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8年04月11日 星期三

    只求芬芳满人间

    ——散文集《紫丁香》读后感

    王文章 《 中华读书报 》( 2018年04月11日   16 版)
    《紫丁香》,庄正华/著,中国文联出版社2017年12月第一版,38.00元

        平平淡淡才是真。我想,这也是正华同志内心人生追求的境界。

     

        庄正华同志继他的论文集《耕耘希望》2013年正式出版后,新作散文集《紫丁香》又与读者见面了。我作为他的同事、朋友,除了表示祝贺外,还想就读了集子收录的近50篇散文、随笔,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感想。

     

        和大多数“老三届”的经历一样,正华同志初中毕业就自愿报名上山下乡,从繁华的大城市上海到北大荒,6年艰苦的劳动锻炼,不仅使他较早地接触基层、认识社会,而且磨砺了意志、塑造了品德、树立了做人的基本原则。北大荒春夏秋冬的洗礼,庄正华在劳动中呈现的质朴、踏实的本色被肯定,1974年秋,他被推荐到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虽然那时尚属“文革”后期,是一个老师不敢教、学生不敢学的年代,但北大不少老师为人师表、严谨治学和关爱学生的学风和品德,依然深刻地影响着知识苍白时代热情求知的青年。庄正华在这里拓展了求知求学的视野和道路,也奠定了他后来长期从事文化工作的基础。这可从他的散文《魂牵梦萦未名湖,岁月难舍师生情——北大生活二三事》看到他不能忘却的记忆。

     

        大学毕业后庄正华被分配到文化部工作,主要从事文化政策理论、法规研究及文件的起草工作。期间,虽然工作岗位几经变动,但他始终关注文化发展与文化体制改革问题,通过到地方调研、考察和思考,参与和主持起草了不少具有真知灼见、有分量,至今仍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调研报告、理论文章等,这对推动工作都起到了应有的作用。机关事务容易使人陷入刻板、缺乏创造力的工作循环。我的印象,庄正华同志一直保持着一种努力学习、善于思考、充满工作活力的状态。这是很难能可贵的。

     

        不惑之年之后,因工作需要,庄正华同志被文化部党组任命调到中直院团改做党务工作,而且一干就是14年直至退休。期间转换了3个中直院团:中央民族乐团、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和中央芭蕾舞团,工作始终兢兢业业,认认真真,很好地完成了部党组赋予他的工作任务。然而,工作岗位的变动,工作的繁杂忙碌,并没有使他放下手中的笔。写作,仍然是他内心的冲动和工作之余的坚持。正如他自已所说,“许多文章都是腹稿打了又打,推敲了又推敲,几乎到了呼之欲出的地步”,“忙完了一天的工作和家务,坐在台灯下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这次收入《紫丁香》的近50篇文章,从正华同志上大学期间发表的第一篇文学作品算起,写作时间历时整整40个年头。40年间,有许许多多的理由,可以让他放下手中的笔。但他滴水穿石,心有所系,持之以恒,不懈坚守。板凳坐得十年冷,没有一点精神和追求,是难以做到的。其中,更值得一提的是,正华同志自2011年初退休后,退而不休,除忙社会活动外,写作更旺盛,发表散文、随笔达20多篇。正是“不用扬鞭自奋蹄”。

     

        读正华同志的散文、随笔,其一,最鲜明的感受是无论写人写物写景,还是写亲情友情,字里行间都涌动着昂扬向上、祛恶扬善的正能量。如果没有炽热的家国情怀,对美好情感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大自然一草一木的眷恋和热爱;如果没有对社会变革和社会生活的深入观察、思考和积累,是写不出既有感染力又有一定深度的文章的。读他的《寻访将军县》《夜宿大寨》《碧海蓝天绿成荫——珠海澳琪岛揽胜》等,写景写情,娓娓道来,多有引人沉思之处。又如,《体验中国速度》,堪称新中国铁路事业发展简史。正华从他几十年乘坐火车的点点滴滴入手写起,感性的描绘与理性的概括融为一体,作者笔下一个浓缩了的新中国铁路发展史概貌呈现在读者面前。再如《丹江饮思源》一文,正华细致描述了丹江口水库移民工作的艰辛和不易。库区老百姓国家至上、以大局为重的无私奉献和各级领导干部夜以继日、超负荷超强度的工作精神感人至深。文章结尾以“有时我常想”的抒发,作者和读者与库区移民换位思考,城里人和农民工换位思考,使文章“思源”的立意更具深度,给人以思想和情感的震动。

     

        其二,以小见大,以情动人。这类文章较多,如早期的《盖子问题》《楼房的变迁》《书桌》,以及近年来的新作《摆渡》等,都是从某一点或某一件事出发,一孔窥全豹,折射整个社会。《摆渡》,作者从家乡上海黄浦江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交通工具发展的细微变迁,来反映整个社会包括浦东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变,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引人思索,引人感慨。

     

        对亲情,尤其是对母亲的抒写,是永远的创作题材。能否感人,贵在刻画笔触的独到和感情体验的深刻、独特。正华笔下的《母亲》不落俗套。他通过对自己母亲一双手细腻变化的描写,表达对母亲勤劳、奉献、慈爱的记忆和对母亲的深厚情感。大字不识几个,却通达情理、有很好大局观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妇女,平凡而又不凡。许多读者,可以从中看到自己母亲的身影。据说,有朋友、同事读了这篇文章后给他打电话、发微信,说,“太有同感了。母亲健在的时候不知道如何孝顺和报答,等老人家一走,后悔莫及,留下终身遗憾”。正是从作者对自己母亲的独特刻画中,唤起多少读者“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人生情感。

     

        其三,文笔细腻、朴实。正华同志的文章读来亲切,这缘于他的文笔细腻、朴实,无华而不实和矫揉造作。他比较善于通过细节描写,使笔下的人物或情境,跃然纸上。比如《难忘的北大荒岁月——忆老营长朱春生》中,老营长送他上大学时告别情景的描写,情寓景中;《母亲》中母亲为节约一分钱,买一斤面条来回跑两趟等,刻画逼真,读来如在目前。

     

        其四,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散文集按内容分成6个篇章,既有作者在国内外调研考察的总结和体会,又有随团赴国外演出的记叙和观感;既有对社会变革、社会现象的记录和感悟,又有对同事、朋友和亲人的记忆的抒发;既有对祖国壮美山河的描写和赞颂,又有对文化事业创新发展思考和概括。洋洋洒洒写来,读之却是令人回味。无论是思想、情感的开掘,还是认识价值的揭示,以及各种知识包括科技知识的丰富性和不少篇章文字的优美,都显示着作者写作的功力。

     

        本书的书名,取之正华同志早年创作的《紫丁香》一文。作者以紫丁香花瓣小、花期短、不引人注目,然而花香照样洋溢人间来比喻文中那个普普通通、平凡又令人钦敬的勤杂工——徐大爷。虽然这样的隐喻有些生硬、肤浅,但踏实、低调,是人生的一种品格。为人低调,不事张扬,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埋头工作,平平淡淡才是真,这不正像花香淡而幽远的丁香树吗?我想,这也是正华同志追求的境界。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