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8年12月19日 星期三

    冯至佚简及其他

    宫立 《 中华读书报 》( 2018年12月19日   14 版)
    冯至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的《冯至全集》第12卷为书信、自传、年谱卷,收有冯至的书信469封。北塔在2010年9月2日的《中国社会科学报》写有《冯至致巴金函两通之研究》,钩沉了《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珍品大系》信函卷第1辑收录的冯至给巴金的2封信。王锦厚在《新文学史料》2011年第2期写有《沈从文、沙汀、艾芜、冯至致李定周》,公布了冯至给李致、李定周、陈天笑的信,共6封。今年是冯至逝世25周年,笔者最近又找到他给叶延滨、胡玉萍、崔晓晓的书信3通,均不见于《冯至全集》,当为佚信,对此略作钩沉,以为纪念。

     

        

     

        “作家编辑情谊深——黄伊、陈诏、涂光群等旧藏·钱锺书、萧乾、华君武、周汝昌、周而复、冯至等作家艺术家信札”专场,有冯至给叶延滨的一封信,照录如下:

     

        延滨同志:

     

        收到你三月八日的来信。信中所谈的关于赠书的事,需要澄清。我一向是尊重赠书者的厚谊,也很能理解赠书者的心情的。我收到友人的赠书,总是要读一读——闲时细读,忙时粗读,决不会像你所说的“没有看”。你上次寄给我的两本诗集,一本是《二重奏》,一本是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不悔》,并非《乳泉》。请不要误会。

     

        这次新诗评选,初选已揭晓,发表在《文艺报》第9期,以便进一步征求读者的意见。其中没有《乳泉》,我也感到遗憾。

     

        《星星》改版后,显得更有精神。祝它为新诗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敬颂撰祺!

     

        冯至1988.3.16

     

        冯至去世后,叶延滨在《星星》诗刊1993年第5期写有《让我再喊你一声:冯至老师》,他节录了书信的部分内容,并为我们公布了冯至写这封信的背景,“有一次,我将新出的书寄给先生,大概我寄丢了,先生在回信中没提此事,我在信中便随意写了‘不知你看没有看’之类的话,冯老十分生气”,并评论说“多么认真的老人啊,他生气的信也那么让人感动,让人受教益”。

     

        信中提到的叶延滨的三本诗集,《二重奏》(花城出版社1985年1月出版),《不悔》(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9月出版),《乳泉》(群众出版社1986年12月出版)。其中《二重奏》荣获中国作家协会(1985—1986)第三届新诗集奖。关于《二重奏》得奖一事,冯至在1988年4月28日给叶延滨的信中提到,“这次诗集评奖获奖篇目已在《文艺报》第十六期公布,我才写信给你,在这以前我是遵守纪律不告诉你的,但是你的诗集我们认为《二重奏》比《乳泉》好。而且关于延安的,你的《干妈》已经得过一次奖。”叶延滨的组诗《干妈》曾获得中国作家协会(1979—1980)中青年诗人优秀诗歌奖。

     

        叶延滨给冯至写信时,总称呼“冯至老师”,冯至对此坦言,“你千万不要把我叫做‘老师’了,还是称为‘同志’吧。战国时代的孟老夫子就说过,‘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我虽然教过几十年书,但我始终遵守孟子的那句话,不敢以师自命,因为我越来越觉得自己无知。这不是客气话,更不是谦虚的自谦,是我心里的话。”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翻译家冯至就是这样谦虚、认真,由此可见一斑。

     

        二

     

        笔者在宣南书局举办的“《新文学史料》编辑部旧藏信札”专场,读到冯至给《新文学史料》编辑胡玉萍的一封信:

     

        胡玉萍同志:

     

        九月二十日来函及照片两张早已收到。

     

        《谈梁遇春》一文,将来付排后打出校样时,务必请寄我一份校样,因为我还要小有改动。

     

        此致 敬礼!

