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与思
在近代日本历史当中,明治维新绝对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在明治维新之前的幕末史中,“黑船来航”(也称“佩里来航”)作为迫使日本走向开国的一个重要事件,虽然广为人知,却不如明治维新那般受到关注。
用“黑船”(军舰)迫使日本开国的美国使节名叫佩里(MatthewCalbraithPerry)。早在20世纪初,佩里就获得了日本人的尊敬和感谢。举例而言,神奈川县横须贺市久里滨海岸有个“佩里公园”,公园内竖立着一座“佩里登陆纪念碑”,上书“北美合众国水师提督伯理上陆纪念碑”,由日本首任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亲笔题写。这座纪念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01年。在这一年的7月14日,日本政要为“佩里登陆纪念碑”举行了盛大的揭幕仪式,约有1000人参加盛典,时任日本内阁总理大臣桂太郎也在其中。之所以把揭幕仪式选定于7月14日,是因为1853年7月14日(嘉永六年六月九日)这天,佩里由久里滨登陆,与日方举行了国书交付仪式。时至今日,每年7月中旬,这里都会举办“久里滨佩里祭”。
无独有偶,静冈县下田市有个“佩里登陆纪念公园”,公园里竖立着“佩里舰队来航纪念碑”。为何下田也有一座纪念碑?那是因为1854年3月31日(嘉永七年三月三日),日本和佩里所代表的美国签订了第一个条约——《日美和亲条约》(也称《神奈川条约》),条约规定下田和箱馆(现在的“函馆”)为日本向美国船只提供淡水、食物、煤炭以及其他物品的港口,允许美国船只进入。
也是在这一年的阴历三月,美国舰队首次登陆日本,地点就是下田。从1934年起,下田市开始每年举办“黑船祭”,虽然期间有所中断或改变场地,但是到目前为止,“黑船祭”已经举办了将近80次。
为何直到今天日本人仍然热衷于纪念佩里?这种现象非常值得深思。日本立命馆大学副教授佐伯千鹤就把“黑船祭”视为日美之间“软实力”外交的经典案例,肯定了“黑船祭”在日美关系史中的作用。与此相对,京都橘大学副教授后藤敦史则认为,“黑船来航”虽然在日本史中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但是对于美国外交史而言却没有那么重要,毕竟,美国在开辟太平洋蒸汽船航线时不仅要确保日本这个“点”(港口),同时还要测量整条“线”(航线)。
关于“黑船来航”的历史意义,东京大学名誉教授三谷博更倾向于“期待读者把这一段历史当作人类历史中不时发生的、一个普遍性问题的案例研究来阅读”。“黑船来航”的普遍性在于,外国军舰的到来并非一个突发事件。在该事件之前六十多年,许多日本人就已经担心着这一天的到来;清政府在鸦片战争败北后,日本人的危机感进一步加深;《南京条约》签订以来,荷兰多次向日本通报英国、美国的通商意向;甚至在佩里到达日本的前一年,也就是1852年,荷兰还在提醒日本注意美国派遣使节的问题。一切都有先兆,尽管如此,日本人却没有利用好这段准备时间。也正是从这时起,德川幕府一步步失去其在日本的权威,最终在1868年被正式推翻。在三谷博看来,回顾“黑船来航”的意义是为了以史为鉴。
三谷博教授是日本著名的幕末史、明治史专家,他的《黑船来航》共分十章,从历史背景、日本知识分子的对外认识、德川幕府的举措、西洋各国的亚太政策、沟通和翻译时的困难等角度,生动详实地分析记录了从19世纪初期到1858年幕府与欧美五国签订友好通商条约时的史料,揭示了各个条约签订前后鲜为人知的秘密,有趣而又令人感慨万千。
1603年,德川幕府开始掌握日本大权,正式开启江户时代。两百多年来,日本几乎没有战争和大的内乱,整体上可以算是波澜不惊。即使是在1868年1月3日王政复古发生后的当晚,土佐藩前任藩主山内容堂仍在为德川将军争取明治新政府中的一席之地,理由之一就是不应于“一朝之间,厌弃疏远创建二百余年天下太平盛业之德川氏”。由此可见德川幕府过去的功绩。倘若德川幕府能在“黑船来航”前做好准备,或许能够更久地维持其统治地位。很多人也是基于这一点批评德川幕府葬送了体面开国的机会。
