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玥含的多部少年成长小说,呈现出一以贯之的创作特色,她以一个女性作家敏锐的感知能力与传达能力,记录由儿童到少年,由身心依赖到内在独立的裂变,力求以自己的作品引领少年安度裂变期,抵达精神的成长。在选材方面,汪玥含自觉过滤掉了常态的成长,而是将关注的重点指向那些遭遇种种家庭变故、遭受种种情感创伤的成长个体,揭示在看似常态的表征之下,少年人心灵深处的伤痛,用爱之笔,以爱之名,拥抱心灵,阐释爱的母题。《沉睡的爱》,是继她的《乍放的玫瑰》《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月亮是甜的》等之后,一部具有鲜明的心理小说特色的成长小说。
汪玥含对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有着深入的观察,致力于关注和表现特殊的少年个体,他们可能是同学老师眼中的优秀学生,却深陷异于常人的心灵困境。她的《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刻画了一个患了“暴食症”的孩子,因为情感、安全感、存在感的缺失,只能靠吃来填补内心的空缺,孩子苦苦挣扎的情感状态令人动容。《沉睡的爱》与《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一样,同样选取了一个“另类”的主人公——12岁的女孩“林珈”,她严重自我封闭,在同学们眼中是一个“恐人症”患者,内心默认了无数负面概念,“脸盲症”“名盲症”“一个有病的人”。作品通过种种细节,将林珈的特殊行为心理勾勒地活灵活现。这个孩子面对教材会产生强烈的幸福感,对外在的小小的刺激会做出过激的反应,对同窗六年的同学叫不上名字,不能忍受与他人的近距离相处,尤其不能忍受常人看来正常不过的肢体接触,甚至与自己的亲人也从未有过拥抱。
汪玥含以细腻之笔,努力揭示这些“另类”少年背后的非常态家庭,揭示某种精神刺激、心灵创伤的成因,揭示其对少年心理成长产生的严重影响。像《月亮是甜的》《乍放的玫瑰》一样,《沉睡的爱》再次将剖析之笔指向了非常态的家庭。林珈所处的,是一个破碎后重新组合的家。生母与父亲因价值观的冲突最终走向婚姻破裂。爱好文学、遵从内心操守的父亲,面对强势、现实而物质的母亲,始终是失语的,弱势的,甚至卑微的。青春期的孩子苛刻而敏感,林珈对自己的父母心生厌弃,将父亲的面庞的定义为“猥琐”。婚姻的经营与维护,实在是世间最复杂的课题。这种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必然已心怀隐痛。林珈在心中感慨:“等我长大了,我会远离婚姻”,因为它太“让人恐惧”,太“复杂难懂”。玥含的作品,不但是关于孩子心灵成长,更是关于家庭、关于成人心理问题的观照与思索。孩子的种种异样表现,映射出的其实均是成人的种种生活败笔。
逃避现实的林珈不但在学校疲于应付人际,还不得不面对来自家庭的刺激,恐人症日益严重。父亲再婚,林珈的家庭中也有了“入侵者”。在林珈眼里,这个修补后的家庭“依然是破碎的”。二婚家庭形同战场,弟弟“苏墨”成为她无处可逃的对头。“苏墨”同样是古怪而异类的,而他的心理的怪又源于身体的残缺——苏墨是一个先天没有耳廓的三年级小男孩。玥含总是这样,揭示表征背后、任何心理疾病背后、残酷的现实根源。两个有着心理创伤的孩子碰到了一起,各种诸如“包书皮”之类微不足道的琐事,都会成为家庭战事的引线。已经被逼向死角的林珈不得不奋力挣扎,却在这个过程中深深伤害了弟弟苏墨,绝望的苏墨出走、重病,林珈因此而陷入深深的自责,并被迫走向自我修复。
