慰的地方,是纸书的生命力。电子出版物已经出现好多年了,当初许多人惊呼纸书的末日即将到来,但是那么多年过去了,纸书依旧是图书市场的主体,电子出版物仍然只能当配角,而且在可见的将来,这个似乎已经初步稳定下来的格局,看不出有被颠覆的可能。
我对纸书一直情有独钟,认为只有将一本“真的书”——纸书——拿在手中,才有可能“真的读书”。为了查资料而去看电子出版物,虽然快捷,但在我看来,那不叫读书。当然,这完全是我个人的偏见,有人更乐意读电子出版物,当然也完全没问题。但从每年的书展看,从网上纸书销售的情况看,电子出版物并未能在大多数读者那里取代纸书,两者似乎形成了某种“互补”的分工局面。
所以我经常说“让我们真的读书吧”,有双重含义:既是指读书的态度——真心诚意地读书,不是为了应付差事或装装样子;也是指读书的形式——读真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