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先生留给大众的印象似乎始终是历史学者,这和他成名于《百家讲坛》“读《史记》”系列讲座有关,也和他一直撰写的“读史”系列书籍有关,而其本身的研究专业却确实不是历史,而是中国古代文学,《文选》的研究做了二十多年,古代诗词、散文的研究亦做了十多年,所以品读诗词实在是他的老本行。2018年伊始,王立群先生推出了他的最新作品——“王立群品读经典诗词”系列中的第一本《赏词如风——王立群品读经典诗词Ⅰ》(以下称《赏词如风》),推出的时机固然随了如今诗词热的潮流,但绝非一时的应时之作,而是积数十年研究之功的心血之作。
如果一定要说王先生写作这一系列的初衷,确实很难绕开《中国诗词大会》。一是其作为嘉宾在节目前两季及即将推出的第三季中所阐释的诸多诗词理念,在几十分钟的节目中难以完整呈现,必须依托一个可以提供一首首诗词让读者反复阅读赏玩、可以沉下心来让自己对诗词数十年来的所思所想一丝一缕抽发出来的载体,《赏词如风》就是一个极好的选择。一册小书,薄而不俭,丰而不深,恰如其分。二是《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后,从观众的反馈来看,“大部分人熟悉唐诗,陌路宋词,或者说对于宋代的作品都不甚了解”,王立群先生在《赏词如风》的后记中写道,“所以我除了选定了一些经典的宋词作品,还加上了著名宋诗,这就成了‘王立群品读经典诗词’系列书稿的基本面貌。《赏词如风》为这一系列的第一本,收录的均为词”。从品读诗词经典、普及诗词文化的角度讲,从更需要大家熟悉的词开始讲起是较为妥当的做法。
从古至今品鉴诗词的人,无论名家还是普通人,以万计而不止,随手在网络上搜索诗词的鉴赏,也可得美文无数;且诗词中典故丰富多样,韵律优美迷人,遣词造句有情有味,因此只消稍稍捏合捏合古今评论,琢磨琢磨“炼字”风骨,便可成一本不坏的书。那么《赏词如风》到底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去关注呢?我想至少可说这三个方面。
一是赏诗词之本心。张九龄的《感遇》诗中言:“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草木看似柔弱,却是有本性与气节的,不必仰仗美人的攀折来证明自己的芳华。诗词也如此,诗词囿于格律的要求,在遣词造句上有诸多限制,不如散文来得汪洋恣肆;诗词的品读往往注重字、词的推敲,意境的赏析,仿若饮茶,慢条斯理,每句呷出香来。然而诗词也是有本心的,诗词的本心便是诗人、词人的寸心,剥开层层文饰,诗人、词人那一颗颗率真得可爱、苦痛得心疼的心便袒露了出来。
一首词作的产生不是凭空的,一定和词人的个人经历、个人感情息息相关,而词人的个人经历和感情发展又和当时的社会背景紧密相连,所以说解读一首词,含英咀华固然必不可缺,但不能仅仅看其中的字面意思,也不能仅仅停留在“炼字”的层面上,而是要去探寻这首词产生的原因、写作的过程及其后的影响,只有这样才叫真正读懂了词。王立群先生在《赏词如风》中对于鉴赏角度的选择上便力求顾及于此。如谈到李璟的《摊破浣溪沙》,词句从表面上看是以思妇的口吻写的,感情也是五代词人喜好写的闺中怀人伤春,可是“如果结合李璟和南唐的历史来看,这首词不可能没有现实的阴影。身为南唐国主,面对满目衰败的江山,不可能只抒发思妇之情,他的悲愁,应当饱浸了国将破、家将亡的苦痛与哀伤”(《赏词如风》P32)。因此,王先生不厌其烦地用数页的篇幅讲述了李璟自继位至去世其间的所为所感,他的野心,他的失败,他的意气,他的颓唐。一首词中一个个宛转哀伤的意象,裹不下一代国君的一生,可是透过一首词的解读,我们读懂了一代国君的一生。诸如此类,不一而足。王立群先生从历史发展的眼光出发,结合社会背景、风俗习惯等多方面立体地去解读一首词,使我们读一首词读懂了一个词人,读一首词,读懂了一个时代。
