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8年08月22日 星期三

    我做书,是为了让岁月的流逝使我安心

    周志刚 《 中华读书报 》( 2018年08月22日   17 版)
    周志刚(北京大学出版社编辑)

        因为避无可避的雾霾,最近四五年我对博物学、生态学、自然教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两年多前的一个深夜,我猫在书房电脑前浏览一个博物类的英文网站,大博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教授的一篇书评引起了我的注意。他说:“我们对物种灭绝的大趋势忧心忡忡,不是因为我们可能再也吃不到或利用不了那些业已消失的动物或植物,而是因为物种的剧烈衰减只会导致人类思维和想象的单一,只会带来文化的贫乏……马歇尔·罗比森是杰出的博物学家、高超的‘讲故事的人’,他在《日益寂静的大自然》中以生花妙笔令人信服地证明,当大自然日益死寂,人类将无可挽回地陷入一个无趣而乏味的时代。不折不扣的经典!”我读过不少论述物种多样性以及物种大灭绝的书,但感觉这本书代表一种别样的视角。作为一个职业的“图书猎人”,我马上去搜索这本书,虽然没有找到英文本,但是居然发现台湾刚推出了繁体译本。费了不少周折,下一个周六,繁体版终于送到我家来了。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书,然后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果然如威尔逊所言,马歇尔·罗比森既是杰出的博物学家,也是高超的“讲故事的人”!在书里,他通过大航海时代哥伦布、詹姆斯·库克等探险家及洪堡、班克斯、奥杜邦等博物学家的旅行见闻、多种多样的鹦鹉和椋鸟灭绝的故事、旅鸽灭绝的故事、物种入侵导致秧鸡和海岛巨龟等众多本土物种消失的故事,以及自己的亲见亲闻,展示了自然物种的神奇,呈现了丰富细微的自然声响对于人生的美好感觉,勾勒出了物种多样性衰减的大趋势对人类文化的深层影响。

        这种自然的神奇以及丰富细微的自然声响在书中随处可见,让我觉得生命、闲暇和阅读有着说不出的美好和优雅。比如,他说,旧时代的西方航海家们在大海上航行,极容易迷失方向,但常常能依靠海鸟的“导航”找到陆地。再如,他旁征博引地告诉我们,数个世纪之前,探险家们在茫茫大洋上旅行,常常能嗅到远方海岛上飘过来的植物芳香:

        “还没看到岛屿,就能闻到它。香气在15公里之外的海上轻拂。”1616年的圣诞节,英国探险家科特普靠近肉豆蔻岛时如此描述。从前横越大西洋的船员在美洲海岸前方,最先与新大陆接触的是从陆地吹拂而来的气味。16世纪的意大利探险家乔凡尼·达·韦拉扎诺提到:“欧洲为人知晓的树木,正在远方散发着香气。”哥伦布穿越加勒比海地区时,古巴的树木百花齐放,甜蜜的芳香涌向大海。水手们无不着迷于魔法般的委内瑞拉海岸,“他们享受着陆地上的植物散发出的惬意香气”。“在特利尼达岛的岸边,经过清晨露水洗涤的草与树木,甜蜜芬香迎面袭来。”类似的经历于1606年在加拿大的海岸边发生在法国冒险家的身上。“陆地上无与伦比的香气,随着暖风迎面袭来,浓郁地像是无法再传递更多的东方异国气味。我们伸出双手尝试抚摸风,它是如此容易地抓在手中。”这是多么棒的体验啊!

        马歇尔·罗比森认为,大自然是我们的导师,是一切的起源,人类和其他物种共同构成了生命共同体。但是,随着物种灭绝趋势的加剧,或许未来有一天,我们不再能从自然中获得启示。于是,他忧心忡忡地警示我们:物种多样性的衰减只会导致文化的贫乏,随着颜色、香气和声音的消失,人类数千年来所累积的智性及文化宝藏都将走向衰减。

        马歇尔·罗比森饱含诗意的优美文字处处都能唤起我对自然的爱意和深切的哀伤。在两天时间里,我极其不负责任地抛开一些很紧急的事,窝在沙发上非常享受地品读完了这本书。然后,就迫不及待地开始了出版此书的流程:请版权部同事购买中文简体版权和繁体译文版权;排版;请北大德语系的戴甚彦博士对照德文原文审校译文;根据德文版中物种拉丁名统一审校繁体版中的物种译名(内行人都知道,台湾和大陆的物种定名差异很大);修改和润饰译文……

