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8年08月22日 星期三

    从小说《走火》到电视剧《走火》

    张策 《 中华读书报 》( 2018年08月22日   08 版)
    《走火》,晓重著,群众出版社2018年7月出版,定价39.00元

        小说《走火》曾获得第十届金盾文学奖,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最近又在收视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双网收视统计数据达十亿,在四个一线卫视中收视率排在第三名。从小说《走火》到电视剧《走火》,是文学作品改编影视作品的又一次成功尝试。

        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剧确有难度,这是由二者的艺术创作规律和受众的观赏感觉不同造成的。小说可以让读者发挥想象力,而影视作品却拒绝这种想象,直接给观众活生生的画面。一千个人心里可以有一千个林黛玉,但到了屏幕上,却只有一个陈晓旭。在我的印象中,改编的比较成功的影视剧,是小说《万家诉讼》改编的电影《秋菊打官司》。由此想到,从小说《走火》到电视剧《走火》,这个过程也给了创作者们很重要的启发。

        这个启发告诉我们,生活其实给了我们很丰厚的创作素材,由小说到影视的过程,还是一个深入生活的过程,脱离生活滋养的闭门造车式的改编,当然难以突破原著,甚至会糟蹋了原著的基础,歪曲了原著的精髓。

        作家李晓重,本身就是生活在火热的铁路公安生活中的基层民警,他的小说《走火》,完全来自他的亲身经历和体验,来自他在工作中对自己的职责所产生的深厚情感。于小说的成功来说,这是最根本的缘由。小说向影视作品的艺术转换,则是李晓重再次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遵循影视创作的规律,对人物和故事进行的再一次丰满和塑造的过程。这个过程的进行原则,不是虚构和夸张,不是脱离实际的演绎,而是再一次实打实地沉入生活汲取营养,在生活的坚实基础上进行的艺术再创作。由小说《走火》到电视剧《走火》,改编创作的成功确实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

        由此我也注意到一个可喜的现象,那就是近年来全国铁路公安系统文化建设的突飞猛进。李晓重、王旗军、田湘、贾文成等铁路公安作家,当前都正处在创作的高峰期,都有好作品不断推出。除了他们的努力和勤奋之外,不能不说铁路建设的整体迅猛发展,铁路公安所承担任务的重要和艰巨,都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生活素材,并且为他们铺开了一张可供尽情挥洒的白纸。还是那句老话,生活是作家创作的源泉,在丰富而厚重的生活面前,俯下身来向生活求教的人,可以打破任何创作中的“魔咒”。

        酷暑当下,电视剧《走火》是向坚守在万里铁路线上的铁路公安民警的致敬之作。《走火》的成功,也为我们公安影视创作,特别是改编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作者系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全国公安文联副主席)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