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8年09月19日 星期三

    国宝小传/“瓷母”之美

    乾隆各种釉彩大瓶——国之瑰宝

    《 中华读书报 》( 2018年09月19日   12 版)

        各种釉彩大瓶,清乾隆时期,高86.4厘米,口径27.4厘米,足径33厘米。瓶洗口,长颈,长圆腹,圈足外撇。颈两侧各置一螭耳。器身自上而下共有15层纹饰,装饰的釉、彩达17种之多。所使用的釉上彩装饰品种有金彩、珐琅彩、粉彩等;釉下彩装饰品种有青花;还有釉上彩与釉下彩相结合的斗彩。所使用的釉有仿哥釉、松石绿釉、窑变釉、粉青釉、祭蓝釉、仿汝釉、仿官釉、酱釉等。主题纹饰在瓶的腹部,为祭蓝釉描金开光粉彩吉祥图案,共12幅开光图案,其中6幅为写实图画,分别为“三阳开泰”“吉庆有余”“丹凤朝阳”“太平有象”“仙山琼阁”“博古九鼎”等。另6幅为锦地“卍”字、蝙蝠、如意、蟠螭、灵芝、花卉等,分别寓意“万”“福”“如意”“辟邪”“长寿”“富贵”。瓶内和圈足内均施松石绿釉,外底中心署青花篆体“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这件各种釉彩大瓶,集各种高温、低温釉、彩于一身,素有“瓷母”之美称,烧造工艺繁复至极,集中体现了当时高超的制瓷技艺,故弥足珍贵。

     

        诞生 唐英治瓷

     

        雍正六年(1728)金秋十月,因原督陶官克扣官银,唐英奉旨以内务府员外郎兼驻景德镇御窑厂协理官身份抵景德镇厂署,开始监督烧造事宜。满洲正白旗人、沈阳人唐英,四十六岁,第一次踏上了景德镇的土地。

     

        唐英在景德镇的前三年,闭门谢客,和窑工同吃同住,潜心研究瓷艺。唐英早年是内务府的画师,画过美人画、珐琅彩瓷器,也算是瓷工出身,和景德镇窑工心有戚戚然,对他们也是非常关心。

     

        造瓷,理所当然是唐英作为景德镇督陶官的重要工作,唐英要让中国各大名窑瓷器在景德镇御窑厂再现,让那些在典籍里记载的各地名瓷在他的主持下完美呈现。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唐英广泛派遣得力助手去哥窑、汝窑、钧窑、定窑、龙泉窑、湘湖窑等全国各大名窑搜罗配方或瓷片标本,或者仔细研究古代文献的相关记述,然后反复研制、试验,就连景德镇窑失传的许多名品,唐英都要让它们还魂有术,在他手中死而复生。

     

        唐英的功绩,在于他为瓷器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唐英制瓷,恰逢景德镇窑鼎盛时期,历史称唐英治下所产瓷器为“唐窑”。宋代著名的哥窑、官窑、汝窑,到明代只有少量实物传世,而且技术已经失传,正是在唐英的主持下,成功研究出了釉的配方,做出了惟妙惟肖的仿品;明代的釉里红和祭红瓷因烧造难度太大而逐渐失传,也在“唐窑”得以恢复。此外,还有洋彩、青花、像生瓷等,都在“唐窑”里达到巅峰。

     

        清代蓝浦所著《景德镇陶录》评价唐英的贡献曰:“公深谙土脉、火性,慎选诸料,所造俱精莹纯全,又仿肖古名窑诸器,无不媲美;仿各种名釉,无不巧合;萃工呈能,无不盛备;又新制洋紫、法青、抹银、彩水墨、洋乌金、珐琅画法、洋彩乌金、黑地白花、黑地描金、天蓝、窑变等釉色器皿。土则白壤,而埴体厚薄惟腻。厂窑至此,集大成矣。”

     

        据雍正十三年唐英撰《陶成纪事》记载,当时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瓷器品种多达57种,其中的青花、釉里红、洋彩、浇黄、抹红等釉彩,至今仍流行。

     

        当然这些创新并不只是唐英一人之功,有几种系从外国传入,比如欧洲的洋彩和日本的抹金。

     

        唐英本人以工匠身份投身御窑瓷器研发中,由他制作和题款的瓷器受到当朝和后世的热捧。值得一提的是,唐英以文人之身治瓷,极其罕见地将景德镇工匠之瓷提升为文人之瓷,所造瓷器多有文人趣味、艺术精神,而不仅是程式化物件、皇家用品。

     

