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9年04月24日 星期三

    《鏖战》以文学的形式表达了对淮海战役胜利七十周年的纪念,也以文学的形式阐释了淮海战役精神的深刻内涵。

    淮海战役的文学书写

    ■徐放鸣 《 中华读书报 》( 2019年04月24日   11 版)
    《鏖战》,张新科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58.00元

        为纪念淮海战役胜利七十周年并向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献礼,徐州市作家协会主席张新科教授倾注极大心力创作了长篇小说《鏖战》。作品以文学的形式表达了对淮海战役胜利七十周年的纪念,也以文学的形式阐释了淮海战役精神的深刻内涵。这是作者张新科继书写雨花英烈精神的长篇小说《苍茫大地》产生热烈反响之后,创作的又一部革命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也是作者精心筹备的“英雄传奇系列”作品的第二部重磅作品。细读这部近五十万字的厚重之作,我有三点感受愿意与读者分享。

     

        第一,《鏖战》达到了关于淮海战役的文学书写的新高度。新中国建立以来,关于淮海战役的文艺创作经历了近五十年的探索历程。上世纪70年代就有影片《车轮滚滚》,反映淮海战役中支前民工的英勇事迹;80年代有影片《佩剑将军》,反映淮海战役中张克侠、何基沣发动“贾汪起义”的历史事件;90年代有反映“三大战役”的系列影片之一《大决战之淮海战役》,进入新世纪以来,先后有小说版《亮剑》和电视剧版《亮剑》,生动反映淮海战场上两军对垒,解放军一往无前,决战决胜的“亮剑精神”。这些作品跨越了不同的历史时期,也体现出从单一视角到全景视角,从表层叙事到深层次挖掘的逐步深化过程。在对淮海战役史料的征集整理进一步完善,对淮海战役精神的提炼概括进一步深化的当前背景下,作家张新科笔下的《鏖战》具有了新的历史视野和审美境界,达到了对淮海战役的文学书写的新高度。我做出如此判断有三点依据。一是《鏖战》是第一部全景式展现淮海战役整体过程的长篇小说,生动鲜活地描写了从双方统帅部的战略博弈到三条战线(正面战线、隐蔽战线、支前战线)的斗智斗勇,特别是对此前很少披露的隐蔽战线的殊死搏斗做出了扣人心弦的细致描写,构成了对淮海战役的全方位、立体式文学呈现。二是《鏖战》追求一种“史诗性”的恢弘叙事,在战役整体的全景展现中凸显了个人的抉择、个人的情感和个人的牺牲精神,用丰富的细节描写支撑起对历史事件的文学叙事,对淮海英烈所体现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做出了史诗性的、可歌可泣的生动讲述。三是《鏖战》用正确的历史观深刻揭示了国共双方在淮海战场的战略大决战中,解放军为什么能够以弱胜强,取得最后胜利的根本原因,小说从“扭转乾坤的战略布局、惨烈悲壮的战场搏杀、步步惊心的秘密较量、可歌可泣的支前壮举、人心向背的历史抉择”等方面生动再现了当年的战争场景,从中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军队和民众在战场对决中所形成的淮海战役精神。

     

        第二,《鏖战》是在增强文化自信的背景下,以文学方式重述“革命文化”的积极尝试。作者张新科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对江苏的革命文化历史资料的研究和讲述,其《苍茫大地》一书就是讲述雨花英烈事迹的成功之作,塑造了知识分子型的雨花英烈形象。《鏖战》一书则进一步探索了通过重大历史事件来书写革命文化的可能路径。当然,这种对于革命文化的“重述”也面临着明显的挑战,需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淮海战役的历史过程广为人知,胜负结局已无悬念,如何才能吸引阅读,引人入胜?二是对淮海战役的文学叙事如何有别于历史叙事,如何突出文学描写的审美表现力?三是在当下的后现代文化消费语境中,这种重述革命文化的文学书写如何与读者特别是青年人的审美需求实现有效对接?小说对此作出了积极回应。将历史语境转换到文学语境,以一系列虚构人物的生动描写来展现重大历史事件中“人”的命运,展现面对残酷战争的生死考验,以杨云枫为代表的进步青年学生投身革命,浴血奋战,百炼成钢的艰险历程,写出了他们在不同战线经受锻炼的精神成长史和革命奋斗史。

     

        第三,《鏖战》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中探索了历史事件类长篇小说的创作规律。淮海战役是牵涉面广,头绪繁杂,具有世界影响的战役案例,如何进行全景式的整体把握和小中见大的文学描写是对作家创作功力的很大考验。作者张新科做了长期的资料准备,实地调研了主要战场,寻访了当年参战的亲历者和人物原型,从淮海战役的口述史中获得了许多鲜活的材料,在此基础上,他从多个方面探索了以长篇小说的容量来展现重大战役的创作规律。例如怎样实现真实性与传奇性的有机结合,按照“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在尊重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小说设置了具体生动的丰富情节来进行文学的再创造,将真实的战斗场景(例如“十人桥”)融入小说的文学叙事之中,构成了富有真实感的文学描写,展现了当年战场对决的惨烈场面、隐蔽战线的斗智斗勇、民工支前的感人事迹。再如对人物形象的生动塑造,小说以“成长”为主题,生动地展现了昕昕中学那些毕业生在时代变局中的人生选择,描写了战火中的青春风采,书写了那一代革命者的奋斗人生,构成了与当今和平年代青年人生的映照。成功的形象塑造成就了《鏖战》的文学书写,使之成为淮海战役文艺创作的新标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