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北京的戏曲舞台异彩纷呈,而在舞台上,一代京剧宗师谭鑫培堪称独领风骚。据说,在当时的四九城,时常可听见戏迷们哼唱他的许多代表性唱段,其中就包括《战太平》中“我主爷洪福齐天降,刘伯温八卦也平常”一段,以致后来谭氏着意将此灌制了唱片,一时风靡。这一唱段何以如此脍炙人口?一方面在于唱腔激昂慷慨,韵律优美;另一方面也在于各个阶层人士对明初刘伯温的传说耳熟能详。
刘基,字伯温,是元明之际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思想家。他生于乱世,“资兼文武”,风云际会之中,辅佐洪武皇帝朱元璋开创有明一代纪元。其事迹流传于社会各阶层,并在民间不断“层累地”敷饰下,渐被神化。不独民间如此,就连士大夫对刘伯温事迹的书写,“所载(刘)基事不无过饰”。如署名为黄伯生的《故诚意伯刘公行状》(下文简称《行状》)就是这样一篇典型的“不实之词”。《行状》不仅杜撰刘基事迹,掩盖历史真实,就连作者姓名与撰写时间也有作伪。杨讷先生《刘基事迹考》一书对历来正野史中刘基事迹进行了细致考证辨伪,对如上述一些问题作了深刻揭示。
杨讷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史专家,长于考据。他对《行状》真实性的怀疑早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时间里发表了一系列相关文章,直到本书出版,对刘基事迹的考证已是相当全面。作者采取考证与叙事相辅的写法,增添了书的可读性,这不仅是在做一项扎实严谨的学术考据工作,更试图为大众读者提供一本内容真实、述事亲切的刘基传。
在众多民间文学戏剧当中,刘伯温被描绘成运筹帷幄、算无遗策、“诸葛亮式”的谋臣,甚至还留有可以预知未来的“烧饼歌”。明代佚名氏所著《英烈传》为较广泛流传之刘基故事文本。小说言刘伯温精通天文八卦,时常有如神助。如叙其早年隐逸草莽之间,得白猿教授“天书”,得到“佐帝王之术”,后观“真天子出世王气,应在金陵”,便立志辅佐“金陵真天子”;又如大战鄱阳湖之际,掐算难星将至,救朱元璋于陈友谅火炮之下。在辅佐朱元璋平服诸雄、北逐蒙元的过程中,刘伯温的卦术“仙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见,刘伯温不仅是一位神机妙算的军师,更是神通广大的日者、望气师。而本书对这些说法予以全盘推翻。
刘基作为南人(元代四民之末),初入宦途,止为八品县丞,且早年仕途多舛,人生潦倒,身上的才华不能施展。《行状》则说当时著名文人揭傒斯慧眼识才,初见面便目刘基为“将来济时器”。本书依据对当时政治气候的分析,认为恐怕是《行状》作者虚构了这一“伯乐事件”。
在至正十九年时,刘基在时局的逼迫下,投奔了割据应天的朱元璋。刘基仕元二十余载,一朝另投新主,不能完全不顾物议,“内心不安可以想见”。据本书考证,直到来到应天后,其本人还在心怀忐忑,“不能无芥于心”,这也符合一个注重“名节”的儒士的心态,而并非如《行状》、后世小说所编造的“西湖望云”的故事。
刘基加入朱元璋的军队后,在军事和政权建设方面起到过相当作用,然而他在军事征伐中的作用又是比较有限的,而非后人过分抬高的那样:刘基是朱元璋手下的第一策士。当然,更不要说刘基是精通星相占卜的术士了。朱元璋在谋划策略时,十分迷信求卜问卦这一套,常常网罗卜者术士为他鼓吹,“欲以愚弄天下”。他同样也会将个别儒生谋士当作术士来使用;刘基为适应主君的需要,也不得不甘于此道。另外,宋元以来算命风气不断兴盛也是重要的文化背景。民间算命活动频繁,文人士大夫也大都懂点星相占卜之术,或与卜者有相当多接触,甚至士人转业成为术士的也不在少数。因而如刘基这种士人与术士相结合的形象,当时也是能够得到人们潜意识里的认可的。
刘伯温还被视为隐逸山林的高士。但真实情形如何呢?刘氏入明后,在世不过七年有余,实际担任新政府职务不足两年半。因为朱元璋猜忌多疑,刘基生命的最后时光是在数度起伏中度过的。关于刘基的结局,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书对此考证尤精,即分别从君臣关系、归隐时间,以及病情症状几个方面入手,驳斥了主流的“胡惟庸毒死”说,认定刘基是在罢官归田后,带着官场失意,在忧闷抑郁中去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