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9年04月03日 星期三

    写实的、对当下广阔生活做出描述和判断并且显示出打动人心的艺术品质的作品并不多见。而邓湘子的《像蝉一样歌唱》正是这样一部作品。

    《像蝉一样歌唱》:山乡巨变与新乡土写作

    李红叶 《 中华读书报 》( 2019年04月03日   16 版)
    《像蝉一样歌唱》,邓湘子/著,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9年3月第一版,25.00元
    邓湘子

        一

     

        邓湘子是一位以写实见长的小说家,他的小说素材的来源既有他的童年经历,也有他对当下现实生活的观察,一以贯之的是他对童年、对土地、对生命的热切关怀。他很真诚,下笔很耐心,所有的文字都建立在真切的生命体验和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之上,因而自有力量,自带光辉。

     

        可以注意到的是,他在湘西南度过的童年生活一直作为主角或作为背景出现在他的创作中,那是一种永远的乡愁,那个流逝的永不再复返的山地童年随着时光的流逝愈发清晰,亦愈发使人怅惘。所怅惘的,不仅仅是时光的消逝,更是生活方式和村落形态的变迁。他曾为乡村生态的凋敝而叹惋,并致力于通过回忆性童年书写传达人类恒定的对真善美的追求——而这,也正是当前儿童文学创作的一个引人注目的方向。

     

        当前儿童文学创作有两个方向颇受人关注:一个是童年回忆性作品,一个是幻想类作品。前一类作品的内容在时间上指向“从前”,后一类作品的内容在空间上指向托尔金所言的“第二世界”。在这种创作格局中,我们看到,写实的、对当下广阔生活做出描述和判断并且显示出打动人心的艺术品质的作品并不多见。而邓湘子的《像蝉一样歌唱》正是这样一部作品。

     

        儿童文学如何写实?我们在多大程度上熟悉当代儿童的生活?当代儿童的生活除了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更广阔的社会生活、深厚的传统文化以及土地和自然还能在多大程度上参与孩子的成长?传统与现代、城市和乡村是二元对立的存在还是有其他新的可能性关系?

     

        写作是现象学的,它不从概念出发,而从活态的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出发。一个作家最珍贵的品格是他对“现象”的观察,是尊重生活本身,并致力于从“现象”中发现美好的和有意义的事物。当邓湘子置身于与他的家乡相毗邻的湘西南侗寨,他与生俱来的对于土地、对于乡村的感情,以及他对于美的生命的敏感,使他蓦然之间发现,生活原是有无限可能性的。传统的力量,乡村的力量,童年的力量,以及现代生活本身,在湘西南侗寨这个地方无法遏制地以一种合力显示了出来。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二元存在。

     

        二

     

        这部小说最打动人心的,是那些极具牧歌情调和欢乐意绪的侗歌。小说起篇便是侗族儿歌《蝉儿回来了》:树叶子变青了,/好季节来到了,/蝉儿又回来了,/山山岭岭又热闹了,/溜溜啊娜溜啊溜……侗歌贯穿小说始终,侗歌是这篇小说的“灵魂”,也是解读这篇小说的一把钥匙。

     

        侗家“个个爱唱歌”,正所谓“饭养身子歌养心,没有歌声无法活”。侗歌反映了侗家人对生活的赤诚与热爱,他们模拟鸟叫虫鸣声,模拟高山流水声,歌唱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也歌唱生活的智慧和习俗,歌唱劳动、歌唱爱情以及人与人之间真诚磊落的感情。侗家人正是通过优美的歌声将侗家文化代代相传,侗歌具有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万物生长,草木蓬勃,天地间此起彼伏的蝉声和侗家人无时不唱的侗歌构成了一幅标准的“桃花源”式的图画,象征的是一个人与自然自在相处的美好世界:树林总在长,溪水总在流,炊烟总在飘,歌儿总在唱。

     

        这篇小说源于作家邓湘子与作家陶永灿关于怀通高速公路建设的实地采风,他们完成了长篇报告文学《大道如虹过五溪》。报告文学所要求的对社会生活事件的深入调研和作家的“乡土情结”,激发了作家寻找到了一种崭新的观察生活的角度。

     

        写作的原始冲动源于对精神家园的找寻,源于重建秩序,源于对美的发现。当修路队开着挖土机进入侗寨岩头坳施工时,一台挖土机突然发出怪叫,结果引起村子一片混乱,起此彼伏的蝉声刹那间哑声,蝉们纷纷从树叶间逃逸,家禽乱飞,黑山羊、狗群、猪羊牛纷纷逃命似的往外奔走,连活泼好动的小槐牯也似乎受了惊吓,一丝不动地趴在奶奶怀里不肯下来,也不肯入睡,家里的白鹅也飞走不见了……“挖土机”打破了乡村的宁静——这一描写我们完全可以将之解读成现代文明对自然村落的“入侵”。故事正是顺着这一隐藏的核心矛盾展开。最终秩序恢复,村子重回生机和有序。孩子们在奶奶的歌声里得到安抚,孩子们也都不由自主地唱起歌谣。代代相传的童谣是连接着这片土地的精神脐带,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根源于土地,根源于传统,是作家所强调的最重要的一种力量。

