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解放后,面临国民党海空军的封锁和空袭,中共中央一直非常关注上海的防卫和安全。1950年2月6日的大轰炸,使得上海处境极为艰难。上海的工厂约有1.2万家,1至5月期间停工的达1454家,占10%以上。上海的商店约有10万余家,在这期间歇业的达6000多家,占6%左右。因为停电,上海的多数纺织厂无法开工,市场物价又出现波动。当时在上海主持经济工作的陈云2月10日写信给聂荣臻并转朱德、刘少奇,汇报了上海被炸的严重后果。
得知上海连续遭到轰炸的消息,正在苏联访问的毛泽东也十分焦急。中苏谈判到了关键时刻,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在莫斯科签字。第一条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这一条是中国方面提出的建议。当时毛泽东的指导思想是希望在解放台湾时,得到苏联海空军的支持,这就确立了中苏两国军事联盟的基础。条约签订前,毛泽东收到刘少奇转来饶漱石的电报。中国领导人紧急约见苏联领导人,请求苏联出动空军协助上海防空。
斯大林同意给予中国空军支援,但提出苏中要签订一个秘密协定,规定在苏联的远东边疆区和中亚地区、中国的东北和新疆,“将不向外国人提供租让权,不许第三国或其公民以直接或间接形式参与投资的工业、金融、商业和其他企业、机关、公司和组织从事活动”。毛泽东心里不肯签订这个协定,但考虑到当时美、英都是敌视中国的西方国家,为照顾中苏团结这一大局,作了让步,同意把它作为条约的《补充协定》。这以后,斯大林表示要把在东北的敌伪财产和北京的苏联财产由中国接收,苏联向中国提供空中保护。
2月15日毛泽东致电刘少奇:苏方“已决定派空军保卫上海,并且不久可到,其数为一个空军旅。此事须作许多准备工作,例如修理机场,保卫机场,在机场附近肃清特务等,但又要保守秘密,以便飞机用火车秘密运沪,待敌机空袭时一举歼灭之,请你考虑叫粟裕来京面告此事,由他回去秘密准备一切”。
2月17日,苏联正式通知中方,将派出一支强大的防空混合集团军援助上海防空。毛泽东非常高兴,致电刘少奇:“少奇同志即转饶漱石同志:丑文电悉。积极防空,保卫上海,已筹有妥善可靠办法,不日即可实施。上海工厂不要勉强疏散,尽可能维持下去。但对上述防空办法,务须保持秘密,以期一举歼敌。我们今夜动身回国。”
毛泽东所说的“妥善可靠办法”,是应中国政府的邀请,苏联派出一支防空混合集团军,由巴基斯基中将指挥,来上海协助防空。2月12日傍晚,莫斯科防空军区司令莫斯卡连科上将紧急召来军区参谋长巴基斯基中将交代任务。赴上海的苏军防空集群由最精锐的莫斯科防空部队组成,巴基斯基任司令,斯柳萨列夫将军任副司令,亚库申上校任歼击机部队指挥官,米罗诺夫上校为后勤部长,斯皮里多诺夫上校为第52高炮师师长。
得知苏联防空部队即将来上海的消息,上海党政军负责人极其振奋。他们立即部署准备工作。上海警备司令部命令97师、99师、100师官兵,并动员上万民工,连夜突击扩建江湾、大场、龙华三个飞机场,迎接苏联空军的到来。
当时上海市工务局由赵祖康留任局长,路政专家徐以枋任副局长。1949年10月,市公安局交通处田处长到工务局来联系修筑龙华飞机场的事,赵祖康委托徐予以协助。当时上海水泥等建筑材料缺乏,徐以枋大胆设想加大跑道基层厚度,相应地减薄水泥面层。他的建议被采纳了,徐以枋在局里组织技术力量,指导施工,顺利完成了任务。1950年二六轰炸后,空军要求扩建跑道,有一段跑道被炸后下沉。徐以枋考虑到时间紧迫,提出在已下沉的跑道上加厚水泥路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技术措施,以保证新老水泥层的封固结合,这个意见得到空军同意,仍由工务局派技术力量指导施工,迅速完成了任务。接下来空军要新修虹桥机场,改建江湾和大场机场,工务局仍去协助。对于这样重要的国防工程,解放军首长不但信任工务局的技术人员,让大家放手干,在工程问题上都坦诚交谈,对驻工地技术大队的生活也很关心,使大家感到温暖。