二是赏历史之风烟。如果说王立群先生品读诗词是从字到词,从词到句,从句到片,从片到篇以探寻诗人、词人的内心作为纬线的话,那么,最终将篇置于生命与时代的宏图中,将眼光放在观照大历史的高度上就是其品读诗词的经线了。
《赏词如风》中共选词35首,涉及词人17位,其中自然绝大多数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大家,如李煜、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作品也自然绝大多数是我们较为熟悉的经典词作,但是像林逋、赵令畤、徐君宝妻等不甚知名的词人也选入了,而像二晏、贺铸、周邦彦等人却未入选。为什么呢?这便是王立群先生的苦心了。正如其在该书序言中所写:“繁花似锦的大宋王朝已经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了,但被称为“一代之文学”的宋词却在大浪淘沙的岁月中毫不褪色,情韵依旧。那些词人的所思、所想、所感、所叹,已从瞬间成为永恒,历久弥新。一千年前的人看世界,目光会定格在开封;一千年后的我们,从宋词的字里行间,又看到了当时的世界。”王先生希望通过词作呈现的,并不仅仅是一本鉴赏手册,而是一条从晚唐、五代至宋流至今日的历史长河。这条长河裹挟着岁月的无情变迁和宋人的悲欢离合涌进我们的内心,于是我们看到了晚唐战乱中韦庄的流离、南唐亡国之君李煜的张皇与靖康之耻下李清照的绝望,看到了温庭筠风流花间的无奈、苏轼“乌台诗案”后的精神突围与徐君宝妻在元人铁骑下的坚贞。这些词人与词作并非一个个个体,而是那一段词这一文学体裁从伶人之歌变为文人之词、宋代从崛起到兴盛到灭亡的历史时期的必要环节。所以,《赏词如风》中的词作鉴赏,带有历史的风烟气味,充满厚重与稳健的浓郁之美,这也是书名的缘起之一。
另有一点值得一提,《赏词如风》的体例编排十分新颖。一是没有注释与翻译的部分,很多诗词鉴赏类的普及型图书,很喜欢用诗词原文+注释+翻译+点评的体例,这一体例简洁直观,有助于学习,但是非常生硬,有教科书的味道,可读性不强。但是《赏词如风》的鉴赏部分,娓娓道来,文风偏于散文,使读者读来于不知不觉中理解了词作。二是在每首词的鉴赏后,专门附了一个“美辞玉屑”的小栏目,附有历代的名家词评、词中典故的出处原文,以及和该词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这样词作变得生动而立体,对于读者深入理解这首词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也与其将词置于历史的层面的用心相符。
三是赏和煦之春风。词作是古代文人写的,尽管其比诗通俗,但是对于现代人来说,还是书卷气较浓的东西。所以对于词文化的普及,必须要考虑到学术与通俗的兼顾。王立群先生致力于诗词的学术研究十几年,致力于传统文化的普及传播又有了十几年,因此对于学术与通俗的平衡把握,比较有自己的心得。《赏词如风》秉承了他以现代的眼光观照传统文化的风格,故其词虽古,其情却心有戚戚焉,其事虽古,其风却清新浅近,毫无半点古奥老旧之气,正所谓以如沐春风的笔调赏读千年前的情怀。这也是书名的缘起之二。
追赶热潮是容易的事,难得的是在热潮之下所呈现的文字的澄澈与独立;迎合大众是容易的事,难得的是在学术阐释与文化普及之间取得平衡;贩卖经典是容易的事,难得的是以沉静的态度探寻经典中所保有的那份初心。《赏词如风》一书较好地在这几个方面做了努力的尝试与完整的表达。
春花秋月终究等闲过,流水浮云尽付万卷中,何妨赏词正如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