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8年06月13日 星期三

    勾勒出近百年泰山之阳、汶河流域的历史变迁。

    一部鲜活的区域社会口述史

    李晓筠 《 中华读书报 》( 2018年06月13日   20 版)
    《记忆大汶河》,张甲军主编,山东友谊出版社2017年出版,定价360.00元

        人类繁衍生息,永远匍匐在历史长河之中;孕育一方儿女,随时随地仰赖于故乡山水。余光中先生一首《乡愁》,不知道出了多少人对故乡山水的无穷思念!

        不久前,笔者有缘拜读张甲军先生主编的《记忆大汶河》,其书开宗明义“记得住的乡愁,留得住的乡情”,并为此勾勒出近百年的故乡画卷,这使我立刻在情感上产生了《乡愁》般的共鸣。书中描述的故乡风俗人情、大好山河及人物故事,让人深深体验了作者对故乡这片热土的眷顾与情怀。然而,该书却不是一篇散文或一部纪实文学著作,而是一部严谨的区域社会口述史研究著作。

        一方面,该书当然要勾勒出近百年泰山之阳、汶河流域的历史变迁。例如,阅读其“汶水汤汤”篇,可感受大汶河的无限风光。作者透过辑录大汶河流域历史演变、水文特征、自然风光等物象的口述资料,给人以魂牵梦绕之感。阅读其“禹手浚治”篇,可感悟几代人以大禹治水般的胆识如何兴利除弊、让汶河造福于民的艰难经历。阅读其“民俗文化”篇,即使外乡人也会情不自禁地对这片土地产生美好憧憬,多么希望与当地人谈天说地,也来一场书中所述“抬芯子”游戏,听一段“正在被遗忘的民谣”,吃一顿“十大碗”宴席。其他,如“天工开物”“民生经纬”“烽火烈烈”“汶河儿女”“名胜古迹”“往事撷萃”诸篇章,皆从不同角度和侧面,描述了泰山之阳、汶河流域的自然资源、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人文圣迹、趣闻轶事等等鲜活内容,让人读来爱不释手。

        另一方面,该书不是简单的口述史料整理,而是紧紧追随区域社会史、文化史、口述史的新趋势、新理念、新方法,试图通过“三亲资料”排比,运用文化生态学分析方法,向读者进一步展现泰山、大汶河的地理环境对于当地文化特点的形成和演化传承的深刻影响,以及人、地之间的互动关系。譬如,该书在每一篇章之前,总是先有一个学术性的“综述”,或概括叙述背景;或追索缘由、起因;或梳理事相线索;或突出、强化结果;或总结经验教训;或凝练影响、意义;或自出机杼作简要评价;或用浓墨重彩作综合描述等等,不一而足,都是根据本篇的内容特点和实际需要予以斟酌、构思,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具有浓烈的理论色彩,在本篇章之内起到画龙点睛、钩玄提要、引领导向作用,是统摄全篇章诸多口述资料的灵魂,最能体现该书的学术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社会史、文化史、口述史研究方兴未艾,屡屡成为中国史研究的热点领域,目前正在向纵深发展,向横向拓殖。常建华先生指出:“面向未来,社会空间的拓展,社会史与新文化史联袂,跨学科的视野,或许是近期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发展趋势。”而口述史研究也正在尽力弥合理论研究跟资料辑录之间曾经的脱节现象,并开辟了新途径。《记忆大汶河》一书能够打破行政区划壁垒,把区域地理环境看作一个有机整体,从地理环境的内在属性去解析区域文化,并动用了多学科方法,这都符合区域社会史研究的发展要求,还能把资料性、学术性、可读性有机融为一体,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不失为一种创新性尝试,也是对泰安地方史研究的一大贡献。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