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城市史是当前历史学研究中最具现实意义、最具学术活力、成长最快的分支学科之一,也是最容易与普通人产生情感共鸣的学术领域之一。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地方史”和“城市史”研究视野的推动下,国内外有关北京史的研究成果日趋增多,更由于近代北京,一直处于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多重因素的交汇之中,复杂性远超其它一般性城市。因此研究近代北京史,对于呈现中国从传统向近现代演进的复杂路径和意义,极具解剖价值。进入新世纪以来,以“城市空间”“建筑意象”“文化记忆”等视角探讨近代北京的新作迭出,整体水准不断提升。但是,考虑到北京在中国乃至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当前的研究规模与整体深度并不能与之完全匹配。
“以2000年为界限,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史开始比较广泛地进入到了学界的视野当中。借助这股潮流,近代北京史也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近日北京市社科院历史所和中国人民大学民国史所联合主办的“近代北京史研究的新起点”上,北京市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王建伟指出,虽然近代北京史研究在新世纪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第一,在近代北京史研究中,局部、微观、专题研究多,宏观、整体、理论研究偏少,尤其是缺乏整体上贯通的视野,缺乏对近代北京发展脉络的系统梳理与发展规律的提炼概括。第二,近代北京史研究存在着明显的不均衡现象。从时段看,民国建立至抗战前的历史占据了更多篇幅,其它时段则相对单薄。很多成果都标明了明确的时间断限,如1900—1937、1912—1937、1927—1937,尤以“1937”成为一个天然的时间节点,历史似乎在1937年戛然而止。由此导致沦陷时期成为近代北京史研究中的薄弱地带。第三,专题方面仍有不足。第四,对于西方学界有关近代北京研究成果的译介不够。
研讨会还举行了《北京史学》新刊发布会。需要指出的是,《北京史学》(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提倡“大城市史”研究,并非严格限定在北京地方史或区域史领域。在刊登北京史研究文章的同时,也欢迎探讨其它地方史、区域史、城市史方面的高水平论文。 (陈菁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