描摹如此复杂的内心世界,汪玥含采取了心理小说的创作手法,展开大篇幅的、精微而撼动心灵的内心抒写。作品不同于一般小说将心理描写定位在烘托人物上,而是让心理状态的描写成为了小说的主角。《沉睡的爱》中,林珈的心理描写贯穿了整部作品,她的大段内心独白成为推动故事行进的主要驱力。大量紧张而复杂心理状态描写,将一个孩子的内心世界和盘托出。我们看到一个孩子在心理疾病的边缘苦苦挣扎:遭逢选大队长、苏墨打架等事件时,林珈一次次选择了逃避,甚至以眩晕、失聪等应激反应抗拒排斥。而之后,病危的苏墨唤醒了林珈心底的善良,“我的心开始瑟瑟发抖,就像我冷漠的背影让苏墨无法承受一样,苏墨留给我的冷漠的寂静让我也无法承受”,“我仿佛看到苏墨的胸口有一个巨大的空洞,那个空洞是被刀剜出来的,我突然意识到,他很痛的,他比我还要痛”。在对婚姻中父亲的隐忍与绝望感同身受之后,林珈再次对新家庭中弟弟的心灵伤痛感同身受。遭受良心谴责的林珈仿佛看到,“他们大张着嘴,用自己最大的声音在向我说话,我惊恐地望着大家的嘴,他们每个人都发出巨大的响声……”,巨大的心理压力,显形于玥含的笔端。作品中大篇幅的情感渲染、大段的心底忏悔,让人联想到梵高的画作,难以触摸的内在情感就这样呈现无余,激荡着观者的心灵。
玥含既是一位心灵的冷静审视者,更是一位心灵的动情抒写者。她以极致的感知能力书写疼痛,又以浓挚的爱疗救少年的苦痛,守护少年的心灵成长。《沉默的爱》中,“会爱的人,才是人,人生才有意义。孤独,是人生的本质,但,爱,也是人生的本质”,这一充满温度的主题句贯穿而下。作家用自己的笔,开掘孩子内心深藏的爱和心底善良的天性。无助的林珈终于不断地打开自我,努力改善自己和周围的关系,努力给予苏墨姐姐的爱。她终于发现,原来一切的改变,首先源于自己,哪怕只是小小的一点,也会令一切换了面貌。亲人之间、同学之间的相互支撑与支持,那个在12岁才迎来的拥抱,让林珈感到如一股热流从心脏向外流出,也让每一个阅读故事的人心生无比的温暖。
汪玥含的文字,洋溢着欢快跃动的青春气息。读到开篇“每当我清醒地想这些问题时鼻子就会禁不住地哼一声。我就是这样的,不会掩饰”时,深感文如其人。这种如少年人一般的表述,并不需刻意而为,而是始终属于她的,显现着作家内心的持久的青春感知力,也为她的作品抹上了一重黑白分明的色彩。汪玥含的文字同时又是干练犀利的。她爱诗,常以诗的节奏、以“语言的加速度”讲述故事,多次使用密集的短语完成复杂的心理描写,快节奏地推进情节。这种因节奏而产生的紧张感,恰恰与复杂突变的心理节奏相吻合,形成一种阅读的紧张感。艺术的修养,对诗歌的挚爱,又让玥含的文字拥有了一种与心灵无痕沟通的能力,表述情感时如繁花盛开。玥含还善于借力,用歌、用舞、用诗穿插于作品之中。《沉睡的爱》中,电影《上帝也疯狂》的讲述穿插于姐弟和解的始终。细细想来,主人公的人生,生活轨迹中多重偶然性的叠加,产生了强烈的戏剧性,最终又终于回到了应有的轨道,正如上帝一个善意的玩笑。这种穿插,在玥含的《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中就曾令人印象深刻。作品以顾城的《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贯穿始终,正是生活中的不足,才使孩子竭力营造天真的幻象世界,将这样的童真幻想作为心灵的救命稻草,情感格调与意蕴呼应紧密,也令小说始终诗意氤氲。
总之,汪玥含是一位真挚的青春守望者,为那些因为种种原因陷入困境、迷途的孩子点亮灯盏,指引他们走出青春的森林,找到自己前行的方向。她用自己的创作,诠释着成长小说的精神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