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人性的把控和拿捏上,既有军人严肃的一面,同时更有她对个体生命活泼大胆的思考,这使得她的作品,不再如我们过去常见的军旅题材那般色彩单调。
《爱情底片》是军旅作家文清丽女士最新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力作,这部作品以京都艺术学院为背景,深刻准确地刻画出上个世纪90年代末至今20余年的时代沿革和精神嬗变,在宽阔的艺术场域内展现出以汪哲为代表的一代人曾经的风姿绰约和之后的各奔东西,浑然一幅栩栩如生的校园生活世相画卷,鲜活自然。
文清丽是位实力派作家,近两年以每年八九个中短篇刊发于《人民文学》《十月》等文学大刊。长篇新作《爱情底片》是作者又一次成功的发力。
这些年,我读过她多篇小说,感情细腻、文字真诚柔美。她在人性的把控和拿捏上,既有军人严肃的一面,同时更有她对个体生命活泼大胆的思考,这使得她的作品,不再如我们过去常见的军旅题材那般色彩单调。
在《爱情底片》这部长篇架构中,我们同样可以感受到作者处心积虑进行着大胆踅摸的文学企图。当我读完《爱情底片》后,我对文清丽流淌在文本中的自信和她努力地在艺术创新上的恣意,不由生出敬意。《爱情底片》真诚地呈现出时代流变中社会喧嚣的本真情态,并且锲而不舍地让这种触目惊心的本真,行云流水地宣泄着,这就打破了“爱情”题材惯常的单一、狭窄,使作品有了宽阔的意蕴和非厚的基底。
《爱情底片》的主人公以汪哲为中心,把从工厂、军营、机关等社会各个层面,携带着世俗烟火,进入梦想中的大学校园中的一群青年男女描写得极其充分。作品对他们在京都艺术学院求学中的渴望、激情、追名、逐利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演绎,这就有了艺术考量上的宽度。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到现在的20余年,是我们所面临的时代进入飞速发展变革时期,人们穿行于这个风驰电掣的时代时,或多或少地受到洗礼和磨砺。
故事以女军人汪哲为基点呈复合式线型铺展,主线是汪哲和张家伦的爱情。在这一元素的引领下,汪哲与几个同代青年男女的微妙关系则成为延伸情节的副线。汪哲一出生就不遭人待见,高考落榜后只有“土地、种子、缝补、生儿育女、喂鸡养猪,做一个贤妻良母”这些农村女孩的日常词汇时时煎熬着她,幸好有欣赏她的语文老师的一封推荐信,使她走进了军官张家伦的家当保姆。光怪陆离的都市、喧嚣浮躁的校园、欲望横流的男女,在汪哲的灵魂深处留下了深深的印痕。作家以普通人的视角去平行叙述,通过还原汪哲与张家伦来往的书信与日记去打量人物真实的内心图谱。
圣女一般的汪哲也有凡人所不堪的一面,她视张家伦为生命,做梦也没想到张家伦竟然会背叛她,与某军医院的女护士有了肌肤之亲;她忍受着他的情感背叛,还飞蛾扑火一般地在明知张家伦身患绝症、来日不多的情况下与他领取了结婚证;但她内心又无法割舍才华横溢、实际而多情的同学江天。正是因为作者这样平行的温情叙述,才使作品诚恳而迷人。作品还刻画了众多女性,展示了处于变革夹缝里的莘莘学子们的精神嬗变:漂亮任性、敢爱敢恨的千光;心胸狭隘、自我感觉良好的京都少妇张韵依;飞蛾扑火、为爱殉身的话剧准明星刘虹,成熟内敛、敢于拿婚姻当人生跳板的刘娴淑,正所谓佳丽云集,精彩纷呈。她们与汪哲的关联,她们之间的趋之若鹜又各怀心事的表白和思忖,都被作者表现得意趣横生,表现出人性的多样性和社会的复杂性。作者在检视每个人物内心幽微时,还最大程度地写出了他们对青春岁月的怀恋与反思。作者没有简单地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进行激烈的臧否,而是用动情的笔触,勾勒出人性深处的呐喊与挣扎,表达出每一个弱小个体在时代变迁中历经的沧桑与无奈,让“爱情”这张颇为神圣的“底片”得到了真实可信的曝光,还原了它质朴的底色。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还生动地表现了这群来自各地的青年人初到皇城根时的惶恐,写出了他们在学习、生活和爱恋中的躁动与不安,人物关联的线条舒展,艺术表达的维度多重,整部作品有了视野开阔的解读空间。主人公汪哲如同我们解读作品的抓手,她的言行颦笑和思绪连连承担起了引领我们对时代回眸穿行的重任。都市生活的富丽堂皇和精神皈依中的浅薄浮躁一一罗列,同时也有对偏远乡村军营里热血男儿的忠诚卫国的悲壮速写。作者不追求故事的热闹,也没在情节的好看上绞尽脑汁,更多地采用的是那种特别能够表达女性心思的点对点叙述,比如书信、日记等。作者还用相互咬合、彼此拧结的人物关系,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爱情风景”。
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文清丽笔下的这群以“艺术”为名义巧笑盼兮各显身手的女人们,演绎出来的却是一场活色生香的人生大戏。作者非常注意把握住这出大戏的每一个细小环节、每一次起承转合,她甚至于把活跃于这个舞台犄角旮旯里的那些细碎心思,都恰到好处地给予了鲜活的呈现:千光记述恋人的一日行踪、节食的舞蹈系学员周末大快朵颐的场景、江天往邮箱边投信边说多少稿费的细节……非亲历者,实难写出。人们在《爱情底片》的文字盛宴里悄然审视灵魂,反思青春时期的放纵、焦虑、不羁、迷惘、彷徨,寻找已经别了多年的年轻岁月里的纯真质感,以体恤之心写出了生活的粗粝及心灵交错的波澜,不啻为新时代文学长廊里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