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7年11月29日 星期三

    推荐:

    他们的“痛”渴望被感知

    《 中华读书报 》( 2017年11月29日   16 版)

        自残行为是青少年心理压力负荷过重时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可能不如自杀、吸毒那么引人注目,但其发生率与危害性也不容小觑,并带有显著的时代特征,是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应该关注的一个重要议题。

        心理研究工作者可以从《青少年自残行为》中系统了解自残问题研究的历史沿革、核心概念的演变、各流派对这一问题的分析与解读、以及系统的评估方法、实证的研究数据等等。这本书从人格发展、认知行为、精神分析、客体关系以及神经生理、社会文化等多个角度剖析了青少年的自残行为及其原因,有助于咨询师更全面、深入地走进有自残困扰的孩子的内心,更有效地帮助他们。

        这本书最重要的价值在于能基于学术的视角向公众普及正视和解决青少年自残行为的方法。自残是遭遇心理困境的青少年的另一种“呐喊”方式。他们的困境和时代压力、教养方式、社会习俗、流行文化、媒体宣传等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所承受的“痛”是渴望被这个社会所看到、所理解、所包容的,他们的治愈之路也与周边人际环境的重建息息相关。因此,我强烈推荐所有的家长和教师都来阅读这本书,建构有利于青少年心理成长的家校环境,提升觉察自己孩子或学生心理变化的敏感性,从而能及早发现和帮助有需要的青少年找到适宜的化解心理压力的方法,避免小问题积压成大悲剧。

        我也希望有更多的青少年愿意读一读这本书,希望它能从方法学的角度启发你更好地理解自己和同伴的内心,透过有自残困扰的同龄人的问题,探寻反思通向幸福的密钥,走出属于你自己的有意义的人生。

        ——马珍珍(助理研究员,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办公室主任)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