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技术以其简洁的视觉呈现、便利的使用方式和丰富多样的信息承载,俨然成为图书出版的新利器,越来越受到各个出版社的重视。翻阅书店陈列的图书,随书附赠二维码的不在少数,然而若论其使用感受,可谓喜忧参半。
从观察与掌握到的情况来看,有些二维码与纸质图书基本做到了有机融合,既能最大限度拓展纸质书的内容维度,又便于使用与收藏。可与此同时,却也有不少的二维码无异于“鸡肋”。它们中有些扫描后不过是起到了关注出版社公众号或作者公众号的作用;有些与相关商家合作,一经扫描便链接到相应的推荐餐厅、景点、书店,等等。还有一些图书附赠的二维码,仅在新书出版后一至两年内可以使用,一旦过期则无法登录。这样的二维码,充其量也就是宣传噱头、导流通道,是出版社借机谋取商业利益的一种手段。
难怪,对于图书二维码,许多读者不予认同。他们中不少人觉得,那些没有多少实质内容的二维码看着就让人不舒心,不要也罢。既然,网络信息技术条件下,二维码应用能够为图书出版业发展赢得新的转机,那么,作为相关出版社最好是因势利导,本着对读者负责的精神想方设法利用好它,努力多为读者奉献一些纸质书内容之外的有益文化资源。如果,出版社只是考虑到自身,仅仅着眼于经济利益,把二维码当作了市场营销工具来使用,那么只能说,好端端的科技利器偏偏给整“歪”了,不仅有损读者对于图书二维码的认知,而且,未免使相关出版社因此而面临惟利是图、缺乏诚意等诟病。
不可否认,出版社真心诚意地努力应用好图书二维码,借此推出种种视频、音频及文字资源,会增加一定的技术维护成本,可对此,需要出版经营者辩证分析看待。关于图书二维码,读者感觉物超所值,出版社日常维护到位了,谁又能说,它不会成为所对应图书最大的卖点,不会成为相关出版社获得读者青睐的得力支撑?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朗读者》刚一上市即获热销,谈及书中二维码的开发与维护,该书责任编辑坦言,“事实上,像《朗读者》卖得这么好,跟销量对比的话,成本就是微乎其微了。”
为了充分利用二维码技术,给广大读者提供更为稳定、便捷的阅读服务,继《朗读者》成功之后,人民文学出版社目前正准备筹划推出一个集成的APP,今后该社越来越多的人文类图书,将以视听结合的方式上传到这个APP上,供读者使用。由此不难看出,眼光长远的出版社,已经做得够好却还继续致力于做得更好,引得读者翘首企盼,相反,那些只想着自己的出版社,紧盯经济利益始终走不出二维码使用误区,致使读者视之为鸡肋凭生厌烦,这种因出版经营理念不同而导致的马太效应,发展下去究竟会带来怎样的结果,可想而知。
山西省长治市 周慧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