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8年12月26日 星期三

    2018年:阅读丛书、阅读“物”

    张杰(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 中华读书报 》( 2018年12月26日   13 版)

        我的阅读能力非常有限,却又总是后知后觉。

        今年看到的有英文版《论家用电器》(OnElectronic HouseholdAppliances,Routledge,2018年1月版);随笔与访谈集《生命是一种充满强度的运动》(商务印书馆2018年1月版);担纲主编的艺术理论期刊《褶子》第1期(河南大学出版社2018年6月版);《福柯的界线》(河南大学出版社2018年6月第3版);与宋晓萍合著的当代艺术批评《中国前卫艺术的兴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10月版)。

        《论家用电器》中文版问世于2015年,经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英文系教授谢少波译为英文,作为劳特里奇出版社“后殖民政治”丛书之一种而引发欧美学界关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建筑学院李士桥教授认为,汪民安散文化的学术随笔书写方式可谓深得晚明小品文之精髓,其文风之内省、对家电的非道德化批评姿态均与明人文震亨的《长物志》非常类似。伦敦大学Goldsmiths学院政治系迈克尔·达顿(MichaelDutton)教授亲自为《论家用电器》作序。与李士桥的观点有所不同,达顿认为,我们所面临的当代世界是全新的,作者绝非在追恋古代,而是意在以多种家用电器对家庭空间的重塑描述中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当代城市生活。与其说,汪民安所受到的影响来自明清的小品文传统,不如说更受益于尼采、福柯、德勒兹、巴塔耶、本雅明、拉图尔、哈拉维等西方思想家。这一判断显然是更为切合实际的。不过达顿又坚称汪民安的写作风格是非西方的,由此认为该书在对西方理论的娴熟运用与非西方的文风之间表现出独特的后殖民性。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在非西方的‘地域’内来从事理论研究——正是这一点让《论家用电器》具有‘后殖民’的基础”。

        “光启文景丛书”中有一部我期待已久的《铁道之旅:19世纪空间与时间的工业化》,作者是德国学者沃尔夫冈·希弗尔布施。它既是一部历史著作,诸多有关铁路的数字、文件、会议与研究报告在其间历历有据。它亦是一部文化研究著作,数年前我在撰写《火车的文化政治学》一书时曾多次参考其英文版。作者对英、美两国铁路进行了细致的对比:一个地广人稀,另一个相对而言是地小人密,由此英国人最初对铁路的感受主要是破坏性的,而美国从一开始就认识到铁路对航运的重要补充性,由此工业文明构成美国“国族认同与文化认同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非像英国那样,曾多次出现反工业革命的运动和浪潮,“湖畔派”诗人们避至湖区等偏远之地可为一例。同时,希弗尔布施还深刻地看到,百货公司的出现、奥斯曼时期的巴黎城改造与火车通行,这三大现象在19世纪共同表明了现代社会流通的重要性。从此以后,流通、移动性被认为是“健康的、进步的、具有建设性的”,而那些不具备流通功能或未能进入流通网络的事物就是“病态的、中世纪的、颠覆性的、有威胁的”。这种观念的变革必然会促进现实生活中流通系统的全面渗透。在这个意义上,整个世界既像一个巨型百货公司,又是一列永不怠倦的火车,一座日夜不息的特大城市——铁路的确可以改变世界。但是,如今能够促进实现全球化的交通主角应该是飞机,而不再是铁路。因此,对这部作品的翻译实在是有些姗姗来迟。

        现实中我一直为噪音所困,写过一些批判噪音的文章,可惜往往被认为太过敏感。因此,当我在今年8月的上海书展上发现一本《静默——是奢侈,还是恐惧?》(约翰·毕谷纳特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18年1月版),非常兴奋。围绕着静默,毕谷纳特几乎思考了各种可能:它是舞台、音乐中经常采用的艺术手段;它既意味着被遮蔽的、不可言说的真理与真相,同时又会引发误读,生成谎言;它是恐怖分子的武器,是宗教一度反对的祈祷方式;它是监狱内重要的惩罚手段,而玩偶始终不变的沉默以对同样是冷酷的;保持它需要勇气,因为静默本身就暗示着秘密的存在;它又是一种愈发奢侈的商品,在如此喧嚣的当代社会。总之,文化、艺术、历史、宗教等话题无所不涉,非常生动耐读,2010年出版《噪音书》(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年10月版)的美国作家加列特·基泽尔都对其赞赏有加。相形之下,瑞士学者马克斯·皮卡德的哲学论著《沉默的世界》(上海书店出版社2013年9月版)就显得抽象思辨,不那么大众化。不过,包括毕谷纳特、皮卡德等在内,越来越多的思想者、作家、哲学家将沉默视为世界的本质与本源,认为沉默、安静乃是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美国声音生态学家戈登·汉普顿更是为了保护一平方英寸的寂静而不遗余力地请求政府与社会各界支持(《一平方英寸的寂静》,商务印书馆2014年4月版)。这些英文著作均在问世后很短的时间内就被译介到中国,反映出以噪音为代表的社会现象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生态话题、学术话题。对噪音敏感的人可以实现全球共鸣了。

        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曾率先于2015年5月组织召开“物质文化与当代日常生活变迁”学术研讨会,部分参会论文今年结集出版。同时,由该院资助的《烹饪、菜肴与阶级》(修订版)、《金属、文化与资本主义:论现代世界的起源》等“史学前沿丛书”亦在今年问世。一次次,我们不断地意识到,物的存在如此重要,如此多元。而且真是巧,以上列举的书籍基本都是以丛书形式发行的。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