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8年08月01日 星期三

    十八世纪德国思想家亲岑道夫作品的英译之路

    黄丁 《 中华读书报 》( 2018年08月01日   14 版)
    《摩拉维亚教会的赞美诗与仪式》

        尼古拉斯·路德维希·冯·亲岑道夫(NikolausLudwigvonZinzendorf,1700~1760)是德意志著名的思想家、社会活动家和政治家,他被神学家巴特盛赞为一位先知式的人物。纵观亲岑道夫作品的英译,以1753年为节点可分为前后两阶段:第一、亲氏作品被大量英译的阶段:1740年至1753年。第二、亲氏作品英译戛然中断的阶段:1753年至2001年。作为一位被视为18世纪教会史上风云人物的亲岑道夫,其著作在18世纪40至50年代早期大量地被翻译成英文,然而从18世纪50年代后期至20世纪末,其著作再未被译成英文。这究竟是何原因?通过对亲氏作品英译的戛然中断的探讨,笔者试图简要描述摩拉维亚教会在英语世界的发展概况。

        由于亲岑道夫是一位未受过系统神学训练的神学家,加之其著作绝大多数是针对当时教会出现的某一特定问题而做的讲演,因此亲岑道夫的作品看似不成体系。除布道讲章外,亲岑道夫还写了大量书信、小册子和教会管理章程等,并创作了大量的赞美诗,其赞美诗大部分收录于《摩拉维亚教会的赞美诗与仪式》(HymnalandLiturgiesoftheMora⁃vianChurch)一书中。然而,在近250年时间内,亲岑道夫的作品再未被译成英文,导致英语世界对亲岑道夫几无了解,更别提英语世界的亲岑道夫研究。缘何在如此漫长的时期内,英语世界对一位曾多次前往英语世界,且在世界范围内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思想家不闻不问呢?

        第一,摩拉维亚教会内部发生分裂,从而导致摩拉维亚教会再难从英国获得捐助。18世纪40年代,英国国会曾一度限制摩拉维亚传教士在英属殖民地的传教活动。经亲岑道夫亲自前往英国国会申诉后,英国国会撤销禁止摩拉维亚传教士传教的法令。对摩拉维亚教会而言,这本系发展的良机。但是,包括约翰·卫斯理在内的支持摩拉维亚教会的英国人强调应当在英国国教会的框架内活动。当然,更深层次的原因乃在于亲岑道夫与卫斯理在自由意志与恩典问题上的分歧。作为结果,不仅仅摩拉维亚教会失去了资金支持,还使得在新大陆的摩拉维亚教会发生分裂,进而影响亲岑道夫作品的英译。

        第二,英语世界的摩拉维亚信众对亲岑道夫之神学的抛弃。任何一种理论都需要受众,无论是高深的神学理论,还是市井的流行文化,亲岑道夫的神学亦概莫能外。由于在亲岑道夫去世后,亲氏之神学因其不合正统的特质,逐渐遭到摩拉维亚教会信众的厌恶。此外,美国的摩拉维亚教会放弃使用德语,使得亲岑道夫的作品不再被阅读。加之19世纪,美国的摩拉维亚教会试图转变为一个美国的宗派,因而摩拉维亚教会的历史和神学遭到鄙夷。

        第三,亲岑道夫著作的语言风格。与其同时代的思想家相比,亲岑道夫是一位优秀的语言学家,其在著作中夹杂着大量的希腊语、拉丁语和法语的短语。除此之外,在表达内涵类似的词汇时,亲岑道夫还时常变换不同的德语单词。例如,在表达“教会”时,亲岑道夫运用了四个不同的德语词汇,分别为:Kirche、Reli⁃gionen、Sekte和Gemeine,且Kirche和Gemeine在亲氏作品中都是“不可见的跨教派的教会”之意。正因如此,亲岑道夫作品英译的难度大大增加。

        第四,亲岑道夫的神学特点。亲岑道夫之神学更多的关注于人的心灵,而非头脑。以理性为方法,以神学命题和宗教仪轨为内容,以将伦理教化为目标的传统神学被亲氏称作“头脑宗教(ReligionofBrain)”。亲氏的几乎所有作品都强调“心灵宗教”。然而,由于“心灵宗教”强调个体性的体验,因而不仅无法借助语言准确地表达,而且即便诉诸语言或文字对这一体验加以描述,又会因这一体验的逝去而导致诉诸文字的描述极不准确。因此,亲岑道夫在演讲时,其思想对受众而言具有直接的、情感性的影响,而这一点更是极难通过另一种语言转译。以上种种共同导致亲岑道夫对英语世界来说极为陌生。

        正是由于亲岑道夫神学的语言特点和神学特质,加之18世纪40年代在摩拉维亚教会内部发生系列的剧变,共同导致被教会史学家维尔斯顿·沃克(WillistonWalker)列为教会史上的二十位伟大思想家之一的亲岑道夫的作品在250年内始终未再英译,且亲氏的思想亦未获得英语世界的重视。直到20世纪60年,以天普大学的斯托富勒教授为代表的英语学界开始关注亲氏的作品,出版了研究德国敬虔主义思想的姐妹篇:《敬虔主义的兴起》和《18世纪的德国敬虔主义》。随后,英语学界于1973年重新印刷了亲氏的《九篇有关宗教之重要问题的演讲集》,于2001年再版亲氏的《宾州讲演集》。2010年,由凯克尔(GrayS.Kinkel)教授翻译,并由普林斯顿大学赞助出版了亲氏的《基督教生活与见证》(ChristianLifeandWit⁃ness)。在此之余,以普林斯顿大学和天普大学为代表的学术重镇开始陆续关注亲岑道夫的思想,并发表多篇极有分量的博士论文,其中有弗里曼(ArthurFreemann)教授的代表作《亲岑道夫的诠释学》(TheHermeneu⁃ticsofCountNicholausLudwigVonZinzendorf)等。在英语学界还创办了一个题为《摩拉维亚教会史》(JournalofMoravianChurch)的期刊,并涌现出一大批有关亲岑道夫研究和摩拉维亚教会研究的学者,如阿提伍德(CraigD.Atwood)教授和凯克尔教授等。

        综上所述,亲岑道夫作品的英译经过了一个从大量翻译到无人问津,再到重新被英语世界重视的过程。这样的一个过程正是亲氏领导的摩拉维亚教会在英语世界被接受、逐渐发展、发生剧变、进而沉淀和复兴的历程。在亲氏作品被大量英译的时期,正是亲岑道夫所领导的摩拉维亚教会在英语世界被接受的时期。而后,由于摩拉维亚教会分裂,导致亲氏所领导的摩拉维亚教会无法在英语世界获得足够的资金,从而影响摩拉维亚教会的发展,并影响亲氏作品的英译。久而久之,之前在英语世界中深受亲岑道夫影响的教会逐渐对亲氏的作品变得陌生,加之其重视体验而非思辨的思想使得英语世界对亲氏作品更是较少问津。至于为何亲氏思想在20世纪60年代后突然在英语世界开来,并带动亲氏作品的英译?究其原因在于:二战后,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展开的同时,亦伴随着宗教冲突,而亲氏强调一种“跨教派的宗教”正好被时下学者认为是治愈时代病症的良方。故,亲氏作品的英译和亲氏思想的研究重新进入英语学界的视野。总之,亲氏作品的英译史就是一部摩拉维亚教会在英语世界传播的历史。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