     

        冯至十月八日

     

        经查,《谈梁遇春》发表于《新文学史料》1984年第1期。由此可以推知,这封信写于1983年10月8日。虽然冯至与梁遇春交往时间很短,“在1930年从晚春到初秋不过五六个月”,但毕竟是“共同度过些只有青年人才能享有的愉快的时日”,冯至于是借助《谈梁玉春》“如实地谈一谈我所知道的梁遇春”,“遇春在我的记忆里永远是年轻的”。

     

        三

     

        “翰墨藏珍——杨仁恺、姚雪垠、史树青、卞之琳、冯至、杨宪益等名家书法与手迹”专场,有冯至给辽宁教育杂志社崔晓晓的一封信:

     

        崔晓晓同志:

     

        寄来照片,已收到。照得很好,我非常感谢。《20世纪中国名人词典》把关于我的辞条写得太简陋。我改写了一个“小传”,寄上请你参考。

     

        敬礼!

     

        冯至1992.4.4

     

        信中提到的《20世纪中国名人词典》当指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3月出版的蔡开松、于信凤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名人辞典》,关于冯至的辞条的确写得很简单:

     

        冯至(1905-)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人。诗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开始新诗创作,曾参加“浅草社”、“沉钟社”并创办《沉钟周刊》。1930年去德国留学。1935年回国。先后任教于上海同济大学、昆明西南联合大学。1949年后任北京大学教授、西方语言文学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有诗集《十四行集》《十年诗钞》等,论文集《诗与遗产》等。译有《海涅诗选》《布莱希特选集》等。

     

        冯至新写的《小传》:

     

        冯至,原名冯承植,1905年9月17日生于河北省涿州市。1921年至1927年在北京大学学习,并开始新诗及散文创作,与友人创办《沉钟》周刊、半月刊。1930年至1935年在德国留学。回国后曾任教于上海同济大学、昆明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后任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教授,1951年后兼任该系系主任。1964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1982年改为名誉所长。曾被选为第一、第五、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作家协会第三次、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被选为作协副主席。著有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十年诗抄》,散文集《山水》、《东欧杂记》,历史小说《伍子胥》,传记《杜甫传》,论文集《诗与遗产》、《论歌德》等。并译有德语诗人歌德、海涅、里尔克等人的诗及其他著作。

     

        冯至写过四份《自传》,“第一份是1979年8月为徐州师范学院编的《中国现代作家传略》(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5月出版)写的,后收入《冯至选集》(见全集第四卷)。第二份是1987年11月为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8年6月出版的《冯至学术精华录》(1992年再版时改名为《冯至学术论著自选集》,见全集第八卷)写的。第三份是1988年12月根据1979年的原稿为涿州文吏资料第三辑《涿州人物录》改写的,这一份比前两份稍详细些。1991年3月又写了一首短诗《自传》,发表在香港《诗双月刊·冯至专号》上,用诗的语言概括下自己的一生,可以算是第四份自传了(见全集第二卷)。”一份诗歌体的《自传》,三份散文体的《自传》,如张辉在《冯至:未完成的自我》所言,“散文体的《自传》完全按照生命的线性过程来展开,着重将冯至八十多年人生历程中那些最重要的事件朴实地呈现出来,因而是一种冷静的事实陈述,避免甚至尽可能回避价值判断。而诗歌体的《自传》则显然有别于前者,它要表达的不是那些事件本身,而是一系列事件带来的人生困惑和自我选择的困境”,“只有用诗歌体《自传》所提供的思路去理解诗人冯至的一生,那则散文体《自传》中所提供的事实,也才不只是一般的材料铺陈,而更是一个丰富的生命的自我反思成果”。

     

        《小传》相对于“辞条”,一是字数的增加,由原来的215字增加到317字,二是关于生平更为具体更为精准。再者,“辞条”是由别人撰写的,《小传》的作者是诗人自己。冯至的《小传》虽然无法与这四份《自传》相比,但也是冯至自我书写的一部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