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8年12月19日 星期三

    东京的一个世纪

    罗蒙 《 中华读书报 》( 2018年12月19日   10 版)
    《东京百年史:从江户到昭和1867-1989》,[美]爱德华·赛登施蒂克著,谢思远、刘娜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8年9月第一版,89.00元

        一个国家的首都具有最能代表其国民性的文化生态和历史渊源,探究一国之历史从了解其首都入手是最简单有效的进入方式。在亚洲甚至全球的诸多大都市中,当今的东京无疑是最有影响力的大都市之一。它是整个大和族文化风俗政治经济的晴雨表,一举一动都向世界展示着与众不同的魅力。回顾近代以来东京的历史变迁,对于人们理解整个日本近现代的历史进程、民族风貌、市民心态等都有启发。由已故美国著名日本研究专家赛登施蒂克先生撰写的两卷本《东京百年史:从江户到昭和1867-1989》,无疑给我们深入认识日本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切入点。

        日本是个善于总结的民族,这一方面表现在其将“拿来主义”发挥到极致;另一方面也表现在特别重视外族对本民族的研究,比如美国人深入剖析日本的《菊与刀》,几乎成为日本人自己的教科书,同样作为美国人的赛登施蒂克对日本的研究也受到日本人的重视。赛登施蒂克翻译紫式部和川端康成的作品在英文世界获得大量拥趸,更促成后者获得196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而这本据说创作灵感源自日本作家永井荷风的《东京》,更是以写实和抒情兼备的叙述手法,成为外国人研究日本历史的经典著作,影响深远。

        严格来讲,这不是一本传统意义上的历史学术专著,不知是翻译的风格还是原著使然,它的语言更接近中国读者乐意接受的散文风格。全书以作者推崇的永井荷风式的略带衰伤的笔调,以江户到昭和过渡的时间段为纵线展开,由东京都地区的下町、山之手为横线的聚焦点起笔,将关东大地震、大正风貌、东京崛起、奥运时代等大事件一一囊括其中。第一卷和第二卷既可独立成书,亦可合成一本(实际上第一卷《下町,山之手》和第二卷《东京崛起》是独立的两本书,翻译成中文时被合成一本);整本书一气贯通,既有对德川谢幕、昭和余韵等大时代变迁的感叹,也有对“江户之子”们双重生活的细微体察,且关注点并不全面发散,而是主要集中在文化风俗等作者感兴趣的方面。

        如果从纯史学角度进入这段历史,《东京百年史》应该从德川庆喜大政奉还伊始,历经明治维新、大正民主,再进入常说的“昭和养鬼”落笔。显然如此宏观高冷的叙述不是一个将《源氏物语》英文版翻译得入骨入髓的文学翻译家感兴趣的方式。

        赛登施蒂克另辟蹊径,从最惨烈的关东大地震开始《东京百年史》的书写。从对这一事件的解读中,不难感到一个学者的仗义执言:日本近代由来已久的对朝鲜人的偏见在一场大地震中被愤怒的日本人推到最高峰。1923年的9月1日,在东京皇居广场即将开炮报时的时刻,一场始料未及的大地震侵袭了关东平原,并在随后的3天内接连爆发了1700多次余震,这场地震让东京下町几乎片甲不留,死伤十万之众,哀鸿遍野之际,有人造谣朝鲜人在井水中投毒,愤怒的日本人一口气杀掉2000多无辜的朝鲜人,而当局对外声称只有200人。

        正所谓不破不立,这场大地震毁掉了江户文化残存的自信,让德川幕府遗留的傲慢荡然无存,它昭示着一个新时代的降临,也即是作者所言的“终结和开端”,它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大量人口特别是富人从下町中心的日本桥向西南迁移,这也是下町的落幕和山之手的登场的标志,它也为日后东京银座的崛起埋下了伏笔。

        给东京以血与火的洗礼的不仅

        是明治维新的激进分子,还有一场连一场的摧枯拉朽的地震,它们毫不拖泥带水,把代表旧时代信仰的庙宇、神社以及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宅、良田破坏殆尽,仿佛在为东京的新时代开路,这大概就是《东京:故事之城》的作者保罗·韦利所言的贯穿《东京》的那种“不祥之感和行将就木的宿命感”。

        略带宿命的色彩并不影响赛登施蒂克为东京立传,恰恰相反,这让他的书写更契合了日本人精神中独有的怀旧愁绪。尽管,明治天皇早已于1867把江户改名东京,但在江户向东京的演变中,文明开化带来的“双重生活”仍然让恋旧的“江户之子”们生出对传统的依依不舍,对西方文明的标榜的厌恶。电灯、火车等工业革命的产物,易于粉饰东京现代文明的摩登之气,而从旧传统中还没有完全走出来的日本人,不得不在属于他们的“双重生活”中挣扎。比如,丢弃传统发型,让男人剃开花头,女人剪香波头。日本江户妇女结婚之后的两大标志:第一是剃掉眉毛;第二是染黑牙齿。明治政府认为这与西方审美不符,下令废止,为表决心,从皇后开始停止染黑牙齿。

        为向西方展示东京的文明而强制的移风易俗,让民众非常反感。比如,政府一再禁止日本人喜爱的具有社交功能的男女混浴,但一次次被日本人抵制。政府强制国民对所谓西方文明的追捧带给日本人长久的不悦,这从行尸走肉般在鹿鸣馆里跳交际舞的日本上流阶层身上也能体现。如今,回头看看,保持必要的民族特色做回自己,才是文化自信的彰显,今天,我们也看到日本在慢慢恢复一些传统的风俗。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东京灾后的凤凰涅磐也面临重重困难,历经两代天皇依然未得圆满,重建从下町的荒芜开始,一直到山之手的繁盛期,这其中包括各种的因素,虽然作者谓之“快乐重建”,但这重建之路必定是笑中含泪,在黑暗中穿行,它经历的各种具体问题足以让任何城市管理者焦头烂额,比如各种贪污腐败形成的内耗,人口急剧增加带来的各种硬性设施的滞后困扰,以及为安置外国人大兴城中城等,一系列问题让东京这个日本的大哥一度逊色于名古屋这个小弟。不过1964年奥运会的举办,让东京扳回一局。虽然东京都知事东龙太郎一直被人诟病在东京奥运中毫无作为,但战后首次承办奥运会却给整个士气低迷的日本莫大的鼓舞。

        今天的东京在世界上扮演着进取发达的城市形象,谁又能想象得到它是从一场大地震中死而复生,也曾弥漫着“我是河岸边的枯草,你也是河岸边的枯草”的颓废。随着时光的流逝,它已然是最能代表日本精神的大都市。当然,我们对东京的认识也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随着人们对东京的研究的深入,一定会有新的发现,新的视角。而《东京百年史》展现给我们的方式如此迷人,它的浪漫、坚韧,还有略带异国文人的哀伤气息,必定会吸引更多人心生向往。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