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8年09月19日 星期三

    我与南京出版社30年

    卢海鸣 《 中华读书报 》( 2018年09月19日   14 版)

        南京出版社自1988年10月8日挂牌成立,迄今已整整30个年头。30年来,南京出版社在改革开放浪潮的推动下,由成立初期与南京市新闻出版局合署办公,到2002年独立运营,再到2012年10月31日成立以南京出版社为核心的南京出版传媒集团,我都是一路同行。我不仅见证了南京出版社从小到大、从出版社到出版集团的发展历程,而且亲身经历了由读者、作者、编辑到出版人的多重身份的变化。

     

        用心专一的读者

     

        南京出版社成立那一年,我正在南京大学读研,专业是“六朝考古与南京历史文化研究”。由于专业关系和兴趣所在,有关南京地方文化的图书是我搜集和阅读的重点,南京出版社自然而然成为我关注的焦点。

     

        南京出版社成立之初,出版的图书无论品种还是数量都十分有限,每年不满100种,主要集中在以“AB卷”“课课通”两大产品为“龙头”的教辅系列图书。记忆中,我最早接触到的一本南京出版社出版的有关南京题材的图书,是陈济民先生编撰的《金陵掌故》(1990年出版),这本书一下子吸引住了我,为我打开了南京历史文化窗口。从此,我与南京出版社结缘,成为一名忠实读者。

     

        为了尽快了解南京,融入南京,我如饥似渴甚至“饥不择食”。只要是有关南京题材的图书,都会想方设法购买或借阅。日积月累,收获颇丰,搜集了相当数量的图书,其中一部分是南京出版社出版的,如《金陵逸事》《南京之最》《金陵胜迹大全》《金陵诗文鉴赏》《南京百年风云》《南京历代风华》,以及《可爱的南京》丛书、《漫话秦淮》丛书等。这些书不乏来自友人馈赠,但更多是自己购买。进入南京出版社工作之后,我依然多次购买南京社的图书。令我难忘的是,有一次,我想购买南京社出版的《明南京城墙砖文图释》(1997年版),因为这部书是限量版的线装书,定价昂贵,我仅仅千余元的月收入承受不起,为了能够节省一点费用,我只好硬着头皮找到相关社领导,请求优惠,结果以六折购得。

     

        30年来,南京出版社年出版的图书数量由最初的97种,发展到现在的700余种,出版图书总品种数超过了5000种,实现了一般图书与文教图书的“双轮驱动”:一般图书品种形成“南京学”图书出版体系;文教图书实现了升学考试总复习类教辅、同步练习类教辅、竞赛类教辅、阅读赏析类教辅、边缘类助学读物五个版块齐发展的格局。

     

        我作为南京出版社的一员,有幸“近水楼台先得月”,第一时间浏览了大部分与南京题材有关的图书。值得一提的是,南京出版社出版的第一部作品《浪潮集》,是一部反映南京改革开放10周年成就的报告文学集,我有幸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目睹了这部作品的真容。

     

        笔耕不辍的作者

     

        1994年,我的第一部图书作品《世界文化悬案揭秘》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时,我刚好30周岁。此后,无论工作多么繁忙,我始终保持着阅读的习惯,每有所得,形诸笔端。从1994年第一部图书出版,到2018年《南京历代运河》即将出版,我前后出版图书将近40部,除了《世界文化悬案揭秘》《肇赐嘉名——中国古今名号考释》《南京民国建筑》(精品画册)《南京民国建筑》(口袋本,中英文本2种)等少数作品交给贵州人民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辽海出版社和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外,大多数作品都是由南京出版社出版的。

     

        我在南京出版社出版的第一本书是《雨花风物》。我清楚地记得,1996年的一天,时任南京出版社副社长庄小军先生找到我,邀请我参加由他策划的《雨花风物》一书的编写,我欣然加盟。第二年,该书顺利出版。

        1997年,我和南京博物院原院长梁白泉先生应时任中共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安吉先生之邀,编写《南京的六朝石刻》一书,该书被陈安吉先生列入他策划并主编的《可爱的南京丛书》第三辑中出版。

     

        1999年5月,我入职南京出版社后,为南京出版社贡献了更多的作品。这一方面是我发自内心对南京出版社的热爱,另一方面也是李海荣、朱同芳两位前任社长对我提出的要求。

     

        进入南京出版社后,我出版的第一部作品是我的博士论文《六朝都城》(2002年第1版,2005年第2次印刷),被列为“十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是《六朝文化丛书》中的一种。这套丛书的作者均是著名学者,我的作品能够被主编陈安吉先生看中,忝列这套丛书之中,并由肖泽民副社长亲自担任责任编辑,实乃三生有幸!

     

        随着南京出版社出版图书品种、数量的增加,我利用业余时间,先后独立撰写和合作编写了《南京民国官府史话》《南京民国建筑的故事》《南京通史·六朝卷》《金陵物语》《南京城名的故事》《南京历代名号》《老明信片·南京旧影》《老照片·南京旧影》《老画册·南京旧影》《老风景画·南京旧影》等20余部图书,点校了《金陵岁时记·岁华忆语》《金陵胜迹志》《抚夷日记》等近20部作品。这些作品不仅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也为出版社创造了比较好的经济效益。

     

        开拓进取的编辑

     

        我进入南京出版社的过程很简单。那是1999年,我感觉现有的工作缺乏挑战性,就拿着个人成果目录,敲开了素未谋面的时任南京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南京出版社社长李涛先生的办公室大门,毛遂自荐,迅即获得他的青睐,成了出版社的一名普通编辑。

     

