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我认识的最聪明的人——一位诺贝尔奖得主的艰辛旅程》的作者伊瓦尔·贾埃弗是挪威裔美籍物理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因发现超导体中的隧道效应,获197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介绍到这里,人们给贾埃弗的“人设”或许是:“天赋异禀”“智商超群”“成绩优异”……但实际情形是,上面的词语貌似和他一点关系都没有。
伊瓦尔·贾埃弗出生于挪威的一个小村庄,他的父母没有上过大学,甚至连高中都没有读过,论家世背景可谓普通至极。他的童年平淡无奇,我们竭尽全力恐怕也勾勒不出其天才少年的形象。在语言类科目中,如法语和挪威语,他存在诸多问题。不过好在贾埃弗的物理和数学成绩尚可,使得他能够进入挪威理工学院。在大学期间,贾埃弗的成绩很糟糕,就连最“擅长”的科目物理和数学,他才拿到4.0分。要知道,在挪威,4.0分可是一个学生勉强通过考试所得到的最低分数!
这样一个出身平凡、资质普通的人,怎么可能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伊瓦尔·贾埃弗做到了。他是如何成功“逆袭”的呢?
在贾埃弗跨入鲐背之年时,回首人生,他将其所有的成功全部归结为“机遇和幸运”!
尽管贾埃弗的大学成绩很差,他却没费多少周折就找到了人生的第一份工作——挪威政府专利审查员。当时,他已和心爱的中学同学英厄结婚,并育有一子。因为挪威当时特殊的社会境况,贾埃弗无法买到甚至是租到一套公寓,于是他不得不和父母居住在离工作地点奥斯陆有点距离的埃兹沃尔,每天乘公共汽车上下班,单程要花大约2个小时,而英厄和孩子住到她娘家斯克雷亚。通勤有些辛苦,但是更加苦的是,他无法与爱妻和儿子生活在一起。贾埃弗最终选择离职,移民加拿大。这为他人生的新篇章拉开了帷幕。
当贾埃弗来到多伦多找工作时,恰值当地“经济寒冬”。走街串巷询问工作的日子,让贾埃弗备受打击。但就在“失魂落魄”前,他走进了通用电气公司总部大楼的一间办公室,告知秘书自己想要找一份工作后。那个人说:“穿过那扇门向左走,到走廊尽头向右转,然后再向左拐,你就到了职位招聘办公室。”贾埃弗完全按照她说的路线走,结果却走出了大楼,退回到了街上……
一个性格腼腆、不善言辞的人,在临近崩溃时,鼓起勇气却换来这样的遭遇,该是怎样的不堪与绝望!但贾埃弗做出了他认为是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他再次回到那间办公室。这一次,那位秘书带着他去了招聘办公室。贾埃弗填了一份工作申请表。人生第一个转折点悄然而至。几周后,贾埃弗接到了通用电气公司的面试通知,并最终获得了在发电厂工作的机会。
入职后,公司想要让新员工参加内部颇有名气的A、B和C培训课程。24名新职员大概只有8人选择这些课程,而贾埃弗正是其中一位。这个选择对他和他的后半生来说,至关重要。
有别于挪威呆板无聊的教学模式,现在他在学习基础理论的同时,可以亲眼看到通用电气公司如何制造大型发电机或小型发动机。贾埃弗加倍珍惜这次的学习机会。他全力以赴,成功修完了A课程。为了能够继续学习,他再次抓住机遇,作出关键性决定,举家移民,来到美国进修B和C课程。
初来乍到,他主动选择了最难相处的匈牙利裔数学家波里茨基作为“合作伙伴”,或许正是波里茨基近乎严苛的态度让贾埃弗斗志昂扬,在波里茨基那儿,他学到了很多数学知识。认识了通用电气公司“感应电动机先生”阿尔杰,由他推荐,贾埃弗发表了人生第一篇学术论文,并加入了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在进修C课程时,他遇到了匈牙利裔应用数学家霍尔沃伊,为他效劳使得贾埃弗首次进入通用电气公司研究实验室工作。这样的研究工作,简直让他感到兴奋,他希望自己日后能够加入实验室。通过培训课程,贾埃弗陆续与多位顶级学者“工作”,他们对贾埃弗印象深刻,极有好感。
或许最后真正让贾埃弗通过面试,成功留在实验室从事科研工作的原因,是他大学时的物理和数学成绩。对,就是那4.0分!由于评分体制不同,在挪威,4.0分几乎是最差的成绩,而在美国,4.0分几乎是最好的成绩,关键是人事主管并不知道这一差异。是不是有点太幸运啦?
无论如何,贾埃弗正式入职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研究实验室。而他人生中的“开挂”模式彻底来了。这位“履历空白”的年轻人选择了物理学,尝试制作绝缘薄膜,拥有了自己的蒸镀装置,观察到了电子隧穿氧化铝效应,制备出了隧道结,向顶级物理学家们解释自己的实验结果,相继应邀作主题报告……就这样,这个曾经的“学渣”似乎水到渠成地蜕变为举世公认的杰出科学家。
贾埃弗在他的自传《我是我认识的最聪明的人》中,不断告诉读者:种种不足以称道的抉择,往往会对后来所发生的事情产生巨大的影响。如果一本科学家自传仅传递出了“幸运”这一成功信号,读者会不会觉得很“丧”?老实说,这正是本书最吸引我的一点。它既没有讲老掉牙的天才故事,也没有走生活坎坷、逆向而生的苦情戏路。它在强调一个事实,即成功路上机遇的重要性,而多数时候,人们更愿意将其归结为天赋和勤奋。成功背后怎会只有“运气”?那些云淡风轻似的“努力及自我鼓励”等细节跃然纸上,让人钦佩亦让人反思。或许,这才是真正优秀的励志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