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8年07月25日 星期三

    “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

    《朱永新教育演讲录》:“担当责任并举,生命与使命同行”

    段伟 《 中华读书报 》( 2018年07月25日   16 版)
    《朱永新教育演讲录:创新教育才能创造未来》,朱永新/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3月第一版,78.00元
    朱永新

        《朱永新教育演讲录》(人民教育出版社)是一本与时间对抗的精致大部头,看似文笔朴素平易,却经得住细细品味。慢慢品咂,各种滋味交互错杂,入口入心,其境妙不可言。

        《朱永新教育演讲录》是永新先生演讲文稿荟萃,精选、收录了先生富有代表性的演讲68篇,68篇讲稿各自独立,但一脉相承,其对教育教学的系列思想主张和改良之策相互印证,互为前提,理论框架的系统性、整体性令人印象深刻。《唤醒的力量》《总结,是为了更好地出发》《职业教育的三重境界》《教育的蜕变》《孩子期待的教育》《文化中心,精神客厅,心灵牧场》这些说辞,往往掷地有声斩钉截铁,他却春风化雨、娓娓道来,如陌上赏春。

        教育话题高烧不退。摇旗呐喊者何其多也,或名噪江湖、或爵重庙堂者亦为数不少。所谓教育改革,竟成武器。既悖天道,亦违“化成天下”之训。永新先生一直独立求学,未陷任何门派,故心清路正,一意务道。他心中的教育改革,不是武器,而是春风。应试教育积弊四十年之后,教育慢慢恢复生机,春风与生气同在同来也。

        永新先生学问宏富,更深得儒学“经世致用”神髓,有安民济世、匡扶社稷之志。他曾以《中国教育缺什么》为题给学生授课,其著作则有以《创新教育才能创造未来》为题者,讲题书题均揭示其治学宗旨。不少对教育改革缺乏了解的国民,担心“教育改革热”意在复古或拷贝国外,永新演讲录作为一个个案,有助于化解这些国民的忧虑。

        这些年来,我浏览他近四百万粉丝的微博,研读他的著作、阅读报刊杂志对他的介绍,包括与他在线交流,在我的心中,他是一位有社会责任、社会理想,时刻关心民族前途和人民命运,替社会和人类思考的真正的学者。

        教育是为人民的利益、尊严、幸福服务的,是为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兴盛服务的,也是为建构政治认同和社会凝聚力服务的。明乎此,才有经世致用之基础。《朱永新教育演讲录》于此多有阐述,在当今教育板结之处撬开了一个缝隙,出现了一束光柱,值得读者思量。

        从《一个人的世界有多大》《人才培养与教育创新》中我们可以了解,永新先生特别喜欢阅读,心无旁骛,沉浸其中,不论经史子集,又或奇门秘要,以一种“不易乎世,不成乎名,确乎其不可拔”的毅力,作为一个功成名就的学者,“担当责任并举,生命与使命同行”,对于今日的社会形式而言,可谓“异数”。

        他是凭着悟性,直接通过前人著作体察教育教学的。这样的人,学习重心往往不在言,而是心;不是术,而是道。关注言与术者,一般可以训练为研究者,关注心与道者,则可能成长为教育教学的承载与光大者。承载者非训练造就,乃禀赋所致也。研究者固可宝贵,然终属枝叶;承载者尤其难得,盖因其怀化大本大源也。

        故永新先生这一传承发展教育创新之路,须由自身先天的卓然禀赋与后天的因缘造化共同促成。子曰:“文王既殁,文不在兹乎!”我们当今的教育,非赖研究者赓续之,须靠正本清源承载者发扬光大之。永新先生还有一个特点,能帮助有志者在现实环境中,创造焕发之条件。须知为学者甚多,能播布其学进而学以致用者甚寡。盖因禀赋各异,难求其全也。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们的教育经历了由新盛到迷茫的挣扎,出现了一大批自负、自虐、崇洋媚外的负能量风云人物,准确表现了挣扎的焦虑、绝望与乖谬。教育的振兴,不可一蹴而就,永新先生对教育的思考践行一刻不停,为了让教师和孩子们“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他发起了一个以教师发展为起点,以十大行动为途径的新教育实验。2000年开始,新教育从苏州开始启航,到现在已经有18年的历史,参加实验的学校4200余所,县级以上的实验区142个,440多万教师和学生参与实验,是中国民间规模最大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实验探索了职业认同加专业发展的教师成长模式,在教育理论研究与一线教师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帮助了数以万计的中国教师成长。新教育实验通过书香校园建设、家校合作共育、未来学习中心的探索,找到了既能提升综合素养,又能提高成绩的路径,有效提升了许多区域的教育品质。江苏、山东、湖北、安徽等许多县域教育整体水平大幅提升。

        “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先生游心艺文,是为了澡身浴德,正是一种大爱促成其“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的教育理想。高屋建瓴,深入浅出,不玄虚,不疏远,举手投足透着随和,叙事论说高妙有味,说古论今,侃文逗艺,透露着浓厚的人生逸趣和教育旨归,表现出传统文化的现时积淀。

        “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

        “教育的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倾听生命拔节的声音。”这是永新先生理解的教育之道。

        在当下环境下,“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仍然只是一个值得追求的理想境界,一个必要的乌托邦。而重申教育理想,重建理想教育,恰恰是新教育共同体成员——一群教育理想主义者的追求。在现阶段,这一追求主要体现在新教育人力图实现的“四个改变”上: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改变教育科研的范式。

        先生认为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在他看来,教师理应博文约礼,志远行近,修身慎行,怀德自重。教师是帮助学生走向历史的一座桥梁,学习犹如登高山看世界、上层楼阅人生,教师自己多学一些,融汇在从教行为中,就可能多给学生一点滋养。对教师而言,教育的最高境界是“生命与使命同行”——我们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在提升自己;我们在从事教育的同时,也在发展自己的生命。一名真正的教师,或许也会在某一个瞬间懈怠一点、马虎一点,但他会立刻听到内心里慌乱的鼓点。因为教师的一切琐碎和重复,最终都会镌刻成学生前行的每一个脚印。

        知道,悟道,拓荒耕耘;行道,守道,点火播种;一种诗意的温情和智慧,感染广大教师一同分享,一同品味,一同守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