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9年04月03日 星期三

    宽容的价值

    李频 《 中华读书报 》( 2019年04月03日   03 版)

        标题提及的《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精神漫游》是文学评论家蔡翔就张承志小说名作《北方的河》写的评论(以下简称“漫游”),发表于《读书》1984年第9期。是否蔡翔的成名作,不敢妄断,称其为代表作,可以说持之有据:他的第一部文学评论集收入此文且以此文题作为书名,初版于1986年,再版于2014年。

     

        “漫游”在《读书》发表,并非一、二、三审依序层递,而是副主编冯亦代最早用铅笔写下他的意见:恕我冥顽,实在读不懂此文,主要在说些什么,请你们先看看吧,以免埋没一个人才。

     

        倪、吴、董、沈同志。

     

        张承志的《北方的河》发表于《十月》1984年第1期。蔡翔评论“漫游”完稿于1984年3月12日。冯亦代的意见签署于6月14日。蔡文何以漫游至冯氏,一时难以知晓,意味深长的是冯氏“实在读不懂此文”而《读书》却又发表了此文。

     

        冯亦代对蔡翔似乎并非一无所知,不然何以说“以免埋没一个人才”呢。蔡翔1982年9月写就了他的第一篇文学评论文章《高加林和刘巧珍——<人生>人物谈》,投稿《上海文学》,周介人等编辑从来稿中发现了此文此人,文章刊发于《上海文学》1983年第1期,文章作者不久从上海某技工学校调入了《上海文学》编辑部。蔡翔如此幸运。1980年代,诸多人士都像蔡翔那样幸运。

     

        “漫游”的一审意见是由《读书》编辑吴彬完成的,时在7月8日。她说:

     

        《北方的河》是相当难写评论的作品,它有广阔的景物、深沉的思想、雄浑的气势,这些都是足以使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受到震撼,又的确不容易让评论家写出不降低作品丰富内涵的评论。本文作者采取了一种遗貌取神的写法,与其说是在评论作品,不妨说是在感受、咀嚼、挖掘作品,力求在更深的层次上理解作家,并与之达到一种契和与共鸣。

     

        如果不认真地阅读、体会原作,确是读不懂本文,我有一些地方也是反复看,才领略到的,而有些地方还是看不懂,这些地方拟删去。

     

        评论家与作家之间取得真正的理解和精神契和不容易,作者作这种尝试是好的。本文或许可以说还不是真正的评论,而是作真正的评论之前的一种准备,它可以给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作品提供帮助。

     

        冯老已看过。请沈、董阅。

     

        吴彬的审稿意见从难懂切入,逼近读懂,会心随意而又颇显匠心:从原作、从评论文本、从个人审稿说明等多重维度回应主编,进而明确“这种尝试是好的”。吴彬说“本文或许可以说还不是真正的评论,而是作真正的评论之前的一种准备”意涵丰富,可从当下评论者和未来评论者两个维度理解。就前者而言,不知是她与作者沟通问询的结果,还是依据当前这一评论文本所做的推断,如此由文及人、由此文及他文的审察思路值得称道。1984年6月至8月,蔡翔另写了《在生活的表象之后——张承志近期小说概评》,后发表于《当代作家评论》1984年第6期。

     

        沈昌文的意见未署日期,当在吴彬之后。他说:

     

        我也实在读不懂。如果吴、董主张用,我不反对,因为我之所以未读懂,是由于没读过作品,不一定是作者没写好。

     

        二、三审都没读懂的“漫游”就这样在《读书》发表了。有专家在“张承志研究述评”中说,“蔡翔论评《北方的河》的《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精神漫游》,敏锐地捕捉到了作家的精神特质作品的审美内核,出手不凡地奠定了80年代张承志研究的精神基调。”(黄发有:《复调的探询——张承志研究述评》《回族研究》2006年第3期)据此推断,如果当年吴彬没有读懂“漫游”,蔡翔还是蔡翔,“80年代张承志研究”则当是另一番风景了。

     

        1980年代《读书》提倡宽容。发表“漫游”可为其践行宽容的又一实证,且宽容的价值随时间之流逝而突显。

     

        “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精神漫游”堪为1980年代的时代象征。在“漫游”中,蔡翔借评论发抒他对时代的感悟:“这是一个科学和神话相互交织的时代:五光十色的外界信息的涌入,重新唤起了我们对生活的热情。这是一个思辨的时代:

     

        它满足了我们对于所要委身的各种价值的简直不顾一切的追求。这是一个行动的时代:它冲破一切障碍,势不可挡。”(《读书》,1984年第9期)

     

        蔡翔在《流水三十年》一书自序中说:“80年代不应该只是80年代人的纪念馆,它还应该成为一座活着的图书馆,以供人们反复阅读,并被不断地征用。”诚然。谨撰此文以提示1980年代期刊史(或者说改革开放期刊史)并纪念《读书》创刊40周年。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