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舒晋瑜)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新时代的中国迎来举世瞩目的“两会时刻”,文学艺术界代表们今年最关心什么,将就哪些问题建言献策?读书报记者就此展开了采访。
陈崎嵘:设立中国诗词日
全国政协委员陈崎嵘递交了《关于设立中国诗词日的建议》。“为增强文化自信,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国人特别是青少年的诗词文化教育,使中国诗词这一经典艺术样式在新时代实现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建议设立‘中国诗词日’。”陈崎嵘委员的理由是,设立中国诗词日,有利于传承和普及中国诗词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有利于培育良好的社会风尚,有利于探索传统文化的创造性继承与创新性发展。设立“中国诗词日”,以纪念日的形式和群众广泛参与的影响力提醒人们,人类的生活目标应当是诗意地栖居。除了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中国诗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既受到追捧,也面临着创造创新的挑战。通过设立中国诗词日,以新的形式、内涵及影响力,呼吁和引导更多的人加入中国诗词创造创新的队伍之中,并与《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其它诗词传播形式一起,共同汇合成中国诗词传播、继承、创新的洪流,促使中国诗词这一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化名片,在新时代闪烁出更加耀眼的光辉。
李掖平:县域文化发展应紧扣地域特色
全国政协委员、山东师范大学教授李掖平递交了《新时代新探索:大力发展县域特色文化产业》的报告。她认为,在新时代新形式下,我们文化工作者面对新时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为老百姓提供精粹优美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而这精神食粮,则必须从文化良田之中去发掘、去耕耘、去收获。
在县域文化产业的探索发展过程中,我国很多省份和地区因地制宜,锐意创新,创造了文化旅游、民俗文化、名人文化、传统书画、工艺品制造等多种模式,涌现出诸如山东曲阜的“三孔文化产业”、江苏古镇周庄的水乡文化旅游产业等一大批各具特色的县域或城镇文化产业典型。但同时也应该清晰地看到,我国很多省份的县域文化产业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依然面临着基础薄弱、总量不大、动力不强、创新不足等很多问题。
李掖平提出,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如何大力发展县域特色文化产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确立正确的发展观和先进的发展理念。先解决“脑袋“问题,把问题想清楚。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深刻把握县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律,提高发展县域特色文化产业的自觉性,为其发展提供更加科学的有效的理论指导。二是要选准产业,科学定位,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县域特色文化产业不能“高大全”,而是要“小而美”“小而专”,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注重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产业。三是要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共抓。既要尊重市场发展的规律,又要注重政府规划的指导。县域文化产业发展往往存在基础设施薄弱、资源短缺、人才匮乏等问题。四是要充分认识人才的重要性。文化产业是知识和人才集中的产业。推动县域特色文化产业的繁荣,必须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用人机制,加强人才的培育和引进。“不拘一格降人才”,实现智力逆向流动,让城市的高端人才、专家学者参与到县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来。
范小青:推进苏州国际能源变革发展典范城市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范小青递交了《关于推进苏州国际能源变革发展典范城市建设》的提案。她认为,建设苏州国际能源变革发展典范城市,建设典范城市将引领国际能源变革发展潮流,助推江苏能源结构改革,并将驱动城市发展转型升级。她建议推动国家层面予以支持,建议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同时大力实施一批示范项目。城市能源转型发展面临着新能源开发成本偏高、储能应用不足等难题,需依托良好的创新环境与坚实的产业基础,加强能源技术创新突破。建议加大重大工程、关键技术的支持力度,推动国家前沿科技项目在苏州落地,集聚更多的首创项目、领先技术、示范工程,带动能源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世界领先的能源产业链。
范小青委员还递交了《关于大力解决儿童医疗资源的建议》。她注意到,一个五百万左右人口规模的地级城市,一般只有一所专业性的儿童医院,其他部分大医院虽然设有儿科,但是这些儿科一般不设夜班,不设急诊,导致急诊儿童只能集中到唯一的一所儿童医院。如今社会对于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十分重视,但是明显的差别是,在儿童教育上的投入和社会资源十分丰富,但是儿童医疗的资源十分缺乏,大力解决儿童医疗资源的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切身体会。
范稳:建立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扶持长效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范稳递交了《关于加强文化戍边,建立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扶持长效机制的提案》。
他提出,建立起一整套对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及作家队伍扶持的长效机制,力争在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作家,有本民族的传世作品,以民族文化和民族文学的繁荣来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民族团结,加强文化戍边,提升各兄弟民族的国家认同感和文化认同感,尤为重要。只有全民族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被充分激发出来,展现出来,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才实至名归,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为,我们的文化自信,应该是全民族的整体自信,我们的文化繁荣,也应该是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应鼓励少数民族作者用本民族母语进行文学创作,给予相应的创作及出版扶持,并建立起一套科学专业的评价、激励及评奖机制,建立完整的世界名著和中华文化优秀文学作品的民族语言翻译工程体系,有步骤、有水准、有规模地向各兄弟民族传递代表先进文化的经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