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7年12月27日 星期三

    读书在民间

    王泉根(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儿童文学研究者) 《 中华读书报 》( 2017年12月27日   15 版)

        又临岁末,作为读书人免不了会盘点一下今年读的书,而读书又与买书、写书连在一起,所以先盘点买书。

        今年跑了两趟西单图书大厦,一趟涵芬楼,买书若干。虽然现在图书也可网购,但本性还是喜欢逛书店。穿梭在排排书架之间,人文社科教育少儿艺术科技什么都翻翻,多少会买几本回来,这份满足与自得只有自己清楚。书店买书贵于网购,因何而买?一则确有心喜之书;乃二,也是以“实际行动”支持实体书店。倘若连像我这样逛惯了书店的读书人也热衷网购,那岂不悲夫也哉。

        盘点今年的读书,还是以“实用”为主,也即所看之书大多与手头正在写的书有关,无关的“闲书”自然也看。手机上有“懒人听书”,应属闲书,但听的却是鲁迅的《朝花夕拾》,还有《古文观止》,算不算闲书不得而知。

        今年弄得我焦头烂额寝食不安的是在写《中国儿童文学史论》,当然这本书也并非今年才动笔,而是今年年底必须交稿,原因是出版社申报成功了“国家出版基金”,基金办公室催出版社,出版社催我。百年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与百年现代童年出版紧密相连,而百年现代童年出版又与商务印书馆密不可分。想当年沈雁冰还未启用茅盾笔名的时候,从北大预科毕业,找到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去上海进了商务印书馆,在孙毓修手下编辑童书。沈雁冰,后来还有郑振铎,继孙毓修一起续编《童话丛书》。这两位年轻人,以后不但先后担纲商务印书馆《小说月报》的主编,更成了文学研究会的顶梁柱。茅盾晚年回忆往事,自然感恩他文学生涯起步的商务印书馆,推崇孙毓修是“中国有童话的开山祖师”“中国编辑儿童读物的第一人”。

        说了这么多,其实只想说我要完成这部史论,必须阅读商务印书馆的相关文献;商务的掌门人与灵魂人物是张元济,因而有关张元济的书籍自然成了必读。张元济是近现代著名出版家、版本目录学家与藏书家,张元济的生平事迹联系着整整一部中国近现代出版史,出版史又联系着文化史、思想史,因而阅读张元济,予我所得不仅是实用主义的现代童书出版问题,更有沉浸在张元济、商务背后的中国人文情绪、荣辱记忆与读书风景。

        我读到的第一本书是《书里书外:张元济与现代中国出版》。是书作者柳和城,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年8月出版。柳和城先生是研究张元济与商务的专家,此书是其三十多年“张研”“商研”及出版史研究的汇编结集。当我沉浸在阅读快意中时,有两件“故事”与书有关,但却令人匪夷所思。

        第一件事,柳著是这样记载的:“有人曾撰文称商务早年档案,早已毁于‘一·二八’日寇炮火,剩下的也已‘开发利用’,出版了诸如张元济馆事日记等好几种书,似乎早已穷尽。然而,前些年某位先生在自己著作内,影印公布1920年7月8日商务编译所一位管事人给张元济谈沈雁冰(茅盾)加薪及调座位事的信,这正说明老档案并非全在‘一·二八’时全毁掉,恐怕部分早已流入私人手中。”果不其然,原来商务的老档案于2002年流出。

        读书人怎么了?文化人怎么了?果真是资本市场起了配置一切的决定性作用?抬望眼看今日全民阅读、书香社会、农家书屋、校园阅读推广搞得轰轰烈烈,我也曾被邀当过阅读嘉宾甚至“专家”,应该说社会读书的风气正在向好。但有时又心存疑虑,地铁车厢满眼望去几乎人人都在读手机,看不到有读书之人。那些热闹非凡的阅读大会有多少作用呢?真正的读书人又在哪里?

        11月中旬,我应邀去上海参加国际童书展的活动,举办童书展的场地设在浦东的“世博园”。我与柳和城先生神交已久,他的往所也在浦东。于是我趁童书展的空档,去拜访柳先生。我想象中的柳和城先生应是身板硬朗、手脚利索,而他的书斋自然四壁书墙、架插卷轴并有古玩古董的陈设。

        我终于敲开了浦东杨高南路柳和城先生的房门,使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迎接我的柳先生竟拄着拐杖!柳先生长我数岁,他说他高中毕业后,因足有残疾,度过几年待业生涯,后来当了会计,一直干到退休。他的所有读书与著作,全是业余——真真正正的在做完会计本职工作满足养家糊口之需后的业余!而他无数次的跑图书馆、档案馆,全靠夫人当他的助手——真真正正的搀扶他上车下车、上楼下楼、借阅摘抄的“学术助手”!环顾柳先生那间客厅兼书房大约十多平米的房间,两壁是顶天立地的老式书架,图书、资料密排得没有空档,可以想见,他的每一次找书都需要夫人的帮助。我不由对沉默寡言忙于家务的柳夫人肃然起敬,这才是“军功章里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

        就在柳和城先生的书房里,我读到了今年所见第二种“张研”出版物——《张元济先生九十生日纪念册》。是书由商务印书馆2017年7月出版,高仿影印本。1956年10月,张元济先生九十寿诞,商务印书馆同人发起邀请文化界和社会名士撰写祝词、赋诗、献画,以示庆贺。先后征集到文学、学术、艺术各界名流郭沫若、茅盾、叶圣陶、郑振铎、陈叔通、邵力子等书画诗文112篇(幅),精工装裱成《张菊生先生九十生日纪念册》两巨册,作为寿礼呈献张元济。纪念册原件一直珍藏于上海图书馆善本室,绝大部分内容未曾公开面世。今年是张元济先生诞辰150周年,商务印书馆和上海图书馆合作,遂有此美轮美奂的影印纪念册之出版。

        柳和城先生兴奋将此纪念册展示在书桌上,如数家珍般一页一页向我介绍。我问柳先生因何得此巨书?柳先生说他和张元济先生的嫡孙张人凤先生一起做了这部巨书的“释读”工作,将全书所有手写的书画诗文中的文字一一辨释出来,并对所有作者的生平加以介绍,名家容易,而也有当年部分商务老员工的生平却颇费周折。这份“释读”工作化了柳先生数月时间,这是他作为“释读”者得到的样书。

        柳先生又向我展示了前不久他应邀去张元济故乡——浙江嘉兴市海盐县武原镇张元济图书馆参加张元济先生诞辰150周年纪念活动的合影照片。我看到,“业余”研究了张元济几十年、著有《张元济年谱长编》《张元济传》腿有残疾的柳和城先生拄拐站立在后面!

        “天子失官,学在四夷。”信哉,真正的读书人在民间,这是我盘点今年的读书最深的印象。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