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9年01月16日 星期三

    看法

    “诗歌又热”折射更多人向往“诗和远方”

    《 中华读书报 》( 2019年01月16日   20 版)

        诗歌最近一段时期又热起来了。诗词接龙爆红网络,诗刊发行量激增,各类诗歌节目百花齐放,人们心中的诗歌情怀空前高涨。是什么原因带来了诗歌的再次流行呢?(12月14日《中国青年报》)

        “生活除了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诗和远方”想必应是超越世俗物质生活之上的精神文化生活形态,具体的诗歌文学样式当然包含其中。“诗歌又热”见证人们生活需求从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的攀升迁移。透过诗歌的“热”与“冷”,我们可以管窥社会生活潮起潮落抑或花谢花开的发展轨迹。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诗歌曾经风光无限。舒婷、北岛、顾城等诗人掀起一股势不可挡的“朦胧派”旋风;汪国真与席慕蓉的诗歌分别以清新明丽和意境唯美风靡海峡两岸;更有普希金的深情款款和泰戈尔的蕴藉深邃,给众多文学爱好者带来别样惊喜……许多人在诗歌朗诵会上动情演绎,于校园内外议论风生,刊载他们诗歌的杂志在读者群中争相传阅……而后,因为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刷荡涤,诗歌陷入冷清沉寂期。

        在许多人以拥有物质财富多寡作为成功与否重要标志的今天,“诗歌热似乎又回来”引人深思。诗歌等精神活动是人类文化娱乐与自我实现的重要载体,它从来就不曾离开,只要人类存在,诗歌就永远不会消亡;物质条件越是改善,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求越是强烈,各种文化活动也会应运而生。或许,近些年的诗歌热与上世纪的诗歌热具有本质的不同,今天的诗歌热呈现理性成熟与顺理成章的特质。

        诗歌追根溯源是劳动和生活的产物,并非远离尘世仿佛不食人间烟火的“天外来客”。从诗歌起源看,写诗虽是“精英行为”,但却基于民众表达。几乎所有的诗歌都跟人类劳动、生活息息相关,都是人们生活生存体验的结晶。万世流芳的中国古代诗歌的发端《诗经》305篇,其中最摇曳生姿的是浸透青草泥土味道的“十五国风”,“国风”则直接来源于当时的民歌民谣。

        优秀的诗歌可以把人类团结凝聚在一起,增进不同民族的共生共荣意识。世界不同国家的读者都不约而同地喜欢泰戈尔、普希金、雪莱的诗歌,足以见证诗歌的普世魅力。诗心就是爱心:爱自己、爱亲朋、爱同胞、爱天涯海角抑或异域他乡素不相识的人们;也爱山川河流、小草蚂蚁,“为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没有可能、也完全没有必要每一个人都来写诗或成为诗人,然而每个人都可追求诗意人生。其实,“在每个人的心中,都埋藏着一份诗情。”诗歌是思想、感情与语言艺术融合的结晶,人类是有思想有感情的高等动物,诗歌恒定属于万物灵长的人类。当今时代,温饱已经不再是大众忧心焦虑的问题,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更多地体现于精神文化层面。每个人都有浸润诗意的可能,在北京打工的育儿月嫂、襄阳农妇范雨素尚且说,人“活着就要做点和吃饭无关的事,满足一下自己的精神欲望”。因为吃饭早已不是困扰,人们的美好生活需求将会更多地在精神文化层面展现。就算你冥思苦想也写不出一首诗,然而仍然可以涵养爱心和欣赏美好,可以满怀深情朗读一首诗,激荡高尚的情感与美好的诗意。诗意让人类超越世俗和功利心理,获得心灵的澄澈宁静,即便是不幸与苦难,经历诗意的洗礼之后,伤痛也会减轻。

        其实,诗歌从来没有远离我们,只是因为我们心灵蒙尘远离了诗歌。只要我们时时擦拭思想的尘埃,让心灵回归单纯、明亮与温暖,那么,每个人都可过上诗意的生活。深圳市龙岗区涂启智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