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8年11月21日 星期三

    太行山中,有一群诗人

    马斗全 《 中华读书报 》( 2018年11月21日   03 版)

        安徽女诗人刘晓燕与朋友结伴来山西旅游,电话里谈其观感后说:“在太行山中,有一群诗人!”她说的太行山中有一群诗人,是指在太行山行道岭雅聚优游的诗人们。

        关于太行山中诗人雅聚优游之地,说来话长。早在十几年前,我曾致信几位山区友人,大体谓:

        本人近数往山中一游,孰料每次入山,皆恋恋而不欲归。与诗友谈及,竟有多人亦有是感。重庆诗会时,予戏言欲于山中盖“草屋八九间”以住,与数诗友林间散步,岩下读书,坡前种菜,溪畔观鱼,兴来时则登高一咏。有诗友闻予言即报名入伙。虽属戏言,然迩来欲山居之念益笃。近又思之,既许多诗友皆有回归大自然、享受山林之想,何不设法于山中建一诗人之家,免费供各地诗友轮流来住?有兴趣之诗人(包括书画家),可自己联系相宜之诗友三五人或七八人为一群,自携纸笔来山中做半月或一月山民,自己拣柴打水,自己烧饭,尽情享受林泉之乐。力争诗人之家办得有声有色,颇得诗人喜爱,使当代诗人皆以能一住为幸。总之,本人不自量力,欲与山右数诗友共同努力,为当代诗人提供一理想雅聚优游之所,也为后世留一文化遗迹。

        正式谈了自己几年来常萦于脑际的一个想法,即在山中觅一相宜之处,建一诗人雅聚优游点。最理想之地,当然是在太行山中。这不仅因为太行古称天下脊,山势雄奇,有风景绝佳处,而且因为苏东坡先生当年曾有“此心飘然已在太行之麓矣”的话。那是他听柳仲举谈了太行山的奇胜后所发出的感叹,而产生卜居太行之意。苏东坡当年向往之处,或即诗人之家最相宜之所在。

        接我信后,几位友人即为打听寻访,比较后觉得最理想的地方,是太行山中陵川县的一条无名小沟,我们命名为“吟泉谷”,大书法家林锴先生即挥毫为书“吟泉谷”三字,准备事成后镌于沟口。可惜一直是纸上谈兵,到后来纸上也不谈了,原因是没有钱。只那条小沟,听说要好几万元才能租用,更不要说建房了,而中镇诗社是个没有任何经费的民间社团。

        没想到,在早已绝望而不再想望时,却忽然出人意料地办成了!诗社竟真的有了一处像模像样的山中雅聚优游处,而且正在太行山中。

        老诗人寓真先生是太行山行道岭人,地属武乡县。他将自家已有三百年历史的旧宅院,下功夫修整一番,成了一所干净舒适的优雅小院,供中镇诗社作为雅聚优游之所。小庭院比我当年设想的“草屋八九间”强多了。有十来个房间,多为冬暖夏凉的窑洞房,还可以洗澡,并摆放了书画用的大书案。寓真先生还亲自书写制作了既是院名又可作门联的“行道村舍·中镇吟坛”牌,分挂院门两边。社友们真是感激不尽。同样令诗人们感激的还有山西鑫四海集团董事长李国英先生。李董亦武乡籍,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经商而喜好文化,在为家乡和太行山的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同时,多年来又一直捐助和扶持文化建设,已举办过多届太行书画展,更资助出版多种图书。李董听说寓真先生在太行山为诗社辟诗人村舍,非常高兴,积极支持,慷慨提供所需用具和生活用品,派车接送诗人,以致有人误以为诗人村舍是鑫四海集团新开办的文化子公司。

        行道岭,只这地名便富诗意而耐人寻味。行道岭诗人村舍,为诗词界唯一的雅聚优游场所,无疑具有文化方面的开创意义。

        村舍从2016年投入使用到现在,先后已有许多诗人来此雅聚优游或避暑,还有一些书画家和作家、学者来。大家无不称赞这里世外桃源般的环境和毫无污染的空气和泉水,还有那悦耳的各种鸟声。行道岭不单是避暑的好地方,秋天来这里山居,感觉亦极佳。只那漫山遍野的各种枣果,就够诱人的了。新疆老诗人于钟珩先生又是书画家,初到后登台纵目,即有诗成,进书画室抚摸那大书案,还有上好的宣纸和笔墨,真是满心欢喜。住了些日临走时,恋恋不舍,说以后还要来。刘晓燕诗家说,随后和合肥一些诗友一定要来,并争取多住些日子。

        凡来村舍者都喜欢在院门口留照,“行道村舍·中镇吟坛”门楼照,已传遍诗词界,观者无不啧啧称羡。随着更多诗人的到来和有关诗文的传播,诗人村舍必将逐渐亦为文化界所知。

        如果这个独特的诗人村舍能坚持一直办下去,并且越办越好,以后陆续有许多诗人来此雅聚优游、避暑山居,创作许多好诗,那么这所古老的山中院落,便会成为一处珍贵的文化遗迹。说不准五十年一百年乃至几百年后,会有人来这里瞻仰凭吊,怀古寻诗。后代诗人们会记得,二十一世纪,曾有许多诗人,其中不乏著名诗人,在这里留下了脚印和诗篇。而这样的文化遗迹,全中国只此一处,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及其意义、价值,不言而喻。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