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9年04月17日 星期三

    如何冲破过去儿童小说战争叙述的框架,来书写和呈现一种更贴近儿童生活和情感的战时童年?

    《泥土里的想念》:抗战题材书写中,高高飘扬的童年旗帜

    陈香 《 中华读书报 》( 2019年04月17日   16 版)
    宋安娜
    《泥土里的想念》,宋安娜/著,新蕾出版社2018年11月第一版,38.00元

        抗日战争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恐怕并不仅仅作为历史存在,而是与当代生活、当代精神塑造紧密相连。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以抗战为题材的文学作品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慷慨悲歌,气势磅礴。当代中国作家不断搜寻那段悲壮的历史记忆,不断焕发出新的灵感和激情,以更理性的姿态、更宽阔的胸怀,更细致的史料挖掘、更娴熟的艺术表现,写出了一批有分量见精神的优秀作品。尤其是,近年来的抗战题材儿童小说的书写,在努力试图冲破过去儿童小说战争叙述的框架,来书写和呈现一种更真切、更具象、更贴近儿童生活和情感的战时童年。毫无疑问,战争与儿童之间始终存在悖论,因为战争与童年之间存在着诸多天然的书写对立。这也正是战争题材儿童小说写作的难度所在。

     

        《泥土里的想念》,是抗战儿童小说题材的又一新突破。在他者的视野中,如何来看这场战争?懵懂无知的孩子,曾经如此无忧无虑,抗日战争的爆发,却让他们和战争猝然相遇。住在英租界的犹太女孩撒拉,是如何身不由己地卷入这场战争,体验到战争之痛彻心扉的?

     

        从自己的中国阿妈失踪,在寻找阿妈的过程中看到曾经富庶繁华的天津老城成空城,目睹游行的人们被残忍枪杀,阿妈的老家杨柳青镇成人间地狱,再到同伴金宝、银宝成为孤儿,租界里断水断电、满目疮痍,到学校停课、校长受辱,尽管有在英文报纸当记者的爸爸护佑,撒拉还能有口面包吃、有衣穿,但战争给予她的伤痛,丝毫不亚于在战争中失去母亲的金宝、银宝。小说并没有从正面描写天津人的抗战斗争,却从另一个角度描写了日本侵略者在天津犯下的滔天罪行,揭示了一个普通的异籍孩子怎样由被迫卷入、被迫选择到主动参与反抗日寇的心理基础和行为逻辑。

     

        天津老城,曾是孩子们随意嬉戏的家园,曾经无比富庶而安宁,而现在,大街上空空荡荡,连流浪猫狗都没有一只。小说中如是描述:“当三个孩子手拉手呆立在南门外大街上时,他们便嗅到了那股陌生的气味,阴森森的,裹挟着彻骨的寒意,让他们小小的身体不由得打战。这就是战争和死亡的气味。”

     

        到了小说结尾处,亲眼目睹并卷入战争杀戮惨剧的孩子,永远告别了他们的童年。他们有的成了战士,有的已经成为了大人。天真无邪的孩子本应该不属于战争,这正是惨烈战争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毁。

     

        作家曾经多年研究在华犹太人史,《泥土里的想念》就是根据真实历史事件创作的。借这个故事,我们也了解了一个史实,二战期间,大量的欧洲犹太人漂洋过海,来到中国避难,而中国和中国人以博大的胸怀接纳并善待犹太人民。这个关于大爱的中国故事,跨越了种族、信仰、文化和国界,诠释了爱与和平的永恒主题。

     

        没有空洞的口号和说教,也没有过分拔高任何一个人物,甚至不写战火硝烟。在作者沉郁平静的叙述中,读者仿佛亲临那个风雨飘摇的战争年代,看到侵略战争给普通人生命和精神带来的巨大破坏,体会到普通百姓们在面对家国存亡时表现出的凛然气概。作家不喜刻意煽情,但该著仍然让人忍不住落泪——张太太凛然赴死时,那些舍身求义的人们,当蓝色多瑙河的小提琴声响彻咖啡厅时,所有有家难回的犹太人的悲愤之情。对侵略战争的控诉和思索尽在其中。

     

        虽然承载的是宏大主题,但这本书却完完全全是细腻的文学书写,以一种厚实的、充满生活气息的笔墨向前推进,包括阿妈的离开,洪水围城的考验,日本兵占领了租界的学校,金宝、银宝妈妈的被捕,生活天翻地覆的改变等。作家让我们看到的是活生生的充满细部的生活,以小见大,书写在1937年这个特殊的战争来临的日子,战争给童年生命带来的创痛。作品呈现出了强烈的人文观照和气质,摒弃传统历史叙述模式,对普通大众在战争中遭遇的不幸和苦难,给予了特别的关注。

     

        需要说明的是,复杂、宏阔、惨烈的战争书写,必须要在儿童文学某些命定的规范下进行,如以儿童为本位,进入儿童生命空间,具备朴素自然的审美风格,有着“给世界再次带来信仰和希望”的使命等,要把最强烈的仇恨和最残酷的死亡消解在温情的叙述之中,在战争创伤中揭示出更普遍的生活和人性的精神,其艰难可想而知。在这一点上,该作品体现了应有的儿童文学写作伦理。比如阿妈离开且失踪后,对从小失去妈妈、把阿妈当成妈妈一样的撒拉而言,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打击。她的两个小伙伴金宝、银宝无微不至的陪伴,如不顾危险陪同她去天津老城寻找阿妈,帮她张贴寻找阿妈的告示,这才是撒拉抵御痛苦的重要精神力量。比如,当撒拉不经意发现金宝、银宝妈妈张太太的秘密——她每天中午都在假装洗澡——后来日本人的搜查揭开了这个秘密,张太太的浴缸下藏着一台发报机,但撒拉小心翼翼谨守着自己的发现,唯恐给张太太带来灾难;撒拉家的车夫小马哥哥从街上捡来一位已经神志不清的犹太人,他是历经家人的死亡、从欧洲长途跋涉来到中国避难的小提琴家;日军抓走了张太太,金宝、银宝成了孤儿,撒拉的爸爸冒着生命危险,收留下两个孤儿,并给他们在犹太人开的餐厅里找到工作。所有的这一切一切,都在最深切的战争恐惧中揭示着人性的光辉。战争打断了正常的童年生活,但童年之树依旧在挣扎中结出了友爱、同情、仁义、感恩的种子。

     

        战争夺走了张太太的生命——这个如此勇敢而美丽的上海女人,夺走了小提琴家勃曼叔叔聪慧的女儿,夺走了所有那些“穿着各式服装,有长衫、短衫,有校服、旗袍”,共同高呼着“日本侵略军滚出中国”“打到日本帝国主义”的人的生命,但深藏在被侵略者内心深处的坚毅和勇决,从不会因为恐惧和威吓而泯灭。

     

        战争的恐惧丝毫不曾减损,它造成的伤害也永不会被忘却,但人性高高飘扬的力量却让我们看到了生命最为重要的意义。书写战争,正是为了永远地告别战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