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8年08月01日 星期三

    开启记忆的钥匙

    ——梅儒佩先生的《中国玻璃画》

    严建卫 《 中华读书报 》( 2018年08月01日   15 版)
    李白醉写

        提到玻璃画,如今50岁以下的中国人恐怕已经完全陌生。笔者当年在看到梅儒佩(RupprechtMay⁃er)先生的收藏之前,一直以为玻璃画就是小时候在许多人家都能见到的那种“喜鹊闹梅”或“鸳鸯戏水”之类的镜画,其实并不尽然。

        梅儒佩先生是德国翻译家和作家,早年在慕尼黑攻读汉学和东亚艺术史。他曾在中国工作多年,其间,以独特的艺术眼光收集了大量的中国玻璃画,又经过多年的研究与整理,将其编写成册。当《中国玻璃画——梅林收藏》一书呈现在读者面前时,想必许多人都会眼前一亮。

        玻璃画最初由西方传入中国,经过中国画师们的艺术加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早在18世纪中叶以前,我国广东即已开始大批出产玻璃画,并远销海外。据史料记载,乾隆年间,意大利人郎世宁(GiuseppeCastiglione)和法国人王致诚(Jean-DenisAttiret)曾为清廷绘制玻璃画。因此也有一种推测认为,基督教传道士对玻璃画技艺传到中国产生过重要影响。

        玻璃画用平板玻璃作“画纸”,利用其透光性,使颜料的色彩及表现力达到某种独特的效果。玻璃画的画法类似于鼻烟壶内画,是“反绘正看”,着色顺序也与油画相反,因此难度大,颇要功夫。

        在《中国玻璃画》一书中,读者可以欣赏到若干玻璃画艺术的精品。如:第68图表现《山海经》“大禹降伏淮水水怪无支祁”的情节,画面构图严谨,人物形态传神,色彩绚烂夺目。它与《贵妃醉酒》(67图)和《岳母刺字》(69图)一样,被认为是出自晚清著名画师吴葆贞(字锡堂,山东蓬莱人)或“吴派”画师(指吴葆贞的弟子)之手,无论是绘画功力和还是表现技巧,都堪称是上乘之作。除了吴葆贞,这部画册还收集了晚清至民国时期一些玻璃画名家的作品,有李云亭、刘玉霖、高子阳和金梦楼等。这些画师的作品大都线条生动、色彩丰富,趣味浓厚。尤为引人注目的是画册中的第66图。该画现由德国哥达市“弗里登施泰因宫”收藏,画作表现的是“李白醉写”的故事情节,“高力士脱靴”,“杨贵妃捧砚”,映衬出诗仙的狂傲与潇洒。这件没有落款的作品画技极为精湛:画面布局巧妙,景致描绘细致,透视关系准确,人物形态生动,令人赞叹。

        早年由于玻璃材料极为昂贵,玻璃画主要是宫廷或富贵人家的收藏品。据悉,“李白醉写”(66图)一画就是当年普鲁士王后路易莎送给萨克森-哥达-阿尔腾堡大公的礼物。这种品质的画作如今已十分罕见,但通过它可以管窥当年玻璃画艺术的风采与魅力。

        玻璃画自传入中国以后,曾一度作为外销艺术品出口欧美和亚洲各地,同时,也在中国逐渐流传开来。随着玻璃制造工艺不断改进,产量大幅提升,中国民间也出现了多个专门绘制玻璃画的作坊,使这门艺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到了19世纪末,玻璃画已风靡全国,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头百姓,许多人家都用玻璃画作为装饰品。

        《中国玻璃画》所收录的120余幅作品主要是晚清和民国时期的画作,它们表现出两个鲜明的特点:其一,作品的题材突破了清代早期的许多禁忌,变得更加广泛。从人物花鸟到山水景物,从古典文学、神话传说到轶闻掌故和文化风俗,几乎无所不包,丰厚的中华文化底蕴成为了中国玻璃画创作的无尽源泉。其二,这一时期的玻璃画表现出愈加强烈的民俗化风格。画册中,一部分作品描绘现实的社会生活,如:表现“教子读书”“开家庭音乐会”“从事文房四艺(琴棋书画)”等场景。还有不少画作通过人物、花卉和鸟兽的喻意表达对幸福、和美、长寿、平安的祝福与期盼。这些作品表明,此时的玻璃画艺术已把中国的广大百姓当作受众,适应他们的欣赏标准和审美需求。也许从今人的眼光看,一些由民间大批量制作的玻璃画在技法方面有些平庸、甚至粗劣,但其本身包含的文化价值却不可忽略。集合起来看,它们就是一幅展现中国社会变迁的时代画卷。

        这部画册较为完整地再现了晚清和民国时期中国玻璃画艺术的风貌,赞叹之余,笔者对梅儒佩先生不由地心生敬意。且不论作者是怎样历尽周折发掘玻璃画,就是为编写此书所花费的功夫就十分了得!由于大多数玻璃画没有标题和落款,画中的人物和场景即便摆在我们中国人面前大家也会一脸茫然。实难想象,梅先生是如何将它们一一“破解”。他不仅对许多取材于中国古典文学和历史(如:《三国》《聊斋》《西游记》《红楼梦》和《古今小说》等)的作品内容作了详细的介绍,对画中不同时期人物的服装、发型、饰物、用品以及他们的生活环境和背景进行了深入的解读,还诠释了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些特点,特别是“借物喻意”的表现手法。《中国玻璃画》虽然是一本画册,但它颇具严谨的学术风范。作者对每一幅画的分析和评论都做到了有根有据,凡引用他人的文字都标明了出处。看到书中那长长的注释和书目列表,可以想见梅儒佩先生一定寻访了世界许多地方的图书馆和艺术馆、查阅了无数的文献资料。

        近两个世纪以来,中国经历了多次战争与社会动荡,玻璃画这种不易保存的艺术品如今已为数寥寥,而有关玻璃画的研究更是一片空白,以致这门艺术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因此,梅儒佩先生对中国玻璃画的发掘与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此,著名作家和民间文学艺术专家冯骥才先生专门为《中国玻璃画》(中英双语版)一书作了序。他高度评价梅先生,称“他像一位文化和艺术的考古者,他挖掘到的东西之美之多之珍贵,令人称奇。“而在笔者看来,梅儒佩先生的这本书就像是一把钥匙,它帮助我们打开了记忆之门,重新认识那几乎被淡忘的民间艺术——中国玻璃画的价值与魅力。

        注:《中国玻璃画——梅林收藏》,这里的“梅林”指梅儒佩和他的夫人林海棠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