        唐英不但擅长实践,还精于理论。他将这些技术进行总结整理,分别记载在《陶冶图说》和《陶成纪事》里,为后人研究陶瓷留下重要文献。感谢唐英留下的那些文字,它们不仅为后人保存了无比珍贵的陶瓷文化资料,也为保留景德镇文化记忆、提升景德镇文化品味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学陶艺以通义理,施仁政为创盛世,造名釉以达巅峰……唐英不断改造景德镇,使之成为一座具有独特文化精神和非凡创造力的艺术之城。

     

        唐英去世几十年后,唐英复古创新的57种釉彩中有很多已逐渐失传,他本人制作的瓷器也失散各地,部分只在清宫遗留下的瓷器里可见,这似乎是任何人都阻止不了的事情。

     

        正是在“唐窑”时期,“各种釉彩大瓶”出炉,从上到下依次运用了色地珐琅彩等17种施釉方法、15层纹饰,颈部对称置螭耳,腹绘12幅开光图案,工艺难度达到历史顶峰。但这并不应该只被看作炫技,而是向前人的致敬,对技艺的传承。

     

        初见 集历代之大成

     

        雍正皇帝的审美倾向于含蓄唯美,乾隆皇帝则更喜欢华丽繁缛。唐英历经雍、乾两朝,等到弘历继位之后,景德镇人口已达百万,为皇家制瓷的御窑厂作坊多达23个。

     

        乾隆朝历时60年,是封建社会发展的太平盛世,而乾隆皇帝嗜古成癖,对瓷器情有独钟,加之督陶官唐英对景德镇御窑厂的苦心经营,御窑厂的瓷器生产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达到前所未至的境界。特别是各种新奇淫巧的制品层出不穷,其工艺技术之高可谓鬼斧神工。尤以“瓷母”各种釉彩大瓶为代表。

     

        马未都先生曾写道:“将各色釉、各类彩集于一身,为乾隆朝独创。做出这么‘矫情’的事情,一定是丰衣足食之后。官窑瓷器烧造,在清康熙朝恢复,雍正朝发扬光大,至乾隆朝达到顶峰。顶峰一定要有旗帜飘扬,‘瓷母’就是这面飘扬的旗帜。”

     

        乾隆帝为什么要做一件集历代之大成的各种釉彩大瓶呢?其实就两个字:自信!这种自信是一种强国的自信。他的一生确实受到上天的特别眷顾,他得年八十九,几乎贯穿整个18世纪,在位60年文治武功俱臻高峰,开创了中国帝制时代最后也是最辉煌的盛世。

     

        守护 盛世情怀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做出的伟大贡献。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距今大约20000年至19000年,大约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夏代,又出现了原始瓷器。

     

        可以说,陶瓷发展史是中国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并形成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

     

        宋代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名窑名瓷遍布各地。当时的钧窑、哥窑、官窑、汝窑和定窑并称为“五大名窑”。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

     

        但我国陶瓷业发展到宋、元、明、清诸代,都有一个复苏、发展、全盛至衰落的过程,这种现象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可归因于战争,尤其是多处于战乱之地的北方窑口,往往面临着窑工流离失散、工艺灭失的情境。

     

        各色釉彩大瓶之所以出现在乾隆朝,大环境是国富民丰,所仰仗的个人情怀则是唐英对制瓷的探究。当然,值得一提的还有乾隆皇帝的审美。

     

        现如今,很多人都在吐槽乾隆帝的审美,说他偏爱“农家乐”。然而事实上,乾隆皇帝的审美真的很差吗?其实不然。

     

        就拿瓷器来说,乾隆皇帝非常喜欢宋徽宗时期天青色的汝窑青瓷,因为宋徽宗崇尚道教,所以汝窑青瓷风格极其简洁、淡雅。但汝窑只存在了大概二十几年,后来“靖康之乱”发生就覆灭了。乾隆帝喜欢汝窑青瓷,甚至让唐英仿烧汝窑青瓷。所以乾隆帝的审美并不差,我们如何看待他的审美,一定要考虑他这么做的前提。他命唐英烧造各种釉彩大瓶,不是为了体现他的审美,而是为了“炫技”,用一种繁复到无以复加的方式,告诉世人,他能集大成。

     

        最终让这件瓷器问世的督陶官唐英是成全了乾隆皇帝这种自信的人。更重要的是,他非常懂得揣摩圣意,从雍正帝、乾隆帝截然不同的两种审美风格就能看出来。所以,一个自信的君王,在国家丰衣足食的前提下,萌生了一个“炫技”的念头,并且有一个历史上最牛的督陶官唐英辅佐,才有了各种釉彩大瓶的诞生。

     

        (本版摘自《国家宝藏》,于蕾、吕逸涛主编,中信出版集团2018年5月第一版,定价:88.00元)

     

        (本版文字由燕婵整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