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水》袭来
一场大水袭来,对生活在黄河南岸豫东平原上、那个名叫黄凤阔的村庄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一次严峻和惨烈的生与死的考验。所幸的是,兰儿的爷爷带领的黄凤阔的老老少少,这些“学过百灵叫,听过黄河哭”的黄河儿女和黄凤河的子孙,没有被滔滔大水所吓倒,他们一次次从浑浊的汪洋中站起来,在世世代代苦恋的乡土上重建家园,继续脚踏实地地过着自己的日子,昂着头去迎接着新的命运的挑战。在他们身上,体现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百折不挠、永不屈服,虽饱受挫折却不断浴火重生,从不向命运低头的坚韧意志与自强不息的苦斗精神。
长篇小说《大水》的完成,对于一直习惯于以自己最为熟悉的当下青春故事为写作题材的赵菱来说,又何尝不是一次严峻的、高难度的创作考验?这部小说与赵菱以往的创作几乎完全不同。倒不是说《大水》里的生活是赵菱所不熟悉的,至少是她不曾经历过的。大水发生的年代里的许多生活细节与人物命运,也与今天人们的日常生活与人们的心理状态,与赵菱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积累,都相去甚远。这些都是赵菱面临的难度与挑战。
结果倒真是应验了我在谈论她的青春小说时,曾引用过的那句古诗:“风波不信菱枝弱。”她像她的祖辈乡亲,像她的爷爷奶奶给她讲述过的黄凤阔的人们一样,无所畏惧,以一支纤笔,去直面和挑战这场“大水”。她调动起了自己全部的记忆与想象,也动用了自己全部的乡土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投入到了这部作品之中。最终,她赢得了胜利。《大水》从参评首届“曹文轩儿童文学奖”的众多作品里脱颖而出,获得“作家创作奖”。
《大水》可视为赵菱的“转型”之作,也是她个人创作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部作品。经此“大水”洗礼,她就像罗曼·罗兰笔下的克利斯朵夫,在逆流中渡过了自己的大河。
是的,真正意义上的创作,永远是在穿越一份没有尽头的孤独,作家是旅人、摆渡者和水上的舟楫,同时也是茫茫大水本身。《大水》里的爷爷在大水来去之际,可以凭着自己的善良、坚韧和智慧,造船渡人,赵菱也像是汪洋大水中的“编舟者”,既渡人,也渡己,一同走向厚实、开阔与明亮的彼岸。
中国乡村的命运故事
说《大水》是一部图景开阔、分量厚重的小说,除了它所展开的发生在过去年代里的中国乡村沉重的命运故事、丰盈的乡土风情画卷,还在于小说里刻画了众多性格鲜活的人物形象。
一组人物形象是以兰儿爷爷为代表的、生活在黄凤阔的成年人,其中最丰满、最感人的形象就是爷爷。
爷爷是黄凤阔村的灵魂和主心骨,也是全村人最尊敬的长者,家家户户的忧乐和悲欢都牵系在他的心上。爷爷勤劳善良、救弱济贫、乐善好施,面对肆虐的大水给黄凤阔的人们和牲畜带来的伤害,尤其是看到七巧一家忍着痛背井离乡,要到外乡去谋生,爷爷虽然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能力帮助过他们,却仍然无法挽留下他们。这时候,平时总是十分坚强的爷爷,也禁不住老泪纵横,望着昏黄的天空叹息道:“老天爷啊,你睁开眼看看我们黄凤阔的人吧,把水收回去吧,给黄凤阔的人留一条活路!”