徐以枋主持了上海四个机场修复和扩建的任务,但是他不知道这是为了迎接苏联空军的到来。
3月1日,华东军区决定组建上海防空司令部,统一领导上海市防空的各项工作。包括健全各级组织、调整兵力部署、建立空中情况警报系统、沟通指挥通讯,并配合苏军为其提供一切保障。由郭化若任司令员兼政委。上海军民昼夜在机场施工,国民党方面似乎感觉到了什么。3月14日,国民党舟山基地轰炸机18架、战斗机8架分批对修复的龙华机场进行轰炸,投弹194枚,将机场跑道炸了许多大坑,造成军民17人伤亡。江南造船厂也再次遭到空袭,驻守该厂的高炮11团猛烈对空射击,击伤B-24型轰炸机和P-51型歼击机各一架,迫使国民党飞机升至5000米高空,匆忙投弹后返回。这是国民党空军最后的疯狂了,上海军民共同努力,终于在苏联防空集团军到达之前,将三个机场全部抢修完毕。
3月初,苏军混合集团军的部队陆续到达上海,最先来的是雷达部队。苏军独立雷达营带来10部Π-3A型警戒兼引导雷达,20余部500瓦发报机,数十部收报机,20余部汽油发电车,还有一套雷达营情报站收集处理、报知雷达情报的设备。营长是斯林卡克中校,营部、营情报站设在虹桥路接待站内。独立雷达营到达上海后,用3天时间了解上海周围情况。由于各种准备工作做得比较充分,苏军雷达技术人员到达阵地后,当天就架起雷达、电台,开始担负战备值班任务。到3月10日前后,以上海为中心,由5个雷达站组成的地区性雷达情报系统已经形成。距上海250公里的高空飞机、150公里的中空飞机都可以及时发现、连续跟踪了。安国路的防空处雷达队经过加强技术力量,请国际电台总工程师钱尚平先生帮助调试后,也可在300公里有效范围内发现飞机。江湾、虹桥两个机场的雷达站也开始执行引导苏军飞机的任务。
苏联空军的米格-15(миг-15)歼击机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亚音速飞机。最大速度1070公里/小时,最大飞行高度15200米,航程1782公里。机上装有一门37毫米、两门23毫米机关炮,备有200发炮弹。1948年底才交付苏联空军使用。巴基斯基部队来上海的一个飞行团拥有米格-15歼击机38架,飞行员多数有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作战经验,是一支战斗力极强的飞行部队。而国民党空军当时使用的最好的战斗机是美制P-51型歼击机,为二次大战期间研制的活塞式螺旋桨飞机。最大飞行速度704公里/小时,最大飞行高度12800米,航程3700里,配备12毫米机枪6挺,炸弹450公斤。执行轰炸任务的B-25型轰炸机最大飞行速度467公里/小时,最大飞行高度8540米,航程5960公里,配备12毫米机枪10挺,炸弹4000公斤。对比这些参数可以看出,苏联喷气式战斗机在高空、高速性能方面比国民党空军的飞机都要优越得多。
了解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严峻形势,巴基斯基部队这次调动采取了临战非常措施,空中梯队在转场过程中随时做好战斗准备,地面梯队则要求随到随展开随参战。3月13日,米格-15飞行团第一梯队到达徐州机场时,突然遭遇国民党P-51型战斗机空袭,苏军米格战机起飞迎战,当即将其击落。次日国民党空军又派一架B-25型轰炸机临空侦察情况,苏军飞机又起飞迎击,将其击伤后迫使其降落在徐州东大湖车站附近。一名射击员在空中被击毙,国民党空军分队长孙希文上尉等六名机组人员全被俘获。
3月20日,巴基斯基部队歼击机团先遣队刚到上海,立即领受了随时起飞作战的任务。23日国民党飞机入侵上海,苏军战机迅即起飞,将正在轰炸扫射的一架P-51型飞机击落,首战告捷。
4月1日,上海防空司令部于淮海中路1189号建立起了人民解放军第一个要地防空合成指挥所。至此,上海完成了有诸军兵种参加的现代化要地防空配系——空中设防。上海空中设防后,苏军巴基斯基防空集团与解放军地面高炮部队密切配合,在保卫上海的防空作战任务中连续取得重大战绩。