        等到我细细润饰完全部文字,我长出了一口气,不过马上就意识到,这本书的编辑工作也许才算开了头。因为,马歇尔·罗比森在这本奇妙的书里旁征博引,提及了八百余种动植物,这些物种客观上都“保存了大量信息、图像和历史,构成了人类知识世界的起源”,但它们绝大部分是普通读者所陌生的。而且这本足以与《寂静的春天》媲美的生态佳作,其字里行间都充满深意,如果不具备必要的博物学知识,读者常常不能理解作者的用心。比如,第8章“穿着精织毛衣的世界公民”,讲述了鸠鸽科鸟类的灭绝、驯化及物种单一化趋势。在这一章的首页,作者看似漫不经心地说:“鸽子的种类大约有三百种,遍布全世界,是一个七彩鲜艳、光彩夺目的族群。地鸠、果鸠以及多色果鸽,从非洲开始,它们一路绽放炫丽夺目的色彩到东方,从印度岛屿到太平洋,伞状似地散开,有如色彩与形状多元的调色盘。”读者如果对地鸠、果鸠缺少必备的知识,根本想象不出鸠鸽科鸟类有多绚丽。

        后面作者又说到:“几千年来,人类对鸽子驯化迫使育种更加多元,家鸽与信鸽因而诞生。这个发展使得鸽子种类更多彩多姿,也创造出赛鸽、孔雀鸽、冰鸽,以及其他许多不同的鸽种。鸽子的色彩多变,从红色、黄色到蓝色,各种浓淡的色调都有,但是种类一成不变。……达尔文惊讶地发现,经过人工育种和有目的的人工选择,鸽子种类逐渐单一化。”如果我们对驯化鸽的主要品种(如球胸鸽、雅各宾鸽、鹞鸽等)不了解,根本想象不出来鸽子的色彩到底有多么丰富,也无从理解达尔文的论断。

        编辑,无非是书与人之间的桥梁。如果读者对一本好书产生隔膜,那么编辑工作也许就是有缺陷的。我期待中文读者在阅读这本生动而深沉的书时能对那些已灭绝的或者珍稀的物种有感性的认识以及必备的知识。事实上,也只有对这些物种具备必要的认知,读者才能真正理解文本中的深意。因此,我仔细推敲文本中的重点细节,做出密密麻麻的标记,并根据德文版中的物种拉丁名,去国外诸多网站细心收集相应的老博物画并撰写图注文字。

        老实说,这种图片收集和资料收集仿佛一个无底洞。将近一年的时间,晚饭后我差不多都会趴在电脑前做这项琐细的功课。我上幼儿园的女儿老是抱怨我不陪她玩,她常常过来指责我这个“坐家”,然后失望地离开。当然了,好心的她有时候也会爬到我的脖子上“陪我一起工作”。时间长了,她居然能根据图片辨认很多种果鸠和鹦鹉,以及一些植物。

        就这样,我痴痴地收集了16到19世纪的4000多张珍贵的西方博物画,对西方博物画的脉络慢慢有了清晰的理解。接下来,我进一步推敲马歇尔·罗比森的文字,精心筛选出了435幅图(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为每幅图精心撰写数十字到一两百字不等的图注(当然了,在撰写图注的过程中,拿捏不定的地方曾请教过几位研究植物或动物的朋友)。然后是与“排版小兄弟”小丁一起修图、磨合图文版式。整个夏天,为了赶工期,我不停地往排版公司跑。等到我感觉版式精美,图、图注与正文完全融为一体(图片足以为灭绝物种或珍稀物种存照,呈现其独有的美感和形态;图注足以释图,足以传达文本的背景知识或者呼应、延伸作者的思想)的时候,我按照约定把电子版传给了罗比森本人。几天之后,我收到了罗比森的回复,他充分认同我的工作。

        在金秋时节,《日益寂静的大自然》终于印制出来了,一如我期待的那样好。我感觉,我也许赋予了这本科学味、文学味十足的书以艺术的情调,因此,我特地在自己的书柜里收藏了一本。再过十年,我的女儿也许会喜欢它。

        二十多年前,我读过博尔赫斯的一句话,至今不忘:“我写作是为了我的朋友们,我写作是为了让岁月的流逝使我安心。”人到中年,当所有的梦想褪尽,当我慢慢从编辑工作中找到乐趣的时候,我忽然想说:“我做书是为了作者、读者和我自己,我做书是为了让岁月的流逝使我安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