在爷爷身上,也体现着黄凤阔人坚强的生活勇气与丰富、豁达的生活智慧。比如,对兰儿爹救回的那个孩子宝童,爷爷一直在留心打听,希望尽早找到他失散的亲人。小说里写道:“爷爷想,紫桑树结紫桑葚,白桑葚结白桑葚,哪一棵树上的果子和哪一棵树亲!只要自己还活着,就慢慢地帮宝童找吧,虽然舍不得这孩子,但让他回到自己的果树上去,他这颗果子才能长得更大更甜。”后来,宝童果然和亲人团聚,回到了自己的果树上。这样的细节,小说里处处可见,可谓丰盈而传神。
作家也不断地通过一些言行细节,表现爷爷对自己乡土的忠诚与热爱。爷爷提出要在村边打寨墙,好阻挡大水来袭,有的村民没有信心,默不作声。这时,爷爷铿锵有力地说了一番话:“黄凤阔是咱们的家啊,是咱们自小就在这里扎根生活,一手水一脚泥种出庄稼来的地方!……不管水灾多可怕,咱们都要扛过去,保住咱们的家。”
第一次打的寨墙,没能挡住汹涌的大水,有一段寨墙还被大水冲垮了。但是,“爷爷望着寨墙,脸像铜铸铁打的一般,满是坚毅之色”。别人都不打寨墙了,年老的爷爷却不肯放弃,爷爷说:“……接着打吧。一年不成,两年打。两年打不成,三年打。我老了,你们这些孩子还会长成有力气的人,咱们接着打,直到有一天把寨墙打成……”最终,滔滔大水,果然被爷爷带领家人、带领黄凤阔的老老少少打起的寨墙给征服了。大水退去,黄凤阔巍然屹立在大地之上。
除了爷爷,还有精明能干的彩升叔,心地善良的老虾爷,牙尖嘴厉的辣椒花婶,心灵手巧的凤姑姑,热心快肠的好彩婶,少言寡语的七巧爹等,虽然着墨轻重不一,但个个形象都比较鲜明和立体。而且从这些乡土人物身上,我们也感受到了作者对他们的爱与知。
作为一部儿童小说,作品里的另一组人物,就是以主人公兰儿为代表的、生活在黄凤阔村的孩子们的形象。除了兰儿,还有石生、绿虎、七巧、宝书、宝生、玉生,以及从大水中漂来的宝童,以及兰儿的两个姐姐荷儿、梨儿等。
因为爷爷言传身教的影响,在兰儿身上,也能看到爷爷传下来的种种美德,看到爷爷善良、乐观、坚强的那一面。比如,当小伙伴七巧红着眼圈告诉兰儿说:“我家的房屋倒塌了,以后不知道要往哪里去。我养的猪也被压死了……”兰儿马上说道:“别难受了,等大水下去了,咱们再去买一只小猪娃。”然后又用爷爷的话安慰七巧,“……只要还活着,以后什么都会有。你别怕,我爷的办法多,有他帮忙想办法,什么都不用怕。”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当爷爷用苍凉、深沉的嗓音唱过了他最喜欢唱的那首民歌:“千顷地,良田多,不胜一个黄凤阔……”,兰儿听得入了神,“那一瞬间,她觉得世界上不管什么地方也比不上自己的家乡黄凤阔好,那一块块金黄的麦田,一片片高大挺拔的绿高粱地,一棵棵盛开着洁白花朵的棉花,此刻在她眼前像彩虹般地闪烁着,使她内心对这片黄土地充满了无限的热爱。”
随着兰儿的成长,她小小的心里也在茁壮地生长着对生活的勇气与希望。她不仅学会了爷爷经常唱的那首“千顷地,良田多,不胜一个黄凤阔”,她还渐渐明白了一个朴素而明亮的生存道理:“人生活在天地之中,哪能不遭受一点灾害呢?像爷爷说的,咬紧牙关,顶天立地地站着,浑身的骨头硬铮铮地支撑着,撑过去了,新的一年又会变好了!”这里写的是小姑娘兰儿的感受,又何尝不是作者在抒写着自己对童年乡土的回忆与热爱?
兰儿心地善良,是饱经风霜的爷爷和多灾多难的黄凤阔大地哺育着她纯朴的灵性和智慧。作者在写兰儿这个人物的时候,想必也是在写着她童年时代的自己。如写到石生不顾安危冲进大水里,救出了老虾爷像儿子一样疼爱的那只小羊,这时候,在情窦初开的兰儿心里,对青梅竹马的石生隐隐约约有了一种属于小姑娘的朦朦胧胧的东西。但作者没有过度去渲染这个美好的瞬间,只是这样轻描淡写地写了一句:“兰儿轻轻抿嘴一笑。她高高地趴在爹的背上,从她那儿望下去,看到石生是冲着她一个人笑的。”把两个纯真的小伙伴的心灵状态写得细致入微、活灵活现,果然是“处处透出生命的丰饶、坚韧和温暖”。
小男孩石生,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性格鲜明的形象,让我想到了鲁迅笔下的小闰土。在石生身上,也折射着爷爷的美德和黄凤阔良好村风的光芒。他一定是将来的黄凤阔村新一代的像爷爷一样的人物。石生言语不多,但有自己隐藏的心事,心地善良又明亮。