     

        另一方面,作家很快为“入侵”一词找到了另一种表述方式,那就是“建设”。先是修路队向村民善意致歉——为赶进度,没有与村民打招呼就开始施工,并惊吓了村子;继而作家用热情的笔触描写了侗寨以拥抱的姿态面对必然到来并且已经到来的现代化进程,他们歌颂劳动,热情地期待着高速路的开通。另一方面,作家始终没有把侗寨描写成一个与世隔绝的所在,孩子们的寄宿生活,所看的电影,对足球的热爱,父母外出打工,侗寨产品在城里的热销,侗寨女孩落脚城市后的家乡情怀等等,作家都写得十分真切。侗寨无可选择也并不回避与外界尤其是与城市的对话。如此,侗寨的鼓楼、风雨桥与正在建设中的高速公路,侗寨的传统歌谣与新时代的新歌谣,省城来的女孩苏伊仑、足球志愿者全老师与侗寨的孩子们,是否能够共同交织出一幅美好的现代侗寨图?作家的答案是肯定的,尽管其间也有不安,有游移,甚至有冲突。

     

        三

     

        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小学生易定柱热爱生活,善良、敏感,纯朴、懂事,并敢于接受生活的挑战。侗寨的山山水水、侗寨人的纯朴热情和民俗风情滋养着他的身体和精神。当堂姐和同学们唱起侗族大歌《蝉之歌》,那美妙的歌声更唤醒了他对自然界动静的敏感,歌声与蝉声交织,使他沉醉,使他流连忘返。他既见证了挖土机发出的怪叫声惊吓了村落,也见证了高架桥如何落座。作家塑造了一群有别于都市孩子的乡村孩子群像,读来清新可喜,这是《像蝉一样歌唱》作为一部儿童文学作品最值得肯定的地方之一。故事的另一条线索是省城女孩苏伊仑来到侗寨采风,跟着侗寨孩子学唱侗歌,又陪同易春蝉去寻弟弟易定柱。作家并没有把都市孩子和乡村孩子视为一种对立的存在,恰恰相反,他们彼此吸引,相互映衬。这与整个故事的主旨完全是一致的。最后,两条线索交汇,孩子们一同参观了高架桥落梁的壮观场景。

     

        邓湘子对于乡村和土地的深情挚爱,使他再次注目于乡土的力量。当他因偶然的机缘得以近距离接触湘西南的侗寨生活时,他为侗寨人的纯朴生活深深打动,为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并深具艺术感染力的侗歌所深深打动。他更关注到那一群为这一方山水这一方文化所滋养的孩子们的日常生活。这些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然而,这群孩子的生活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不堪”。易定柱和弟弟槐牯、表姐易春蝉一同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爷爷奶奶给予他们的不仅仅是亲情,还有他们身上所承载的传统乡村文明。侗寨人对于生活的热爱,他们的歌声,他们的热情好客,他们的真诚无欺,不仅体现在老一辈身上,也体现在孩子们身上。邓湘子在这里,再次发现了土地的力量、传统的力量和童年自身的力量。

     

        四

     

        邓湘子着力描写湘西南侗寨人的纯朴生活和传统习俗,尤其是对侗歌的不遗余力的描写,使得这部小说充满了“桃花源”式的抒情色彩。事实上,邓湘子笔下的湘西南侗寨与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无论在地理意义上还是文化意义上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沈从文所构建的“湘西世界”,被视为乡土地域文化的一个范本和“最后的背影”。《边城》中,“白塔”的倒塌成为世纪慨叹,象征着一个关于湘西的世外桃源神话的必然性终结;然而,与《边城》中“白塔”的倒塌相对照的是,《像蝉一样歌唱》中“高架桥”的落成和高速公路的开通,象征着现代化与乡土文化的相生相融。

     

        邓湘子和沈从文以不同的方式书写着心中对这块土地的深情挚爱。寻求幸福和更合理的生活是人类恒久的冲动,现代性并非“桃花源”的终结者。我们也许无法预知生活的河流将把我们带往何处,却定如邓湘子笔下那道流经侗寨的清澈渠水一往无前,亦如悠扬的侗歌永不停歇地在那块土地上流传。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