        入社后,我编辑的第一套书是《四季养生》丛书,编辑部王国庆副主任从组稿、编辑到校对,美编室主任杨晓岗从封面设计到内心字体、字号、行距的运用等,言传身教,使我很快熟悉了出版社的工作流程和基本的设计常识。

     

        在担任编辑期间,我既“啃”过《中国春联大典》《中国南京云锦》和《六朝文化丛书》这样的硬骨头,也“吃”过《全国重点小学语文测试AB卷精编》和《小学语文课课通》之类的“小鲜肉”。其中,最引以为豪的是编辑《中国南京云锦》,它在2004年获得了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

     

        作为一名案头编辑,我很快发现南京出版社的图书绝大部分是文教图书,一般图书品种和数量寥寥可数,这严重制约了出版社的发展。我想,我是不是可以独立地策划一些图书呢?我在来出版社之前,从事杂志编辑的过程中,已经有了一定的作者队伍储备。到出版社以后,我在编辑图书的过程中,又扩大了作者队伍:既有南京本地的,也有外地的;既有港澳台地区的,也有日本、美国的。

     

        我在进入南京出版社的第二年,便策划了叶兆言先生的《南京人》,遗憾的是,这个选题没有得到认可,至今我都觉得可惜。我紧接着又策划了由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主任张连红教授牵头组织撰写的《金陵永生:魏特琳》一书,这部书顺利地通过了选题论证委员会的认可。但是,由于南京社的发行渠道以文教图书为主,所以这部作品销路并不理想。不过,这个选题的成功通过,对我来说意义重大。它成为我从事出版行业后策划选题的起点。

     

        这些年,我独立策划的选题主要有《明朝文化研究丛书》《南京稀见文献丛刊》,《1945·中国记忆》丛书、《抵御外侮——中华英豪传奇》丛书、《抗战十四年——中华儿女传奇》丛书、《中华风云人物之谜》丛书、《文化南京》丛书、《品读南京》丛书、《南京地标》丛书、《南京旧影》丛书等将近40种。这些选题,根本性地改变了南京出版社的图书产品结构。在这些选题中,有许多书被列入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和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等。我本人因编辑上的成绩于2016年被江苏省委宣传部授予“首届江苏省名编辑”称号。

     

        团结奋进的出版人

     

        2010年,南京出版社完成转企改制,我走上领导岗位,个人角色发生了新的变化。2010年,我担任副总经理(副社长);2012年成立南京出版传媒集团后,我担任社长、总编辑。

     

        作为出版界管理领域的一名新人,我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结合南京出版社的自身属性和地域优势,在班子成员樊立文副总编辑、孙维桢副社长,以及社委孙伟实、余力和全体员工的支持和配合下,就出版方向、工作重心等提出了个人思考,并付诸实践。

     

        在出版方向上,提出了建立“南京学”图书出版体系的构想。具体来说,南京社出版的产品可分为文献档案、辞典图录、学术研究专著、大众普及读物四类图书和文创产品,共五个部分,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由深及浅、互相支撑的“五位一体”金字塔状的出版体系。

     

        在工作重心上,针对出版社特殊的文化企业性质和转企改制后的“国企”属性,提出了“服务政府,依托教育,依靠市场”的工作思路。重点出版符合政府需要、满足教育需求和适应市场竞争的三类图书,初步实现了将主题出版做特做优,将“南京学”出版体系做精做强,将文教图书做稳做实的目标。

     

        在走上领导岗位的这些年来,我和南京出版社全体同仁通过共同努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绩。

     

        《世界记忆遗产—南京大屠杀档案》《中山陵档案》《中国明清城墙》《抵御外侮——中华英豪传奇》丛书等7种图书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项目;

     

        “南京大屠杀数字档案馆、数字图书馆、数字宣教馆及数字出版一体化平台”项目和“‘信仰的力量’——雨花英烈互联网课堂、数字文创出版及VR体验一体化平台”,于2016年和2017年连续两年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改革发展项目库”;

     

        《金陵印迹》获得美国印制大奖赛“班尼奖”精品奖;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读本》(小学版、初中部和高中版)《璞石成玉的秘密——孩子们心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道——中学生心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进入全省中小学课堂。

     

        南京出版社除了硕果累累,更是人才辈出。全社拥有江苏省新闻出版领军人才、江苏省首届名编辑、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及南京市“五个一批”人才、南京市劳动模范、南京市“三八红旗手”、南京市“十佳编辑”、“韬奋杯”全国出版社青年编校大赛获奖选手等中坚骨干。

     

        2013年和2018年,南京出版社两度荣获首届江苏省新闻出版政府奖“先进新闻出版单位奖”。

     

        2015年,南京出版社被江苏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授予“全民阅读先进单位”。

     

        在取得社会效益的同时,南京出版社也获得了经济效益。2017年底,造货码洋突破1.6亿元,销售收入近5000万元。

     

        三十载风雨。如今,已届而立之年的南京出版社沐浴着改革开放40周年的阳光和雨露,已化蛹成蝶:“南京学”出版一马当先;主题出版独领风骚;文教出版蒸蒸日上;数字出版方兴未艾。

     

        南京出版社走过的30年,是我从青年到白头的30年,也是我与南京社共成长的30年。南京出版社今日的辉煌和荣光,不仅凝聚了一代又一代南京社出版人和全体员工的辛勤付出,更包含了各级领导、专家、读者、作者、设计者、印制者的关心和支持。在此,我衷心祝愿“三十而立”的南京出版社,作为南京出版传媒集团大家庭中的一员,在新任集团董事长项晓宁的带领下,有着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

     

        (本文作者系南京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编辑、副总经理,南京出版社社长)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