让儿童小说走向丰饶
一部厚实、开阔、丰饶的小说,一定会有着丰富的文化和文学含量。中外文学史上那些被誉为“大百科全书式”或“小百科全书式”的杰作,莫不如此。赵菱写《大水》,对黄河岸边、豫东平原上的人情、风物、习俗、方言、手艺、时令、物候、吃食、乡谚、歌谣、民间传说等等,都下了不少工夫。有了这些丰盈的细节,她才能凭着散文的笔调而支撑起韵味悠长、引人入胜的叙事。
小说一开始就写到了黄凤阔的集市风情:“集上热闹得很,有馒头铺,布庄,鲜鱼行,金银手饰店,摆着红铜大茶壶的茶摊,祖传的用炭火支起的卤肉锅子,卖鸡鸭苗的,卖鲜藕的,卖木器的,剃头的,补锅的,测字的,算命的,在长街上挤挤挨挨。吆喝声、叫卖声响亮震天。”写得很地道,那个“鸡鸭苗”用得特别准确。我想,有过乡村集市记忆的人,都能认同这段描写是准确而生动的。
她写时令和农作物种植,“田野里四月种高粱,五月种玉米,七月种棉花,九月种油菜,十月种麦子”,也很准确。她这样描写春天的田野上,开始返青、拔节的麦苗:“先是像一朵绿色的花一样,匍匐着地面生长,麦叶向四面张开。接着,麦苗长高了,长到手指长,长到筷子长,渐渐地长到人的膝盖那么高,一天一天地抽出翠绿的麦穗来了。”这时候,“孩子们撒着欢儿地在田野里奔跑”,“土壤柔软得像新蒸出来的豌豆糕,一脚踩下去,带着青草香的泥土味就冒了出来”。没有亲身经历和体验,难以写得这么生动又准确。在田野上长大的孩子,对这种感受都不会感到陌生。
一些独特的乡土生存经验和生活智慧,也写得地道、真切。例如,兰儿爹在大水里救起了一个冻得浑身冰凉的孩子,大家都赶紧抱柴火生火,想给他烤烤,但老虾爷马上制止说:可不能烤啊,水淹的孩子只能暖,不能烤。
写到十月里大水退了,大地风干了,地上满是三根手指宽的裂缝,人一走上去,脚会深深陷进去。这时候,爷爷和庄稼人,都会在脚底上绑上木板,去田地里播种。怎么播种呢?小说里写道,“爷爷把麦种撒在田野里,然后用扫帚把麦粒轻轻扫到裂缝里。田野上满是脚底绑着两块薄薄的木板的庄稼人,一片沙沙的扫帚声”。这样的细节,来自真实的生活观察和积累。
根据人物和故事需要,小说里不时地会出现一些乡谚、俗语、民谣、民间传说等,作者也是得心应手,不仅生动地呈现了黄凤阔人的生活智慧,同时也使作品细节更为丰盈多姿。例如,天像是要下大雨了,二姐梨儿对兰儿说:“兰儿,你看,云往东,一场空;云往西,淋死鸡;云往南,水漂船;云往北,瓦碴晒成灰。这会儿云彩都发疯似的往南跑,真要下大雨了!”这个“瓦碴”也是典型的豫东方言。还有爷爷喜欢唱的民间大鼓书《小黑驴》《五鼠闹东京》《刘公案》,兰儿喜欢唱的《十二月瞧娘》《过年歌》,行云流水一般,为整个叙事增加了文化的韵味。
作者也擅长写家乡的吃食。写凤姑姑手脚麻利地做草炉烧饼;老虾爷的秘制卤肉;还有各种各样的蒸馍,蒸枣山,吃立夏馍;还有蒸猪头、腌酱豆子……写得活色生香。
黄凤河的河滩上,如果不发大水,一到春天,遍地都是青绿的野菜,野荠菜、羊蹄子棵、凉面条子棵等,还有拨浪鼓花、绿窝窝草、柒柒芽……也许,这都是作者童年时亲手剜过、吃过的野菜,或亲近过的田野植物。一旦大水来了,被淹没的田野就会变得一片萧条和寂寞,尤其是到了夜晚。
《立夏》那一章篇幅不大,虽然意在刻画人物,但也尽显了作者干净简约、韵味悠长的散文风格的叙事笔调。爷爷带着兰儿来到黄凤河边,收割一小片成熟的麦子。爷孙俩走到那片高高的麦子旁,爷爷双手合十,默默地、庄重地冲着麦地作揖,兰儿也跟着爷爷一起作揖。爷爷说完了感恩苍天大地的话,然后开始收割。小说里这样写道:
他们安静地割完了那片麦子。爷爷割了两根长长的芦苇,把麦穗捆成两捆,一捆大的,一捆小的,他先把小的麦穗捆放到兰儿背上,然后弯腰背上那捆大的麦穗捆,说:“走吧,兰儿,回家。”
夕阳映照在兰儿和爷爷背着的麦穗捆上,闪烁出耀眼的金黄。
写得真是好!文笔从容不迫,而又干净利落。有沈从文小说的抒情笔意,又有孙犁小说的清新和清扬之美。
据说,一个作家“报复”评论家的唯一的方式,就是想办法让自己的书写得更好,让作品写得更精彩,使那些评论家的感觉和论断站不住脚。
大水来去,大地永存。大河横渡,天宽地阔。谁也无法猜想,赵菱的下一部作品,将是怎样一片滔滔大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