4月2日,国民党空军派出P-51型战斗攻击机两架袭扰上海市区,轰炸扫射。苏军歼击机立即起飞迎战,在追击过程中精确攻击,将其中一架击落于杭州湾海中,又将另一架击成重伤,坠毁于浙东四明山区。4月18日国民党P-38型飞机两架从海上进入上海地区,长机未及投弹即被击落于横沙,飞行员王宝翔毙命。僚机亦被击伤,机身发动机起火,最后坠落于国民党空军岱山机场海边,飞行员李长泰跳伞落于岱山岛以西海面。两次空战连续击落国民党飞机4架后,引起了国民党军将领的震惊。他们难以想象:共军怎么一下具备了先进的空军和防空装备?因此,国民党空军一改以白天轰炸为主的空袭方式,转为夜间偷袭。
5月11日夜21时,国民党空军B-24型轰炸机四架,分三批携带重磅炸弹企图乘黑夜轰炸上海。被地面雷达发现之后,防空部队全部进入一等战斗准备,严阵以待。第一批飞机遭到防空部队高射炮射击掉头逃跑,第二批的一架飞机刚进入上海市区,就被苏军探照灯照中和不间断地跟踪。苏军拉-11战机起飞迎战,地面高射炮紧密协同,交替轮番射击,一架轰炸机被击中,坠落于浦东塘桥,机组人员全部丧命。另一架B-24型飞机未进入上海境内即仓促投弹,然后调头逃窜。
上海市民目睹了这场夜间空战,陈毅命令公布战绩。第二天的《解放日报》以“血债必须血还,一架匪机被击落”的大标题,报道了国民党轰炸机被击落的消息和飞机残骸的照片。消息轰动上海,百姓们坐着轮渡络绎不绝去浦东现场参观,记者胡笛写了报道《参观匪机残骸记》。
战斗结束后,陈老总来电话问王智涛:“你们报告是你们的高炮击中的,巴基斯基报告是他的歼击机击中的。你马上去搞清楚到底是谁击落的,我要上报军委。”王带着几个参谋到苏军指挥所去见巴基斯基。双方介绍了作战情况,均有证据证明是自己击中的。讨论了一个多小时,毫无结果。王主动说:“算了,不讨论了。按苏军意见报。”巴说:“不,按中方意见报。”又相互推让一会,最后达成共识,按“双方同时击中”上报。
但为了保密,不能暴露苏军的行动。报纸只笼统地说国民党飞机“被我防空部队击落”。在陈毅市长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外国记者问是用什么武器击落飞机的,陈毅说是用高射炮打下来的。有的记者问:“高射炮能打这么高吗?”陈毅风趣地说:“它能飞多高,我们就能打多高!”
上海空中设防短短两个月的时间,苏军巴基斯基部队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防空部队配合下,四战四捷,先后击落国民党空军各型飞机6架,制止了国民党空军对上海的轰炸破坏。台湾当局不得不采取“避免深入”的方针,明确国民党空军的任务从空袭转为防守。
国民党将领百思不得其解,解放军怎么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具备防空和空中打击力量?驻舟山的空军将领劳声寰回忆:“我们的空军确实掌握了空中和海上的情况。不仅经常攻击对岸结集的船只,还深入内陆,远至上海杭州一带侦察共军的活动状况。我特别建议注意共军的空军情报。当时很多人都以为短时期内共军还不会有空军参战,因为他们没有飞行员和飞机。我则认为苏联极有可能以飞机和飞行员直接介入。最初我们的侦察机经常执行空中照相,各机场上都未发现飞机。不料没有多久,就有一架P-51在杭州附近被敌机击落。接着是飞往上海准备轰炸共军的一架B-24被击落。空军负责掩护的八架P-51曾与敌机发生空战。这就说明共军已有空军了。但究竟是何种飞机还不清楚。于是空军派了一架P-38照相侦察机前往侦察,落地后将照片冲印出来,无不惊吓。原来共军的飞机竟是当时苏联最新的喷射战斗机米格-15,仅虹桥机场上就停了数十架。这种飞机的性能比我们的P-51好得太多。我不幸而言中,苏联果然直接介入了。这一张空中照相决定了舟山群岛的命运:没有制空权,不能防守。”
中苏联合上海防空保卫战,使上海反封锁反轰炸的斗争终于取得了最后胜利,上海的天空平静了,人民的生活恢复了正常。而国民党盘踞舟山的日子也屈指可数,被迫转入防御直至撤退。
(本文摘自《战上海》,刘统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学林出版社2018年12月第一版,88.00元)
(本版文字由燕婵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