然而三谷博却提供了一个新颖的思路,他认为,德川幕府未能做好准备的原因之一在于,“天保改革”的失败留下了严重的政治后遗症,“在这种非常时期,如果将开国这一关系到基本国策的问题提到日程上来,无疑是一种政治上的自杀行为”。并且,德川幕府其实采取了一些行动。比如说,1842年,德川幕府废除了1825年以来的“异国船打击令”,不再武力驱逐外国船只,转而向外国船只提供燃料淡水,其目的是为了避免与外国船只产生纠纷招致鸦片战争那样的报复;1849年,德川幕府发布了“御国恩海防令”,要求不分高低贵贱,农民与城市居民等被统治者也应予以协助,“倾日本国之力”驱逐西洋各国;1850年,幕府派遣大型调查团对日本海防进行调查研究,该调查团提交的调查书却否定了创建海军的方案;1852年,幕府完成了江户湾炮台改造和大森炮兵练习场的建设工程,虽无打仗的意愿,却期待通过加强海防来获得底气,用以拒绝美国的通商要求。在此,三谷博提出了一个新的见解——德川幕府在佩里来航前加大锁国力度并非因为无知,反而正是因为他们注意到了西洋征服世界的动向。
美国率先叩开日本的国门具有历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如三谷博所分析的那样,偶然性在于,俄国、英国都有遣使叩关计划,却因种种原因延期或搁浅,法国舰队和美国舰队曾于1846年分别开赴琉球和浦贺港,却都很快离去;必然性在于,1848年美国将加利福尼亚州并入版图,拥有了太平洋沿岸的漫长海岸线。倘若美国继续沿用欧洲各国开往亚洲的航线,那么抵达中国就已心满意足,可以攫取到丰厚的利益,继续东行至日本的意义不大。然而美国若要在东亚贸易领域与英国对抗,就得改走耗时更短的太平洋航线,此时,日本就成为了通向中国的必经之地。当然,美国需要日本提供港口,其目的不仅是为了补给煤炭等物资,还希望能使美国捕鲸船得以避难。不过从总体而言,日本之于美国的战略意义早在19世纪50年代就已成立。
从今天的视角来回顾历史,德川幕府在面对已经可以预见的未来时频繁失策。然而美国在打开日本国门的过程中也有不少失策。如三谷博所言,佩里低估了通商问题。《日美和亲条约》在原则上未确定国家间的正式交往与通商关系,主要是要求日本向美国船只提供两个港口用以补给物资。为此,佩里回国后遭到了美国方面的质疑,不得不做出辩解。1858年幕府与美国总领事哈里斯签订《日美友好通商条约》,条约规定,除特定物品以外,日本从美国进口商品的关税为20%,美国从日本进口商品的关税为5%。三谷博指出,以《日美友好通商条约》为蓝本的日英条约(1858年)规定,日本从英国进口棉织品和羊毛制品的关税税率从20%下降至5%,也就是说,英国比美国更加重视日本市场,希望为自己的产品打开国外销路,而哈里斯则更加侧重于购买日本的商品。
不仅如此,三谷博还特别指出,虽然1858年签订的友好通商条约在制度上存在一定缺陷,一直被明治时期以来的日本人认定为不平等条约,但是考虑到幕府末期的历史环境,条约中的部分内容在当时反而对西洋各国不利,很难称其为“不平等”。这又是一个颠覆常识的观点。
总体而言,三谷博的叙述方式比较客观,沿着时间线来讲述前因后果,并在行文中介绍了许多有趣的史实和新颖的观点,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耐人寻味的是,《黑船来航》在日本读者那里获得的评价颇为不一。比如保守系杂志《月刊日本》在其官网推荐了该书,编辑委员中村友哉指出,他从书中看到了美国以文明的名义将其军事威胁琉球的行为正当化,看到了美国的侵略行径,并由此联想到如今的冲绳美军基地问题等,呼吁日本读者抛弃附庸于美国的想法,让日本实现真正的独立。鲁迅先生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作为中国读者,我们又能从《黑船来航》中看到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