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9年03月13日 星期三

    在读作者的散文,为他用心的创作所感动,同时也在读他的为人,为他人格的魅力所感染。

    《记着》:先做人,后为文

    赵畅 《 中华读书报 》( 2019年03月13日   18 版)
    何夏寿
    《记着》,何夏寿/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年9月第一版,45.00元

        当著名特级教师何夏寿,将他新近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记着》赠给我时,我有些许惊诧。因为在我的心目中,作为与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近同乡,又多年担任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金近小学校长的何夏寿,是一位闻名省内外的小学校长和童话教师,但我并不知道他竟然出版了多部散文集。

     

        带着好奇的心情,我开始翻阅《记着》。说实话,一开始,我自是随便翻翻。然而,不知为何,读着翻着,翻着读着,那一篇篇小散文开始像磁铁一样紧紧吸引着我,令我思维的小船悠然划进了曲径通幽的港湾,不由地我竟由快读粗读而为慢品细赏了。当我花了整整一天时间一口气将其读完时,我发现自己的眼角边竟还挂着湿漉漉的泪水——是的,我已经好久没有读到这般让我怦然心动的散文集了。散文属于文学范畴,而文学是社会的感应神经,是社会的一面镜子,需要有表现社会真善美与假恶丑争斗,人们快乐与磨难、幸福与奋争并存的责任和勇气。真得感谢作者,是他把一些高远而又抽象的说教和伦理描写,转换成为一个个生动美丽的故事、人物、事件,定格成一幅幅画面,让读者跟随着那个事件、那个情景和那个人,穿行在过往的时空中,勃发对未来的向往中。

     

        散文集《记着》,由30篇散文组成,每篇散文的题目短则两个字,长的也就四个字而已。从题目看,似乎并没有太多新鲜刺激的成分,比如《住街头》《哥哥》《姐姐》《师弟》《小胖》《借钱》《坐飞机》,等等,更何况,作者的笔下,并没有什么大人物,其中多数都是平头百姓,个别的甚至是弱势群体,也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惊天动地的大场景、大活动、大事件。然而,正是这些作者经常与其接触的人物和碰逢发生的事件,不仅被写得甚是清晰丰满,而且更是表现得动人动心。不是吗?无论是《哥哥》《姐姐》中对腿脚不便的弟弟(作者本人)百般呵护、精心照顾的哥哥、姐姐,还是《车祸》中骑着自行车被撞、既不“敲竹杠”还弱弱地问“汽车修理费要多少钱”的那位来自广西柳州的打工姑娘;不论是《香山》中给深秋季节浏览香山而又寒又饿的自己脱下棉衣披上并送一杯热咖啡的缆车管理员,还是《挖地人》拿卖废旧用品积攒的钱赔偿作者一只新花瓶的小区清洁工,都是作者笔下的“小人物”。有道是,“人物”虽“小”,但其事迹却感人肺腑。

     

        自然,这些普通人、平凡人、熟悉的“陌生人”之所以让人感动,也是与作者积极观察细节、善于捕捉细节、生动表现细节有关。就如《拜坟岁》一文中,写到“我知道母亲是喜欢鞭炮的。母亲在世的时候,只要一听到鞭炮响,不管忙什么,总会丢下手头事,静静地侧耳,随后不无欢喜地说:‘哦,今天是个好日子。’”然而,后来母亲竟然不喜欢鞭炮了。为何?原来,当年23岁的作者正月初一为父亲上坟放炮仗时,不慎炸伤了手。回到家后,母亲不仅数落父亲“死了就管自身,也不保佑自己的孩子”,还对儿子说:“我要是百年之后,你去拜我坟岁,一定不放炮仗。”是的,从母亲“喜欢听鞭炮声”到“不喜欢听炮仗声”,从“好日子要炮仗响”到“正月初一不放炮仗也是好日子”,以至嘱咐儿子在自己“百年之后去拜坟岁一定不放炮仗”,这看似矛盾的细节铺垫、细节描写,一个无微不至的慈母形象便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再比如《戏友》中的黑龙江语言文字研究中心的老教师白金声,因为邀请其时在东北师大培训的作者去他家做客,他竟在大雪皑皑中迎候其到来,文中有这样一段细节描写:因为雪厚又结冰,“车子开得更慢了。这时,我看见冰雪大世界中,有个人像树一样笔挺地站在风雪中,裹着棉袄,帽子衣服已经一片雪白了。我心想:小区的保安,真不好做。这么冷的天,这么大的雪,还把自己站成一颗树,向居民显示自己的‘精忠报国’”。原来,这个“雪人”并不是小区“保安”,而是作者的忘年交白金声老师。须知道,他已经站了足足半个小时。透过这一细节,老友白金声老师待人实诚、热情的性格和态度,中可见一斑。

     

        《推手》,是一篇写作者的导师、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先生,对作者悉心培养和不时激励的散文。这篇散文虽不长,但读起来有血有肉,颇让人感怀。这自得益于作者运用了散文的铺陈手法,从而在“形散神不散”中,确保了文章主题的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文中周一贯老师先是鼓励其申报省特级教师,继而鞭策其上小学语文界《语文教学通讯》的封面人物,又提议并勉励他去杭州“千课万人”讲一课,一件件一桩桩事情的始末,其中叙写的既有作者的诚惶诚恐,但更有导师的鼓劲打气。就这样,在作者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中,导师周一贯的“推手”作用由远而近、从内而外得到了充分的彰显。

     

        有人说,写一篇好散文,需要调动作者的全部知识素养,如果作者对自己的表达对象腹中空空抑或一知半解,那是不可能诞生好散文的。读《记着》中的一篇篇散文,之所以令笔者叫绝,不啻因为作者笔下其人其事就是他亲身经历的,也还是因为作者身上充溢着满腹经纶、左右逢源的才气。读他的《戏说》,写得信手拈来,并被引入课堂教学,没有相当的中国戏曲积累功夫,引导学生驶向“通过对世界以唯美为方向,不断地重新理解、重新构建、重新关照,来确认人自身在世界中的一种自由、自在、自主的唯美存在感”的“彼岸”怎么实现?读他的《祝家庄》,写得纵横捭阖、收放自如,且论古道今、“背经离道”,没有深湛的文化积淀和深厚的文学功底,怕是勉为其难的。

     

        著名诗人顾城说过:“因为你要做一朵花,才会觉得春天离开你;如果你是春天,就没有离开,就永远有花”。《记着》写得感人而富有正义感,我想这当与作者首先是一位“正人君子”有关。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仅为他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提供了价值导向、精神动力、心理支撑,而且也为他的笔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正能量的保证。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既是在读作者的散文,为他用心的创作所感动,同时在读他的为人,为他人格的魅力所感染。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